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子混蛋兒好漢(上)(1 / 3)

兵馬橋位於湘、贛、鄂三省交界處的一個峽穀平壩裏,一座千年石橋連通南北,古來為商旅歇宿、兵家必爭的關隘要地。相傳三國時,東吳大將羅宵曾在此大敗魏軍,因而得名兵馬橋。

據,解放前這裏人口過萬,自太祖、彭老總從這過了幾次兵後,到解放時兵馬橋隻剩不到兩千人,用了四十年時間才有了這三千來人口。幾千條人命換來一個革命老區的名,卻無革命老區之實,不講沒出過開國將帥連老幹部都沒出一個,除了在全鄉建了個十幾個烈士墓外,上級政府沒給過兵馬橋一根毛的扶助錢糧。真要講沾了政府的便宜,也就是每年有一個高考加分指標給這的烈士子孫,算是聊勝於無。

可以負責任地,改革開放之前,這就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山民們守著日漸荒廢的古道、種著從山坡上開出的梯田、交著每畝三百斤的公糧,還得支應鄉政府的三統籌兩提留,一年到頭也就是過年時能吃碗白米飯。

日子苦啊,好在風水會輪流轉。

托經濟展需要的福,也托隔壁縣出了太多開國將帥的福,本應筆直的32o國道在此被強行拉彎,途經了隔壁縣城也途經了兵馬橋。有了國道,就會有與之相連的省道、縣道,兵馬橋的位置也絕,贛省境內是平壩,湘省、鄂省境內全是石山,這個卡在國道、省道、縣道交界處的鎮也因此迅繁榮。

剛開始的兩年,兩三百米的街上盡是附近老表開的飯店、南雜店。再過兩年,木棚變成了一水的磚瓦房,兩三百米的街成了綿延上千米的大街,最早的飲食店、南雜店也變成了酒店、飯莊、賓館、汽車修理廠、美容美院、保健按摩廳……,無論春夏秋冬、不管白黑夜,這裏總有車來車往,也總有人開門做生意。

這正是盛夏,華燈初上。閃著霓虹燈的各個酒店、飯莊門前,載滿貨物的大卡車轟鳴著停下又轟鳴著離開,不時響起司機們粗豪的嗓門,偶爾又響起嬌嗔打俏聲,當真是一片繁忙升平景象。

突然間,一家熱鬧的飯店裏響起吼聲:“各位兄弟聽著:我們來找人,跟各位並不相幹,誰都別亂動。不聽招呼的,可莫怪兄弟們不客氣!”

吼完之後,飯店裏立即靜了下來,吃飯的司機們都看著這夥提著短木棍的青皮混混,正調戲女服務員的騷貨也閉上了花花嘴。大廳旁邊專門接待貨老板的雅間裏,幾個正吃飯喝酒的老板一聽到這吼聲,人人臉色大變。

見客人被打擾,正在雅間裏應酬的陶老板連忙拿著好煙出來周旋。可是,那些平時能跟他開個玩笑,叫他一聲陶大老板的混混們卻打開他的煙,用兩根死沉的雜木棍壓著他的肩膀,威脅道:“沒你的事,站在這裏看戲。你要不給兄弟們麵子,就莫怪兄弟們不給你麵子!”

一幫打短命的狗操種,笑嗬嗬的陶老板連連稱是,揮手示意十四五個手裏拿著扳手、鐵棍從隔壁修車店裏跑來的徒弟崽仔們回去,再順手把看熱鬧的兒子帶到自己身邊,站在那當起了泥菩薩。見手下有十幾個愣貨徒弟的老板服軟了,混混們拎著短木棍開始去砸雅間的門,這些吃強蠻飯的混混可不懂什麼叫禮貌。

聽到雅間的房門上響起了擂鼓似的打門聲,門內穿著旗袍的女服務員嚇得沒了主意,不知是否該去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