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的官兵戰鬥力雖然比各地衛所軍強上很多,但堂堂正正對戰,劉芳亮有信心帶著老營將他們正麵擊潰,可良鄉城外這些人不同。
        那支騎兵隻有兩千多人,戰鬥力卻堪比兩萬人!
        要知道,劉芳亮帶著的可是隨李自成轉戰南北的老營,每一個都是從無數陣戰中摸爬滾打過來的,自問從前也是所向披靡,縱橫無敵。
        可當他們對上這支騎兵的時候,就像是小孩碰見大人,被砍瓜切菜一樣毫無抵抗能力。
        當時有個忠心的老營兵穿上劉芳亮的衣服往相反方向逃,這才使劉芳亮幸免於難,即便這樣,一路過來,他所帶的兵馬也是全軍覆沒。
        實際上,劉芳亮和高一功是流賊之中少有的文武之才,劉芳亮雖不及高一功,但也不是劉宗敏那樣的莽夫,自然知道固關的重要性,隻有固關繼續在大順的手中,才能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麵。
        逃出後的第一時間,劉芳亮便是喬裝逃往固關,途中就連尚在大順手中的保定府都沒去,相比固關,保定和真定倒是沒有那麼重要了。
        這兩地的官兵已經全部被劉芳亮擊潰,就算日後明廷大軍追到這裏來收複了,說起來好聽,實際上也還是浪費人力和資源。
        自己隻要穩守固關,真定、保定一帶還不是嘴邊的魚肉,什麼時候想吃就什麼時候吃。
        更何況,劉芳亮在良鄉全軍覆沒,這仗打的實在是一臉懵逼,直到回到固關以後他也有很多還想不明白。
        比如就從當夜四麵圍攻那個架勢來看,明廷集結的兵力不下十餘萬,那麼問題來了,明廷究竟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集結出十幾萬兵馬反攻的?
        再比如,逃出良鄉之後遭遇的那支騎兵,戰鬥力居然如此之強,劉芳亮也不知道是何方神聖。
        在從沒接觸過建奴的他看來,如此精悍的騎兵部隊也就隻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吳三桂帶著關寧鐵騎進京勤王了。
        實際上,認定吳三桂勤王才是劉芳亮斬釘截鐵放棄保定和真定的主要原因。
        話說回來,就連眼下埋伏的這支官軍,其實劉芳亮也不知道下麵就是陳奇瑜,他隻是由於心中對李自成的愧疚,覺得拿一個勝利再回去說話麵子上好過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