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大結局(2 / 3)

漢王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眾叛親離,宣德一年,八月初一,漢王謀反,宣稱“宣德帝不守祖製,身邊夏元吉楊榮等人皆是奸臣”,漢王也要學當年父親太宗皇帝一樣,來個“清君側”了。

宣德帝朱瞻基早有準備,八月八月,下令親征,不等漢王打過來,先帶兵把永樂州給圍住了。

漢王看根本打不過啊,於是投降。

宣德帝手握大軍,且民心所向,迅速平亂,群臣痛打落水狗,要將漢王明正典刑,誅殺漢王。

宣德帝否決了提議,隻是命令漢王府全家搬去北京,而且隻誅首惡,“其餘一概不問”,至於軍械兵器等物,隻要上交官府,就一概不查,甚至拒絕了百官平亂後的朝賀禮儀。

對於漢王之亂,宣德帝給出的結論是“國家之不幸”,低調處理此事,不痛不癢的就過去了。

現在問題來了,怎麼讓漢王府一家合情合理的集體死遁呢?

皇後阿雷出了一個主意,“你們聽過洪武朝的秦王妃嗎?”

宣德帝道:“秦王妃王氏是北元宰相王保保的親妹妹,來我朝和親,嫁給了秦王,但秦王暴戾,隻寵愛側妃鄧氏,兩人折磨秦王妃,將其差點逼瘋,是胡尚宮戳破了他們的陰謀,孝慈皇後憐憫秦王妃,容許其在京城帶發修行,洪武二十九年,秦王薨,秦王妃**殉葬。”

阿雷搖頭,“史書是這樣寫的,但實際上是我姐姐胡尚宮變的障眼法,火堆燃起之時,火焰遮蔽視線,秦王妃乘機從密道裏逃出去,姐姐姐夫將秦王妃藏在雲南,製造新的戶籍,秦王妃現在還活的好好的,這事你們不知道,唯有鄭和太監知道。當年秦王妃和鄭和太監一起從秦/王府裏逃出來。秦王妃帶發修行時,將鄭和太監舉薦給講經的道衍禪師,之後兩人追隨了太宗皇帝。”

宣德帝笑道:“你姐姐姐夫到底在雲南藏了多少人?”

阿雷指著宣德帝,“高皇帝遠,皇上不也在那裏藏過五年嘛。”

這對夫妻分居一年多了,談笑間就像朋友,不似夫妻。

朱瞻壑關心漢王府,問道:“皇後的意思是?效仿秦王妃?”

“嗯。”阿雷點頭,“必須要讓眾人親眼見證漢王已死。如此一來,即使後來漢王還想東山再起,也無人相信他就是漢王,隻會覺得他是騙子。一個饒政治生命終結,不會有人跟他再造反。”

朱瞻壑道:“火燒漢王?如此一來,世人會議論皇上用殘忍的手段殺害皇叔,皇上會留下罵名。”

宣德帝拍了拍朱瞻壑的肩頭,“你救過我好幾次了,我願意為你做任何事,罵名算什麼呢,沒有你,我早就死了好幾回。”

漢王被囚禁在西華門的逍遙城,宣德帝規勸漢王,要認識錯誤,莫要再犯雲雲。

漢王不領情,大罵宣德帝和他老子仁宗皇帝一樣虛偽。

宣德帝大怒,命人將一口三百斤的銅缸(等同他爹仁宗皇帝的體重)將漢王扣住。

漢王被扣在大缸裏頭,還破口大罵不絕,甚至站起來,將三百斤的大缸給頂起來了!

他來了!他來了!他頂著三百斤的大綱走過來了!

當漢王走在事前畫好的暗線處時,宣德帝命侍衛們將大缸圍住,並且在大缸四周堆上柴火,點燃,悶爐烤漢王。

銅缸下,密道打開,漢王掉進密室,聞到一股奇怪的花香,立刻暈過去。

燒了一個時辰,炭火熄滅,掀開大缸,裏頭隻剩下一抔“骨灰”。

宣德帝下令,將漢王府一家全部誅殺,漢王府絕嗣,一個不留。

一個來自西域的商隊在京城販賣香料和葡萄酒,然後裝上絲綢和瓷器,滿載出城。

漢王全家人一個個蜷在空蕩蕩的木頭葡萄酒桶裏,外麵堆上絲綢布匹。

阿雷穿著便裝,告別朱瞻壑,“皇上順利登基,你也帶著家人離開京城,這下我就沒心事了,隻是我的女兒經常生病,我舍不得她,這兩年會留在宮裏照顧她,等她大些,身體養好了,那時候我便離開皇宮。”

朱瞻壑看著清瘦的阿雷,百感交集,“當年詐死離開皇宮的本該是皇上,倘若沒有島上的變故,你和皇上本該是一人一世一雙人,四海逍遙遊。”

阿雷雙目湧出一股淚意,用笑容憋了回去,“是啊,我們曾經都很真,隻是皇室容不得真。”

一年後,宣德二年秋時,永清公主身體轉危為安,漸漸白胖起來了。阿雷要走,“……乘著她還不記事,便不會痛苦。我時候姐姐去了南京,我由外祖父和姐夫撫養長大,沒有姐姐,我也有一個愉快的童年。”

宣德帝不舍,“永清不記事,順德是記得你的,你就陪兩個女兒過最後一個春節。”

十一月十一日,宮人林溪生下一子,這是皇室第一個兒子,宣德帝給長子取名為朱祁鎮。可惜林溪三後大出血而亡,孫貴妃牽著剛剛學會走路的常德公主,抱著剛出生的朱祁鎮,對宣德帝:“一男一女,湊成一個好字,臣妾想撫養這個孩子。”

宣德帝同意了,他快三十歲了,才得第一個兒子,此子是皇儲,他需要給皇儲一個好出身,如果阿雷留在宮廷,阿雷是所有孩子的嫡母,由她當做嫡皇子撫養,立為太子便名正言順。

可惜阿雷要走,那麼孫貴妃就是給朱祁鎮抬身份最好的選擇。

宣德三年,二月初六,兩個月大的朱祁鎮被封為太子。

三月初一,宣德帝召集內閣開會,要廢胡皇後,立孫貴妃為後。

內閣堅持不同意,原配嫡妻,豈能廢就廢?

何況胡皇後生育兩個公主,為皇室開枝散葉,端莊大方,從不幹擾朝政,孝順張太後,民間休妻,尚且要符合七出,皇室休妻,豈能兒戲?

內閣大臣楊士奇甚至:“臣於帝後,猶子事父母。今中宮,母也。群臣,子也。子豈當議廢母?”

意思是,胡皇後是國母,當兒子怎麼可能廢掉母親呢?

宣德帝心裏在滴血,嘴上卻道:“胡皇後身體不好,朕年三十未有子,今喜貴妃有子。母從子貴,古亦有之。孫貴妃若不封後,那麼太子的地位就不穩,國儲若不穩,則帝國動蕩。”

“咳咳。”宣德帝用帕子捂著嘴,幹咳了幾聲,“朕這兩年忙於國事,無一日懈怠,感覺身體不如從前了,萬一……唉,當年父皇仁宗皇帝登基九個月就薨了,朕這個儲君還在千裏之外的南京,漢王和趙王虎視眈眈,朕若不是憑著嫡長的身體登基,大明還不知要遭受多少內亂,朕隻是想給太子一個身份。”

楊榮忠於大明江山社稷,覺得宣德帝的有道理,他寫了二十幾條罪狀,遞給宣德帝,道:“既然要廢後,就要師出有名,否則皇上的名聲會受損。按照上麵的去做,即此可廢。”

宣德帝一看,居然是胡皇後嫉妒,對孫貴妃行巫蠱之事,品行出現問題,不配當國母,所以必須廢後!

楊榮是效仿當年漢武帝廢生下一子三女的衛子夫,用巫蠱的借口。

宣德帝將紙條撕碎,連連搖頭,“不行不行,胡皇後清清白白,她並非嫉妒之人。朕隻是要廢她,並非要置她於死地。巫蠱之亂,是要抄家滅族的。彼偈嚐有此,宮廟豈無神靈乎?”

意思是,為了廢後而羅織罪名,會遭遇譴,我於心不忍。

楊榮道:“若非如此,胡皇後不當廢而廢,下人都不會心服口服,認為皇上背信負義,無故休掉原配嫡妻,古雲,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將是皇上一生的汙點,載入史冊,千秋萬代,被人唾罵。”

楊士奇也道:“皇上乃一代聖主,從皇太孫時就得太宗皇帝的讚揚,從皇太孫到太子、到皇帝,皇上一直受萬民景仰,是明君啊。皇上隻在處理漢王一事上手段過於殘忍,但漢王謀反在先,其罪本應當誅,且扣在銅缸之中還負隅頑抗,實在忍無可忍。但是胡皇後無辜被廢,皇上本性善良,為何獨獨對胡皇後絕情如是?非大丈夫所為!”

楊士奇耿直,竭力服宣德帝莫要廢後,還舉了曆朝曆代無辜廢後的例子,“漢光武帝劉秀,無故廢原配嫡妻郭聖通,詔書曰:‘異常之事,非國休福。’當年宋仁宗廢郭皇後,後來甚悔。無論光武帝還是仁宗,都是明君表率,然而皆因無故廢後而留下汙點,到老時都甚是悔恨。於國於家,甚至風序良俗也都不利,這是寵妾滅妻。”

楊榮道:“如果要廢,就要以巫蠱之名,這是廢後的理由,錯在皇後。如果無故而廢後,那麼錯在皇上,有損皇上名聲。”

宣德帝心想,我都願意為了朱瞻壑背負殺皇叔的名聲,為了阿雷,背負寵妾滅妻的名聲又如何?

宣德帝道:“朕意已決,廢胡皇後,效仿當年宋仁宗廢郭皇後,封她為靜慈仙師,退居長安宮修道,為大明祈福。”

史載,胡皇後無過而廢,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來提起胡皇後,曾悔稱是“少年事”。

別人都以為“少年事”是指年少輕狂,被貴妃孫氏所迷惑,而廢了無辜原配嫡妻,其實不是這樣的。

少年事,是十六歲那年立下容許阿雷當一個七分妻子的誓言。不求長地久,但求愛過,無怨無悔。

這句話恐怕隻有當事兩人才會懂。

阿雷出宮,相貌神似她的替身成了靜慈仙師,洗淨鉛華,改為道姑打扮,在長安宮清修,閉門不出。

隻在重大節慶時,靜慈仙師才走出長安宮,張太後每一次都要靜慈仙師坐在上席,孫皇後屈居人下。

不僅如此,由於張太後隻當了九個月的皇後,還沒當過癮呢,丈夫就被糖給吃死了。

現在阿雷退了,隻有五十歲的張太後權力欲/望重啟,借口不放心孫皇後會善待順德公主和永清公主為由,幹脆把六局一司籠在自己手裏,孫皇後空有皇後之名,其實並無後宮之權,遇到各種盛大禮儀時,位置還要排在靜慈仙師之後,真是憋屈啊。

孫皇後空有皇後之名,並無皇後之實。

不過,宣德帝站在親娘這邊,默認張太後執掌後宮,孫皇後沒有辦法,隻得把所有精力投在太子朱祁鎮身上,希望將來借著太子翻身做主人。

隨後,吳賢妃生下皇宮第二個兒子朱祁鈺,孫皇後感覺到了危機,越發顧不得其他,全心全力籠絡太子。

畢竟,孫皇後隻是太子名義上的母親,而吳賢妃是朱祁鈺的生母。

有了兩個兒子之後,宣德帝後宮就沒有新人了。

宣德帝對兩個兒子教育頗為嚴格,太子朱祁鎮到了三歲,就出閣讀書,搬到東宮居住,由翰林院教導,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照顧太子,孫皇後反而徒一射之地。

眼瞅著太子越發依賴王振,孫皇後幹著急,但也沒得辦法。

次子朱祁鈺三歲就開蒙,為了培養兄弟兩個的感情,宣德帝要兩人一起學習,教他們兄弟齊心。看著兩個兒子學習騎射的認真模樣,宣德帝想起時候和朱瞻壑訓練幼軍時的樣子,不禁露出笑容:他們兩個要是能像我和朱瞻壑一樣互相幫助,互相信任就好了。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宣德四年,宣德帝力排眾議,宣布鄭和再下西洋!

滿朝皆驚,因為宣德帝自登基以來,一直都延續仁宗皇帝的國策,休養生息為主,停止下西洋。皇上怎麼突然改變了國策?

奇怪的是,宣德帝對此事的回應極其霸道不講道理,不聽勸諫,極其強硬:

“這件事不需要討論,聽朕的,朕一個人了算。”

“朕不覺得鄭和太監的年紀是個問題。”

“要不,你別當官了,朕看你的年紀比鄭和太監都大。”

“船年久失修?買,什麼都可以買。”

經過一年的籌備,宣德五年,鄭和太監終於如願以償,第七次下西洋,帶著兩萬多人離去。

阿雷以譯官的身份登上了大海船。

十一年了,上一次,她選擇了愛情,這一次,她選擇了自由和夢想。

擱淺了十一年的夢想再次!

沐春和胡善圍在泉州目送鄭和船隊出發,正因有這種強悍、深愛女兒的父母,才能庇護阿雷每一次都能按照自己的心做出人生選擇。

胡善圍感歎:“阿雷真是好命啊,什麼都能得到,也有勇氣放下。”

沐春大言不慚,道:“她最大的幸運,就是有我這樣的父親。我童年缺失的東西,全都給了她。”

宣德六年,船隊返航,鄭和死在返航途中,由副手王景弘接任。

宣德七年,七十五歲的尚宮黃惟德乞骸骨歸鄉,自從胡皇後被廢,六局一司皆報於張太後,孫皇後早就被架空,空有皇後之名。所以陪著張太後渡過洪熙朝最艱難一段時光的黃惟德和張太後關係親密,結下君臣之誼。

黃惟德年邁退休,張太後特作詩送她送行:

“皇明列聖禦寰宇,偉烈宏謨冠千古。重惟仁化本家邦,內庭百職需賢良。谘爾惟德女中士,自少從容知禮義。一從應召入皇宮,夙夜孜孜勤乃事。昔時黑發今如霜,歲月悠悠老將至。九重聖主地仁,欲使萬物同陽春。體茲德意賜歸去,乃心感激情忻忻。嶺海迢迢千萬裏,潞河官棹春風裏。賜農宮錦生光輝 ,親戚相迎人總喜。喜爾富貴歸故鄉,我心念爾恒不忘。彩筆題詩意難盡,目極南去燕翔。”

黃惟德回到廣東順德老家,和唯一的親人——侄女團聚。

宣德八年,永清公主出水痘,極其凶險。公主燒得糊塗的時候,看到一個道姑打扮的人坐在床邊,眼淚滴在她的臉上。

阿雷衣不解帶的陪著女兒,直至康複。永清公主夜裏不肯睡,睜大眼睛縮在母親懷裏,“不許再去長安宮修道了,我要你陪我。不準乘著我睡覺偷偷跑了!你要是走了,我就去長安宮外頭一直哭一直哭!哭到你出來陪我!”

阿雷左右為難,宣德帝道:“帶她走吧。我有順德,你有永清,我們一人一個,就都不會寂寞了。就像當年我守孝吃素,你把肉分給我,我吃你一半肉,你吃我一半素。雖然不能在一起了,我們都要好好的過一生。順德性格安靜,她適合在宮裏,永清跳脫,她適合自由。”

宣德八年,永清公主“夭折”,一應記錄也神奇的“失載”。

宣德九年,王景弘下西洋,阿雷帶著女兒永清公主登上了大海船,為女兒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年末,王景弘收到消息,還沒到目的地便匆匆返航,年底抵達泉州,馬不停蹄的趕到北京時,已經是正月初三了。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在西安門外等候,遠遠看到一輛馬車,馬車上的車夫頭戴鬥笠,遮住大半張臉,但是下巴的輪廓是那麼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