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活的心態(1 / 3)

第一章生活的心態

遠離生活的孤島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方是春滿園。在需要群策群力的事業中,隻有眾誌成城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某日,老虎和猴子一塊兒聊天。

老虎對猴子說:“聽說人類是你們猴子變的,但我勸你千萬別變成人。”

“為什麼?”猴子很詫異,“人的衣食住行,樣樣比我們強。”

“真是笑話,”老虎大吼了一聲,“他們哪一樣比得上我?”

“先說吃吧,他們吃生的怕拉肚子,隻吃肉又嫌油膩,吃少了營養不良,吃多了又怕發胖。”

“對!對!人類的‘食’真的不如你。”猴子服氣地說,“那麼衣呢?”

“那是因為他們天生光溜溜的,沒有衣服一定會凍死。”老虎笑著說。

“太有道理了,”猴子忍不住鼓起掌來,“但是人類有自己的房子啊!”

“他們的水泥洞,幾十家用一個大門,有什麼好的。”老虎接著說,“舉個例子吧,隻聽說人類大樓失火,一死就是幾十人,總沒見過森林大火,老虎被燒死在洞裏吧?”

“還是你們老虎高明,”猴子說,“但是,沒見過你們老虎開汽車呀?”

“那是因為人類體質差,跑不快,又走不遠,才不得不開車的。而且,機器出故障不能開,油用完了不能開,路況不好也不能開。”

“對,對……”猴子一連說了幾十個對。但就在這時候,遠處突然傳來砰砰的槍聲。

“糟了,人來了,我得跑了。”老虎一溜煙兒跑進了森林深處。

“喂!”猴子大聲喊道,“你不是說人類不如你嗎?”

“但是,他們懂得守望相助,團結合作啊。”老虎的聲音隱約傳來。

劍橋教授威廉·伯恩巴克常說:人生活在社會之中,沒有完美,沒有最佳,所以人需要合作。一棵樹木再高大,也庇護不了整個土地。隻有所有的樹木都長成參天大樹,才會帶給森林雄壯。真正的成功人士是那些懂得最大限度發揮利用別人才華的人。

對於我們生存的這一世界來說,人是最寶貴的。對於生存於世的每一個個體來講,人也是最重要的。隻要你生存在這一世界上,不管你願意與否,你都必須同人打交道,如今再沒有人能夠到森林、山洞去隱居,去忍受魯濱孫式的孤獨生活。為了讓自己的努力換來更大的成功,我們離不開社會環境,離不開周圍的人。

世上最富足的商人,不一定就是工作最勤奮的商人;最受歡迎的教授,也不一定是最有學問的教授;最招人喜歡的姑娘,不一定就是最漂亮美麗的姑娘……但所有這些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他們都懂得如何有效地同別人打交道。我們中有些人在這方麵有可貴的直覺,他們學到了這方麵的技能。人們應當懂得如何去影響別人的思維方式,也許任何事情的失敗,常常都可以歸結為與他人打交道的失敗。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類似的現象:

一位工作出色的機修工,卻最先被老板解雇了。

一位在班上成績並不算得上最好,表現也並不怎麼樣的學生,畢業後卻比別人找的工作好,幹得也更出色。

一位在部門工作最辛苦的職員,卻沒有簽訂延期的合同。

……

當然,我們無法用幾個字或一句話來解釋這些現象,但有一點,這些人的個性以及他們把握別人的能力肯定與別人有所差別。有效的人際關係,應該基於一種有效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不應當失去平衡,以至於讓一個軟弱的人聽任別人把他當作逆來順受的羔羊加以利用,或者讓一個專橫的人以獨裁者的性格把自己的方式強加給別人。

讓我們看一項有趣研究吧。這項研究表明,在工作中獲得成功所要求的技能,85%是基於個性,隻有15%是因為技術和訓練。任何人際關係,無論是私人交往,還是業務關係,如果它是以成年人的那種互利的觀念來支配的話,對雙方來說隻會有益。你為別人提供急需的東西,人家也會滿足你的需求。

為了說明上述原則,讓我們看看米歇爾的例子吧。

米歇爾是一位青年演員,剛剛在電視上嶄露頭角。他英俊瀟灑,很有天賦,演技也很好,開始扮演小配角,現在已成為主要角色演員。從職業上看,他需要有人為他包裝和宣傳以擴大名聲。因此他需要有一個公共關係公司為他在各種報紙雜誌上刊登他的照片和有關他的文章,增加他的知名度。不過,要建立這樣的公司,米歇爾拿不出那麼多錢來,聘用高級雇員以及其他開銷等。偶然的一次機會,他遇上了莉莎。莉莎曾經在紐約一家最大的公共關係公司工作了好多年,她不僅熟知業務,而且也有較好的人緣。幾個月前,她自己開辦了一家公關公司,並最終希望能夠打入非常有利可圖的公共娛樂領域。到目前為止,一些比較出名的演員、歌手、夜總會的表演者都不願同她合作,她的生意主要還隻是靠一些小買賣和零售商店。倆人一拍即合,聯合幹了起來。米歇爾成為了她的代理人,而她則為他提供出頭露麵所需要的經費。他們的合作達到了最佳境界,米歇爾是一名英俊的演員,並正在時下的電視劇中出現,莉莎便讓一些較有影響的報紙和雜誌把眼睛盯在他身上。這樣一來,她自己也變得出名了,並很快為一些有名望的人提供了社交娛樂服務,他們付給她很高的報酬。而米歇爾,不僅不必為自己的知名度花大筆的錢,而且隨著名聲的增長,也使自己在業務活動中處於一種更有利的地位。

通過莉莎和米歇爾的相互合作與需要,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格局:米歇爾需要求助於莉莎,獲得為自己作宣傳的開支;莉莎為了在她的業務中吸引名人,需要米歇爾作為自己的代理人。你看,他們互相滿足了對方的需要。這一原則看來是如此的簡單明了,雙方的需要應得到同等滿足。這個原則同樣可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有效的人際關係,隻有使相互間感情上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才是行得通的。這些基本的感情需要是:

對工作成就的理解;

認可與欣賞;

友愛和安全感。

不過,我們也應當理解人的本性。在我們的心靈深處,人首先考慮到的是自己。盡管這聽起來也許有些刺耳,但這種自我意識卻是人類生存下來的理由。我們都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如果我們走得離這種生存的自我意識太遠,總是把別人的需要看得高於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犧牲”,總是否定自己的需要,那也就是否認了我們自身,使自己失去了作為一個有價值的人的意識。一旦我們達到這種自我否定的地步,我們就會在人際關係中麵臨極大的困難,並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設置下重重障礙。

三個和尚在破廟裏相遇。“這廟為什麼荒廢了?”不知是誰提出了問題。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薩不靈。”甲和尚說。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廟產不修。”乙和尚說。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說。

三人爭執不下,最後決定留下來各盡所能,看看誰能最成功。

於是甲和尚禮佛念經,乙和尚整理廟務,丙和尚化緣講經。果然香火漸盛,原來的廟宇也恢複了舊觀。

“都因我禮佛虔心,所以菩薩顯靈。”甲和尚說。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廟務周全。”乙和尚說。

“都因我勸世奔走,所以香客眾多。”丙和尚說。

三人日夜爭執不休,廟裏的盛況又逐漸消失了。各奔東西那天,他們總算得出一致的結論。

這廟的荒廢,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人們成就事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心。在需要群策群力的事業中,如果大家眾誌成城,那麼最後的勝利,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即使是在困難之中,也會出現“人心齊,泰山移”的奇跡。

不要做荒地中的一枝獨秀,要做就做百花園裏最富貴的牡丹。

尊重是相互的

人生純樸的美是多姿多彩的,在各種美的個性之中,有一種共同的品性,那便是尊重。學會尊重別人,你便收獲了人心。

林肯住在印第安納州鴿灣穀的時候,年紀輕輕,喜歡評論是非,還常常寫信和詩諷刺別人。他常把寫好的信扔在鄉間路上,使被諷刺的對象能拾到。林肯在伊利諾州春田鎮當見習律師時,仍改不了這一毛病。

1842年秋,他又在報上寫了一封匿名信諷刺當時的一位自視甚高的政客詹姆士·席爾斯,被全鎮引為笑料。席爾斯憤怒不已,終於查出寫信者是林肯。他即刻騎馬找到林肯,下戰書要求決鬥。林肯並不喜歡決鬥,但迫於情勢,隻好接受挑戰。他選擇騎兵的腰刀作為武器,並向一位西點軍校畢業生學習劍術,準備到決鬥那一天決一死戰。幸虧在最後一分鍾被人阻止了,否則很難想像“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最後局麵會怎麼樣。

這是林肯人生中最深刻的一個教訓,從此他學會了與人相處的藝術:他再也不寫信罵人、任意嘲弄人或為某事指責人了。此刻的他深刻地明白了一個自尊心受到傷害的人會有怎樣可怕的舉動。

南北戰爭的時候,林肯新任命的將軍在戰爭中一次又一次地慘敗,使林肯很失望。全國有半數以上的人都在臭罵那些無用的將軍們,但林肯卻沒吭一聲。他喜歡引用一句話:“不要議論別人,別人才不會議論你。”

當林肯太太和其他人對南方人士有所非議的時候,林肯對他們說:“不要批評他們。如果我處在同樣情況下,也會跟他們一樣的。”

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的缺點,任何時候都要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這就是林肯善於與人相處的秘訣,也是他成大事之道。如果一個人隻是唯我獨尊,眼中沒有他人,那麼他人的眼中也就不會有他。他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與欣賞,隻能孤芳自賞。

人生純樸的美是多姿多彩的,在各種美的個性之中,有一種共同的品性,那便是尊重。學會尊重別人,你便收獲了人心。

一個著名的女歌手曾經很生動地描述她早期的生活——她那時事業失敗,整個人很不得誌,幾乎就要放棄歌唱生涯。後來,憑借禱告和心靈的追求,她才逐漸恢複信心和勇氣,準備繼續為自己的事業奮鬥下去。有一天,她興致勃勃地向母親說道:

“我要唱下去!我要每個人都喜歡我,我要繼續追求完美!”

母親回答道:“很好嗎!這是很好的誌向。但是,要知道,上帝以完美的形象來到這個世上來,卻還是有人不喜歡他。人在成就偉大事業之前,須先學會尊重他人,這樣別人才會尊重你。”

歌手聽了,深受感動,從此,她對身旁每一個人都十分尊重。她努力向別人學習歌唱技巧,同時也學習怎樣做人。因為她對別人的尊重使她博取了別人的好感,許多人都願意幫助她,很快她的事業又步入了正軌。

要想獲得別人的友誼或感情,先不去擔心別人是否喜歡自己,而是要用心去改善自己的態度,能讓別人喜歡自己。我想,最重要的一條便是學會尊重別人。

豪華·哲斯頓被公認為魔術師中的魔術師。40年間,他遊走在世界各地,一再地創造幻象,所有觀眾都被他神奇的表演深深吸引。共有6000萬人買票去看過他的表演,而他賺了幾乎200萬美元的利潤。

豪華·哲斯頓最後一次在百老彙上台的時候,卡耐基花了一個晚上待在他的化妝室裏,想請哲斯頓先生告訴他成功的秘訣。哲斯頓告訴卡耐基,關於魔術手法的書已經有好幾百本,而且有幾十個人跟他懂得一樣多,因此,他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的魔術手法與眾不同。

但他有兩樣東西,其他人則沒有。第一,他能在舞台上把他的個性顯現出來。他是一個表演大師,了解人類天性。他的所作所為,每一個手勢,每一個語氣,每一個眉毛上揚的動作,都在事先很仔細地預習過,而他的動作也配合得分秒不差。第二,就是他十分尊重觀眾。許多魔術師會看著觀眾對自己說:“坐在底下的那些人是一群傻子,一群笨蛋。我可以把他們騙得團團轉。”但哲斯頓的方式完全不同。他每次一走上台,就對自己說:“我很感激,因為這些人來看我表演。我要把我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給他們看。”

他說,他沒有一次在走上台時,不是一再地對自己說:“我愛我的觀眾,我愛我的觀眾。”也正因為有了對觀眾的尊重,才使得他的表演更具吸引力。

劍橋教授們總是告誡學生:尊重別人,是在日常交際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做人原則。沒有尊重的交往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尊重別人的人,同樣會受到別人的尊重。正像站在鏡子麵前一樣,你怒他也怒,你笑他也笑,一切取決於你的態度。隻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認可。

這個世界我是惟一的

與人相處要讓他人覺得他自己重要,這樣他才會反過來給你快樂,覺得你更重要。

有一次,德魯克在紐約的第33街和第8街交叉的那家郵局排隊寄一封掛號信。德魯克發現那位管掛號的職員,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很不耐煩——稱信件、賣郵票、找零錢、發收據,年複一年重複工作。因此德魯克對自己說:“我要使這位仁兄喜歡我。顯然,要使他喜歡我,我必須說一些好聽的話,不是關於我自己,而是關於他。”所以德魯克就問自己:“他真有什麼值得我欣賞的嗎?”有時候這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尤其是當對方是陌生人的時候。但這一次碰巧是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德魯克立即就看到了自己相當欣賞的一點。

因此,當他在稱德魯克的信件的時候,德魯克很熱情地說:“我真希望有你這種頭發。”

他抬起頭,有點驚訝,麵孔露出微笑。

“嗯,不像以前那麼好看了!”他謙虛地說。德魯克對他說,雖然他的頭發失去了一點原有的光澤,但仍然很好看。他高興極了,他們愉快地談了起來,而他對德魯克談的最後一句話是:“相當多的人稱讚過我的頭發。”德魯克敢打賭,這位仁兄當天出去吃午飯的時候,走起路來一定是飄飄欲仙的。

德魯克敢打賭,他會對著鏡子說:“這的確是一頭美麗的頭發。”

德魯克曾公開說過這段經過。事後有人問德魯克:“你想從他那兒得到什麼呢?”

德魯克想從他那兒得到什麼?

如果我們是如此自私,一心想從別人那兒得到什麼回報的話,我們就不會給予別人一點快樂、一點真誠的讚揚——如果我們的氣度如此狹小,我們就會罪有應得地失敗。

嗬!是的,德魯克是想從那位仁兄那兒得到什麼,德魯克想要一件無價的東西,而德魯克得到了,德魯克得到了這種感覺,就是自己為他做了一件事,而他又無需回報。這是一種當事情過去很久,還會在你的記憶中閃耀的感覺。

人類的舉止,有一條最重要的法則。如果我們遵循這條法則,我們幾乎永遠不會出問題。事實上,如果遵循這條法則的話,就會給我們帶來無數的朋友,以致無限的幸福。但是一旦違反了這條法則,我們就會惹上無盡的麻煩。這條法則就是:永遠使對方覺得重要。

幾千年來,哲學家一直在推測人性關係的規則,而從推測中,隻導出了一條重要的箴言。這條箴言並不是創新的。梭羅亞斯特(Zoroaster)早在3000年前就把它教給拜火教徒了。孔夫子也於2500年前就在中國宣揚它了。道教始祖老子,也把它教給了他的門生。釋迦牟尼於耶穌誕生前500年,在聖迦河岸宣傳過它。印度教的經文典籍,在這之前1000年,就傳播過它了。耶穌在十九世紀之前,在崎嶇的巨狄亞石山上,就這樣教導過了。耶穌把它歸納成一句話——“己所欲,施於人。”

自以為是者戒

對於他人的一些小過失,不必過於苛求,要寬以待人。欲責人先要觀己、責己。

有一位太太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麵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幹淨,看,她晾在院子裏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麼連洗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

直到有一天,有個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她才發現不是對麵太太的衣服洗得不幹淨。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她窗戶上的灰漬抹掉,說:“看,這不就幹淨了嗎?”

原來,是自己家裏的窗戶髒了。

幾乎每個人都曾經遇到過這樣憤世嫉俗的人。或者,你也有過一些看什麼都不順眼,永遠覺得命運不佳的朋友,但在傾聽他們的怨言之後,總會發現有句老話說得很妙: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人就是這樣,看到外麵的問題,總比看到自己內在的問題容易些;而錯怪別人也比檢討自己來得容易。

一個背向太陽的人,隻會看見自己的陰影,連別人看他,也隻會看見他臉上陰黑一片。人的眼睛仿佛像傻瓜相機,最怕背光照相了——你的臉龐再美,隻要背著光,一定是失敗的作品。

發泄一下沒關係,但如果你一味認為這個世界上會出頭的都是混蛋,隻拿憤世嫉俗來替代反省自己的機會,則對自己的成長就是一種最大的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