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節(1 / 2)

秦書凱在來省城之前,對秦老這個人的很多東西早就打聽的很清楚,那就是秦老第一是愛好書法,尤其喜好用上好的硯台用來臨摹;第二就是垂釣,這也是秦書凱能夠遇到秦老的原因,聽退休後經常帶著司機到很遠的地方去垂釣,一走就是很長時間。

秦書凱對於秦老這樣的研究,那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來的時候想到,必須在他的愛好上想辦法,否則,就是送100萬也不如送一個秦老喜好的東西,於是就讓劉雲中想盡辦法,弄一個好些的硯台來。

送禮其實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像秦老這樣的人,離休老幹部,退休工資拿的高高的,醫療費用全都是國家包了,住的房子也是公房,兒女全都成家立業了,要想送合適的禮物給他,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好在秦老有喜好書法的嗜好,所以秦書凱想盡了辦法,拿來了眼前的這座硯台。

秦書凱不懂收藏這一塊的事情,於是找了有收藏硯台愛好的人谘詢,懂行的人向他介紹,硯台的價值不取決於年代,盡管年代的長短對藏品的價值有一定影響,但硯台卻非常獨特,它應該是少有的幾個不根據收藏年代來判斷價值的文物。

比如宋硯、唐硯甚至漢硯,在當時這些硯台石質比較粗糙;明清以後,文人對於石質要求很高,工藝也比較精良,所以明清以來的硯台價格很高。相反,唐以前甚至到漢代的硯台,盡管它的收藏價值較高,也很名貴,但是它的市場價格卻不一定很高。

“四大名硯”是收藏的重點,這四大名硯分別是唐代時產於廣東端溪的端硯,晚唐時產自安徽歙縣的歙硯,東晉時產自山西絳縣或江蘇寶山的澄泥硯,宋代時出產於甘肅臨洮的洮河硯。此外,來自鬆花江的玉石硯、山東淄博的紅絲硯等也是收藏投資者追捧的對象。

看硯台,主要看硯台的收藏價值,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麵來判斷。第一個是看材質。可以注意一下硯是否為名坑出產,尤其以老坑為佳。第二個就是看雕刻工藝。雕刻要精湛。第三個就是注意看銘文。俗話,“硯貴有銘,身價倍增”,許多名人對硯台,特別是久負盛名的端硯、歙硯倍加珍愛,他們會在自己使用過的硯台上留下詩文或警句,這三點就是決定硯台收藏價值的最重要因素。

劉雲中在秦書凱的指示下,找到了一位在普安最有名的收藏硯台的人家裏,花了近0萬才買了一個看上去不起色的硯台回來,秦書凱和劉雲中都不是內行,盡管找了相關的內行人看了一下都好,0萬的價格應該是物有所值,但是心裏總是有些不放心,現在看到秦老笑眯眯的收下了禮物,這才放下心來。

他們都能夠看得出來,秦老對這方硯台是很喜歡的,有些愛不釋手的,不管這硯台是不是值0萬,對於他們來,隻要秦老喜歡,就算是達到了買硯台的目的。

秦老把硯台捧在手裏,前後左右的端詳著,似乎已經忘記了客廳裏的兩位客人,直到他的老伴伸手捅了捅他的胳膊,他才意識到自己的失態,趕緊客氣的請秦書凱和劉雲中喝水,並問兩位這次到省城來,是不是還有什麼事情?

都是官場的人,沒有事情不會出手這麼大方,畢竟自己是退位的人,雖然“瘦死駱駝比馬大“,但是,畢竟一個幹部如果不在位,做很多事情就要讓被人來做,因為很對事情自己已經無法操著了。

秦書凱聽到這兒,笑著,秦老,我們這次來主要是想邀請您什麼時候有時間回到家鄉看看,對家鄉的發展給與指點,這樣也能少走彎路,真如改革開發的設計師過,改革都是著石頭過河,很容易出錯啊,家鄉底子薄,經不住探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