雖是庶出的孩子,彤芸也待他視如己出,即使明知自家母親說一不二的脾性,她也願意為恒秀去走一遭。
如她所料,母親拒絕得很幹脆,還將原因直白道清,嫌棄恒秀的出身。母親注重家世,彤芸是知道的,“雖說定親要看出身,但他們畢竟是表兄妹,恒秀確實挺喜歡小籬,額娘可否賣個人情,成全兩人?”
縱然女兒親自求情,太夫人也不為所動,“若是恒賓還有得商量,恒秀堅決不可!”
聽著太夫人的拒辭,瑜真心如明鏡,若然彤芸真是為自己的親兒子而來,太夫人定然也不會答應,肯定又會找別的借口,說自己已然應承了鄂弼家,不好再更改,否則會失信於人。
總而言之,就是不會把小籬嫁過去。請求無用,彤芸隻得罷休,無功而返的她都不好意思跟薩喇善說母親的原話,免得薩喇善又以為自己被看扁了,隻借口說是那邊的媒人已然商議完畢,這會子再更改等於打鄂弼的臉。
薩喇善倒是不在意,還安慰恒秀莫難過,“小籬無父無母,出身一般,日後阿瑪定為你尋個更好的妻子。”
錯過小籬,恒秀深感可惜,但也怨不得旁人,隻怪他說得太晚,若是提早表明,想來還有機會,如今已成定局,他也不好再去麻煩父母,隻得接受這天意。
小籬更是不敢說半個不字,對恒秀的仰慕也隻能藏在心中,不敢對人言。
三個月後,奎林亦被安排入宮,在乾清門行走,他與福靈安皆被授為三等侍衛,性子比之以往沉穩許多,隻是再不肯回富察府,連太夫人壽誕那日,他都沒回去,在他心中,那已經不是他的家,別院才是他落腳之地。
小籬已然嫁入西林覺羅家族,成為鄂弼的兒媳。珈瑤也有了身孕,太夫人喜不自禁,再不提讓福靈安納妾一事,隻等著郡主十月懷胎之後,能為她誕下重孫。
乾隆二十二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後啟鑾出京師,開始第二次南巡。傅恒與長子福靈安皆伴聖駕左右,瑜真念及當年南巡被愉妃推落水中,再不願隨行,留在府中照看兒女。
八月,準噶爾叛軍首領阿睦爾撒納患痘身死,帶領眾將士艱苦作戰的兆惠被封為一等武毅伯,授定邊將軍,繼續留在伊犁,配合北路軍肅清準部叛亂勢力。
叛亂終於平定,總算了了乾隆的心頭大患,回想起當年他決定對準噶爾用兵之時,文武百官均不支持,唯有傅恒讚成。乾隆很是感念,特地頒諭,再次授傅恒為一等忠勇公。
在平金川之役中已獲一等忠勇公爵位的傅恒再次封公,實屬殊典曠恩。換作旁人,早就心花怒放,叩謝隆恩,然而兩回封公爵,並無先例,傅恒不願做那特殊之人,況且兩年前,他與傅謙一道去戰場時,傅謙還因他而喪命,這是傅恒永遠無法彌補的愧疚,後來阿睦爾撒納假裝投降又再次叛亂,如今平亂的是兆惠,血雨腥風,以命力搏,他才是最大的功臣!
傅恒不願喧賓奪主,上疏力辭,並向皇上當麵懇陳辭謝之意,執意謝絕再賜他一頂公爵桂冠,“皇上實該對兆惠多作嘉獎,奴才受之有愧!”
“千裏馬也需伯樂慧眼識珠,兆惠還是你推薦的人才,朕賞你也無可厚非,無需推辭。”
皇帝是真心賞賜,傅恒實不敢受,再三婉拒,無奈之下,乾隆隻得收回成命,但依舊認為傅恒功不可沒,不久之後,乾隆帝將百名功臣畫像陳列於紫光閣,傅恒榮居首位,實至名歸,眾臣心服口服,由衷欽佩這位始終謹言慎行,不居功自傲的軍機處領班!
然而邊境動蕩,一波才平,一波又起,回部大小和卓布拉尼敦和霍集占自立為汗,發動叛亂,將前往招撫的清軍副都統阿敏道殺害,集眾為亂。
乾隆二十三年,兆惠奉命由伊犁率部南下,指揮清軍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
這一日,乾隆又收到前線奏報,得知兆惠已然進駐烏什,頓感勝利在望,“朝中有你佐理,戰場上有兆惠鎮守,朕心甚慰啊!但願他不負朕望,再次順利平定大小和卓之亂,解朕心憂啊!”
“兆惠用兵入神,智勇雙全,臨危不亂,必有攻克之法,還請皇上放寬心。“
說起這些將才,乾隆對傅恒的侄子亦十分欣賞,“你四哥的長子明瑞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你們富察家的子孫皆是我大清的棟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