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海航行靠舵手(1 / 2)

然而,終日打雁,終被雁啄瞎了眼;割了一輩子的韭菜,自己也被當韭菜割了一輪。

08年金融海嘯的時候,黃鴻年通過花旗銀行進行的外彙和債券交易中,他踩了一個大坑,虧掉了超過10億元新幣,約合當時49億元人民幣。

黃鴻年認為,花旗沒有提供給他準確的投資情報,才使他做了錯誤決定,他還因此起訴了花旗。

據黃鴻年所,他當時是感覺到了金融風險的來臨並且主動削減了投資,並告訴花旗讓他的賬戶保留1億美元的保證金盈餘。

結果,據他提供的賬戶信息顯示,花旗向他提供了不準確的賬戶信息。

先是告訴他仍擁有充裕的保證金盈餘,讓他不斷加大投資,後來卻突然告訴他保證金盈餘不足了,而且缺口數字在短短幾從幾千萬美元變成了幾億美元,最終導致他平倉時淨虧超過10億新幣。

按照當年《福布斯》的計算,這筆虧損相當於他的一半身家。

心痛是肯定的,足足10億新幣是徹徹底底的蒸發,不像股市的漲漲跌跌,還有翻盤的機會。

告花旗後,也一直沒有下文。不知道是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還是花旗坑了他這個合作了幾十年的老朋友。

真真假假,外人無從得知。

黃鴻年招呼張益達坐在自己身旁,他非常健談,同張益達聊起了近些年中國的商業發展。

聊著聊著,黃鴻年又聊到了互聯網上麵,他感慨道:“我當年啊,也就是差點運氣,就差那麼一點就控股瀛海威了。”

瀛海威的江湖地位,張益達是知道的,算得上是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

1995年,京城的中關村南大街上,出現了一塊巨大的廣告牌,上麵寫著:

“中國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

廣告牌往北1500米,就是一家叫做“瀛海威”的網絡科教館。

當年的廣告詞裏:

“進入瀛海威時空,你可以閱讀電子報紙,到網絡咖啡屋同不見麵的朋友交談,到網絡論壇中暢所欲言,還可以隨時到國際網絡上漫步……”

瀛海威算得上是一代人的回憶。

但因為進入的時機太早,每走一步都是探索,又加上忽略了市場需求,錯過了轉型門戶網站的良機,管理層又和資方鬧矛盾,瀛海威在04年就徹底倒閉了,傳奇就此落幕。

又聽黃鴻年繼續道:“1997年那會兒啊,香港出現了金融危機,中策集團自身也遇到了很多麻煩。

所以我們就拒絕了瀛海威控股母公司中興發集團的融資請求。

現在想想,當時目光還是太短淺了。錯過了一個大金礦啊!”

張益達笑了笑沒話,黃鴻年是資本運作高手,但創業做管理還真的不適合。

當年他收購了00家國企,除了啤酒等少數幾個行業給盤活了,其他大多數國企都經營慘淡。

包括他自己也過:投資搞企業,從買地、建廠到出產品,要做太多繁瑣的事務,我沒這個興趣,也沒這個精力。

他還有句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可買寸光陰,收購就是用“寸金”購買別人的“寸光陰”。

“他辛辛苦苦一輩子,我可能幾個晚上就拿過來了。”

一生都沒做過“具體工作”的他,就算控股了瀛海威,估計也逃脫不了倒閉的命運。

“聽黃先生90年代還去過,見過他爺爺,當時還遊他們來的?”

張益達想起了這位收購國企上癮了,後麵又異想開的,想複製收購奇跡,打包去歐美上市……

黃鴻年“哦”了一聲,笑道:“你這事啊!我當時就想著吧?我們都搞了,他們是不是也要跟進啊?

所以,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了。

到了,跟我溝通了很多次,問我:見到時該怎樣稱呼?緊接著教訓我:要稱呼並祝願他老人家。

我當時告訴他們:請放心,這些已早就融化在我的血液中了。”

張益達聽著一樂,這位爺也是上過山,下過鄉,知過青

確實是融化進血液中了!

黃鴻年又:“見到了,我就開始讚美他:

您給我的印象是慈父般的,外界對您太不了解了,是否能夠進一步旅遊,讓人家多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