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究竟誰是英王(1 / 2)

左良玉接到兵部調令接手了昌平營,他是欣喜若狂。這是一支戰鬥力非常強的軍隊,在直隸當中僅次於三大營跟盧象升的天雄軍。左良玉此前麵對流民軍的戰鬥力不佳,原因在於他手下的部隊軍紀著實太差。沒有紀律的部隊是不可能能有堅毅的戰鬥意誌的。

看著眼前軍容整齊的昌平營,滿滿的一萬人的可戰之兵,左良玉知道從現在開始有建功立業的資本了。至於左良玉的舊部全部依舊在宣大總督張宗衡手下。既然左良玉是帶著昌平軍作戰,那他該由誰來節製呢。山西巡撫宋統殷善於民政而不善軍政,必須另外有人來節製左良玉。既然昌平營是直隸的兵,那顯然作為直隸除開京城三大營的軍政一把手就是盧象升。孫承宗有點放心不過左良玉,他決定由兵部直接指揮左良玉的軍隊,由於濟源已經在河南境內,河南巡撫樊尚瞡(gui)負責節製。

左良玉是孑然一身,作為一個光杆司令的形象來接手昌平營的。這個昌平營本來其實是京營的一部分,作為拱衛京郊的守備部隊之一,此次作為剿匪軍也是為了彌補山西戰場明軍有生力量不足的情況。

初到大營左良玉檢閱了部隊,這支部隊的統領是吳儉。左良玉已算是高大威猛,頗有梟雄之姿。可這吳儉硬是比左良玉還高大半個頭。

“總兵大人,昌平營已經一切準備就緒。一切聽總兵大人調遣。此外聽聞總兵大人要接受昌平營,這邊還有一封來自孫承宗閣老的親筆信,此外還有一封信說是京師的天子胞弟英王親筆信函,還請總兵大人過目。”吳儉說著將信件交給左良玉。孫承宗是左良玉的老上司,在遼東一直是有極高的威望。遼東的眾將最服的就是孫承宗,其次才是袁崇煥。左良玉這次能接手昌平營,這也是孫承宗的功勞,左良玉也是感激在心裏,發誓要打一場漂亮仗。可這個英王左良玉此前雖然有聽聞,但也不敢確定是確有其人,而且他此前也沒有過交際,怎麼他也會寄信過來。

左良玉先打開了孫承宗的信件,信裏先是上級日常慰問下級的語調,然後說一下左良玉的作戰任務,最後勉勵了一下,希望左良玉能不負所望。左良玉看了也是頗為感動,孫承宗如今是國家重臣,地位崇高,尚且還能親筆寫信給他,他又怎麼能辜負孫承宗的信任呢。

看完了孫承宗的信件,左良玉又打開了第二封信。上來第一句就是“左將軍,治軍當嚴於軍紀,無軍紀而不成強軍。賞罰應分明,賞不是以劫掠百姓為賞,否則跟流寇無異。”這一句直接戳中左良玉的要害,此前在山西左良玉收複一城,便打著勞軍的名頭再對城鎮第二次劫掠,人稱左部為賊兵。山西巡撫宋統殷也會這事上奏朝廷,直言“左部之害更甚流民”,但朝廷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左良玉以為朝廷的默許了他的行為,可英王這封信顯然是直接在批判這件事。

信中朱由思引經據典,借用了南宋嶽飛之故事。嶽家軍之所以麵對金兵能百戰百勝,是因為有著鐵一般的軍紀。“凍死不拆屋,餓死不虜掠。”

“若左將軍將如今這支昌平營帶成百戰百勝的威武之師,本王將上奏天子為將軍要得封侯之位。可昌平營變成了賊兵,本王將提刀待命,親自拿你回京麵見天子。”左良玉看著這最後的話,竟然緊張得汗流浹背,他左良玉也算是死人堆裏爬過來的。怎麼一個素未謀麵的王爺讓他一個堂堂的總兵官有如此畏懼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