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昭昭有唐,天俾萬國 五千五大章(1 / 3)

在岑參手中,隻是西平匠人所鑄利器的長劍,在賀知章手中卻鋒芒綻放。

真氣賦予了利器一種莫名的‘神’,劍光內蘊著難以形容的璀璨光亮,直往錢晨刺去,這一劍如光如電,卻又中正平和,在鋒芒之下,卻又蘊含著點到為止,始終把握著尺度的‘禮’。

此乃問劍之禮!

“此劍遇強則強,遇弱則弱,看似淩厲,實則極容易接下。但這一劍餘力無窮,真正可怕的,乃是其後無窮的變化!”燕殊感慨道。

這是另一種與他的劍道完全不同的境界。

燕殊的劍淩厲狂放,劍斬魔頭一去不回。

錢晨的劍變化莫測,飄渺難尋,帶著清逸出塵,甚至有些瑰麗離奇的想象,乃是浪漫至極的詩劍。

而賀知章的劍看似淩厲,曠達豪放,內裏卻法度嚴謹。不拘一格的同時,卻又尺度分明。對劍中力量、平衡的把握妙至顛毫,每一絲每一毫的威力,都在掌握之中。

問劍之禮!

乃是比劍較量的雙方友好切磋之時,點到為止,用來試探對手的劍術水平所用的招式。

這一招強在後續變化,縱然有一方突施辣手,殺手齊出,也能從容應對,不至於失了先機。若是對手水平較弱,也能試探出來,轉為喂招指點。

大唐名士鬥劍成風,卻又往往顧及情麵,未有傷人之意,才會衍化出問劍之禮來。

燕殊雖然並不懂得其中默契,卻依然以高超的劍道修為,看出了這一劍的用意。

“此劍勝在沒有破綻,在賀監這等修為深厚,對力量把握的妙至顛毫的人手中,除非修為勝過其十倍,才能用最強橫的力量敲開這顆鐵核桃,否則就需要拙招勝之。”

“因為最玄妙的劍法,最強橫的招式,通常也是劍走偏鋒,更為極端。”

“一旦敲不開那顆鐵核桃一般毫無破綻的一招。便會暴露出自己最致命的破綻!”

而在賀知章這樣修為純熟,劍法老辣的大修士眼中,就算隻有一絲一毫的破綻,他可能不會立即抓住機會劍敗對手,卻會利用這一處破綻,逼得你露出更多的破綻。

就像下棋之時,永遠不會冒險屠大龍,卻無聲無息間抓住一點破綻,然後不斷逼迫,讓你在不知不覺之間大勢已去。

所以,這才是一門遇強則強的劍法。

燕殊心中閃念而過,要破此劍,卻也簡單。隻需要以中正平和,或是守拙之招應對便可,隻要不取巧,便也不會漏拙。

“但師弟絕對不會選擇這樣的破招之法!”

燕殊對錢晨的性格看的很明白。

果然,麵對這問劍之力,錢晨也給出了符合自己性格和人設的回答。

原本他最好的答案應該是袖子中突然滑出一柄長刀,刀劍連斬,左刀右劍齊施,斬出讓天地為之變色三刀三劍三神技。

但這時候,錢晨是在以自己性格中無拘無束,浪漫飄逸的一麵,在扮演李太白。

所以他一振腕,有情劍出鞘之時,綻放出無法形容的光華,跟著迎上這一劍的,便是一道如虹劍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岑參下意識的低聲念誦道。

賀知章看著劍光迎麵而來,卻感覺劍勢從天而降,帶著浩浩蕩蕩,橫掃千裏的浩然氣魄,氣勢恢宏,傾瀉而出。

這一劍氣勢磅礴,偏偏又飄渺清逸,不帶一絲痕跡。

劍光起如大河之來,勢不可擋,落入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之間,舒卷往複,浩浩蕩蕩的劍氣彙聚成長河,裂空破雲,直朝賀知章狂湧而去。

半醉半醒的蘇晉眼見劍氣長河從天而降,眼中神光一閃,便恢複了大半的晴明,他右手捏指成訣,腦後放出一圈微弱而堅韌的佛光,便將自己和廳中一眾酒客護在佛光之內。

但那劍氣如同細雨,入孔不入,穿過眾人所在的廳堂。

每一絲劍氣,都足以劈開三層的鐵甲。

鋒銳至極的劍氣,卻又靈活的繞過一切障礙,劍氣縈繞間,百轉千折,居然連廳中眾人的汗毛都未曾擦過,身邊一桌一榻,一杯一盞,都完好無缺。

甚至劍氣縈繞過那女妓信手彈撥的琴弦之時,猶然能微微觸動琴弦,發出韻味獨特的鏗鏘之聲。

這劍氣長河,每一道劍氣都隨時可以化虛為實。

成為有情劍刺出的那一道劍光!

“好一個藏劍之法!”

“好一個劍氣長河!”

麵對這破無可破,虛實無間的劍氣長河,賀知章眼神卻十分讚賞,這一劍大開大闔,具有驚心動魄的神采。那劍氣長河,乃是劍術與幻術的絕妙結合,劍氣似虛似實,乃是有情劍在時間長河倒映的影子。

如果說賀知章的問劍式,乃是對‘實’妙入毫顛的把握。

那錢晨這一劍,便是對‘虛’的極致想象。

“至哉含柔德,萬物資以生。常順稱厚載,流謙通變盈。”

賀知章朗聲一笑,問劍式後續的無窮變化生發,在其不經意間,便自然而然的生出最好的應對變化。西平利器在他手中蕩出一重又一重的虹光,璀璨明耀,卻又沉渾凝重。

“祭地祇後土七劍章!”

蘇晉忍不住驚呼道。

此劍從上古大祭,祭祀土皇地祇的七樂章而來,乃是上古之時祭祀後土的祭樂,天周的古人皇天子所作,古天子祭祀後土的無上偉力所化。

這位古之天子,便是日後的玉皇大帝。

上古禮樂,代表著神道巔峰的力量。大唐立國祭祀天地之後,便繼承了上古禮樂,用以製度。

祭地祇後土七樂章,包括順和、太和、肅和、雍和、壽和、福和七章。

每一章,都蘊含太古神道的無窮奧秘。

皇帝祭祀,迎神用順和,皇帝行用太和,登船、奠玉帛用肅和,迎俎人用雍和,初獻用壽和,飲福用福和,還宮用太和,送神用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