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活的境界(1 / 3)

第四章生活的境界

成功與失敗一路同行

大千世界,萬千眾生,人立於其間。每一個人都要度過的一生必有坎坷,坎坷就在人間!因而對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不怕失敗比渴望成功更可貴。

斯賓塞·約翰遜指出:成功者並沒有超常的智能,也不是不曾失敗過,而是自信必將戰勝挫折迎來成功,甚至可以說,成功者大都是經曆失敗最多、挫折最重的人。

大凡弄文學、爬格子的新手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退稿恐懼症”。其實世界上許多名家大師的傳世或暢銷之作,起初也難逃退稿的厄運。如果你不怕退稿,堅持不懈,那就是走向成功了。

美國浪漫主義小說最重要的代表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其作品《白鯨》於1851年退稿。退稿信上講:“十分遺憾,我等一致反對出版大作,因為此小說根本不可能贏得廣大青少年讀者的青睞。作品又臭又長,徒有其名而已。”

美國19世紀最傑出的大詩人沃爾特·惠特曼,其作品《草葉集》於1855年退稿。退稿信上寫:“竊以為出版大作當屬不甚明智之舉。”

法國著名小說家福樓拜,其作品《包法利夫人》於1856年被退稿。退稿信上寫:“整部作品被一大堆甚為精彩但過於繁複累贅的細節描寫所淹沒。”

英國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大獎的名作家約·羅·吉卜林,他的《無題》於1889年退稿。信上說:“很抱歉,吉卜林先生,您根本不知道怎樣使用英語寫作!”

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他的《生活之法則》於1900年退稿。信上寫:“令人生畏,使人沮喪。”

我們知道儒勒·凡爾納,不僅是著名作家,而且是科幻小說之父。可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乘氣球五周記》投稿之後,竟被退稿15次,氣得他差一點把稿子投進壁爐燒掉。

世界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在他的成名作《羊脂球》發表之前,已經寫了多少沒有發表的作品呢?其稿子累積起來足有寫字台那麼高。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自己失望。所有的偉大人物都是從來不對自己失望的人,林肯、丘吉爾都是這樣的人。

丘吉爾的偉大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學生時代的學業卻沒有什麼成就。他每科成績都差,惟有作文曾得到過老師的讚賞。畢業時,老師們對他已經“蓋棺論定”,公認他以後不會有什麼出息。父親見他不行,隻好送他到軍校,隨後他便從軍了,隨軍到過印度、古巴等許多地方。他進不了大學深造,但軍隊卻成了他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大學。於是他明確了自己的誌向,一頭闖入了政治領域。

和平時期,誰提出戰爭的警告,誰就最容易成為不受歡迎的人。丘吉爾就吃過這種苦頭。當希特勒抓軍隊時,丘吉爾喊出戰爭的危機,英國的政客們一笑置之;當德軍侵入奧地利,英國首相張伯倫與希特勒簽署了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換取歐洲和平的《慕尼黑協議》,得意洋洋地向英國人民宣布:戰爭不會發生了!但丘吉爾卻警告說,戰爭快要來臨了!政客們對他一怒斥之。丘吉爾因而競選失敗,他堅持己見,又引起公憤,以至於被報紙指責為“缺乏謹慎和判斷力”。

丘吉爾的遠見卓識竟被一些因循守舊、苟且偷生的人當成了一文不值的垃圾。這種失敗足以使一個人垂頭喪氣或是氣得發瘋,可是丘吉爾依然銜著雪茄,悠然自得,還跑回家鄉的別墅度假去了。他興致勃勃地畫畫、看書、寫作,好像他從未失敗過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人們才想起有丘吉爾這個不受歡迎的人。因為他是惟一能在和平時刻洞察戰爭危機的人,隻是他的預言和警言被世人領悟得太晚了。於是1940年丘吉爾嶄露頭角,當上了英國首相。

丘吉爾成為戰時的民族英雄,傑出的政治家,他以其精辟的演講振奮了英國軍民的士氣,和蘇美等國一起戰勝了希特勒法西斯。這就是一個遭受多次失敗的人所創造的奇跡。如果他害怕失敗和孤立,曆史上便不會有一個丘吉爾。成功路上難免有挫折

成功與失敗是事物發展的兩個輪子,失敗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導。這些話人人皆知。但斯賓塞·約翰遜卻指出,在實際生活中,隻有自信主動,心態積極,挑戰失敗的人才能真正領會它的含義。

你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這意味著什麼呢?無非有3種可能:一是此路不通,你需要另外開辟一條路;二是某種故障作怪,應該想辦法解決;三是還差一兩步,需要你作更多的探索。這3種可能都會影響你走向成功。失敗有什麼可怕呢?成功與失敗,相隔隻是一線。即使你認為失敗了,隻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自信和勇氣,一定可以反敗為勝的。

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做了一萬多次試驗。在每次失敗後他都能得到新的知識。當他把原來的未知變成已知的時候,燈泡就被製造出來了。所以他認為那麼多的失敗實質上都不能算是失敗,“我隻是發現了9999種行不通的方法而已。”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從自己“屢敗屢戰”的經曆中總結出一條寶貴的經驗。他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有價值。隻有在我知道這麼多行不通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這不正是從失敗中也能獲益的道理嗎?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識到隻有不怕失敗,深知失敗的意義的人才可能享受到成功。

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領導建造了世界第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可這條電纜隻用了一個半月就損壞了。經過7年準備又敷設了第二條電纜,但航船載放到中途,電纜突然折斷。電纜公司已耗資數十萬英鎊,付出了9年時間的代價!把錢扔進大西洋,隻有傻瓜才會再幹!但湯姆遜終於說服總經理再當一次“傻瓜”,這一次他的事業終於成功。湯姆遜晚年時說過:“有兩個字最能代表我50年內在科學上的奮鬥,這就是‘失敗’。”

在萊特兄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非常接近成功了。萊特兄弟應用了和別人同樣的原理,隻是給翼邊加了可動襟翼,使得飛行員能控製機翼,保持飛機平衡。所以在別人失敗的地方,他們多走了一步就成功了。

生活從它自身的邏輯出發,要求人們從挫折中不斷總結經驗,產生創造性的飛躍,化失敗為成功的跳板。成功的生活經驗告訴人們,補償是一種有用的變通進取方式:在此受到挫折,到彼取得補償,如愛情受到挫折就到事業上補取;自身有缺陷就到創造中補取。試想,生活中可供翱翔的天空是那麼廣闊,可供回旋的餘地是那麼廣大,可供變通的途徑是那麼眾多,這就像俗話說的:東方不亮西方亮,旱路不通水路通。

害怕失敗就注定永遠失敗

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生活、工作有著美好的憧憬,很想嚐試新事物,攻克新課題,為自己開辟新的事業。但他們往往是還沒有開始做,或者剛一碰到困難就預想到失敗,害怕出醜,或是擔憂白白地耗費了自己的心血與精力,甚至是“莫名其妙”地感到事情不妙,於是束手不幹,隻好安於現狀。

斯賓塞·約翰遜告誡人們:嚐試新事物,攻克新課題會有失敗、被人笑話的危險,但任何事情要等到有十足的把握再去幹,那就隻有永遠等下去了,這一天永遠不會來到。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樣新事物、新課題不經失敗而一舉奏效。你不去嚐試和實踐固然不用擔心害怕什麼,但也絕無前進的希望和成功的可能。然而這種心理本身就是“命裏注定”的失敗,就是自我貶低和醜化,就是自我束縛。

所以說害怕風險就是沒有出息,害怕失敗就會徹底地失敗。

如當眾演講,你總擔心講不好,當眾出醜;總覺得一站到大家麵前,自我形象就會受到某種威脅和損害。其實,真正的危險不在於那麼多人看著你,也不在於你有可能講不好,而在於你自己嚇唬自己。這種自我威脅才是主要的危險。

害怕失敗心態的另一麵是急於求成。在他們看來,一旦失敗就意味著永遠不能成功,就意味著自己不具備爭取成功的條件。其實一次、兩次失敗,並不意味著一個人沒有巨大的潛能或者根本不行。此事不成不等於彼事不成。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早就指出:“沒有任何事物是一蹴而就的,連栽種葡萄和無花果也是如此。如果你對我說,我想要一個無花果。我將回答說那需要時間,首先要把樹種上,然後才長出果實,最後果實才成熟。”

有這樣一則報道:美國一家公司招聘營銷人員,應考者很多。發出錄取通知許多天了,考試的第一名,一位叫羅傑斯的青年卻遲遲沒來公司報到。原來,他考試之後自己覺得毫無希望,竟然自殺了!於是公司內外都為他的錯覺深感惋惜,而公司總經理卻對此事淡然一笑,輕輕地說了兩個字:“幸虧。”麵對人們迷惑不解的神情,總經理解釋說:“心理素質如此之差的人,如果進了我的公司,早晚會毀掉我們苦心經營起來的事業!”

也許這位總經理說得有點嚴重了。但卻一語道破其中深義。因為害怕失敗還是不怕失敗,確實是強者與弱者的試金石,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一條分水嶺。

總結教訓是走向成功的保證

“失敗”是個消極字眼。除了“死亡”之外,沒有別的字眼更令人聽而生畏。你聽人說某人真是失敗時,就會在心中浮現一幅這樣的畫麵:一個貧窮潦倒的人,也許連朋友也沒有;金錢、成功、希望、美好的將來,都與他無緣。

人們害怕失敗,原因很多。斯賓塞·約翰遜分析認為:(1)害怕冒風險

如果每一個曾經有過“傑出”主意的人都有勇氣去身體力行,這世界的麵貌就不是今天的樣子了。可惜實際情況是,極少人能克服那種冒風險的心理。為了成功,你必須冒點風險。你必須心甘情願身處逆境,畢竟那是果實累累的地方。

(2)害怕失去自信心

有些人害怕失敗是因為他們以為失敗會令人失去自信心,所以他們試圖將自己置於萬無一失的位置。不幸的是,這種態度也把他們置於一個不可能有創造傑出成就的位置。他們使自己的人生平庸無奇,這反過來也不利於培養自信心。他們原有的一切自信心,都會被那種“本來會是怎樣”的疑慮所侵蝕。

如果你最終會有失去自信心的風險,為什麼不行動起來,努力做到最好?如果你嚐試後失敗了,你沒輸掉什麼;如果你經過努力成功了,那就比原來好。相反,如果你不作努力,你就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

(3)害怕再沒有第二次機會

許多人對失敗的最大恐懼之一是,萬一失敗了,就再也得不到第二個爭取成功的機會了。如果這些人知道很多著名的成功人士開始都曾失敗過,他們就不會有那種誤解了。

美國汽車大亨亨利·福特說:“失敗不過是一個更明智地重新開始的機會。”福特本人當然有過失敗的切身體驗。他頭兩次涉足汽車工業時,他的公司破產了。第三次他成功了。福特汽車公司現在仍然充滿活力,仍然是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廠家之一。

另一個有名的“失敗”故事的主人公是個青年人。

他的夢想是進入美國西點軍校,畢業後服務國家。他兩次報考均未被錄取,第三次報考時終於如願以償。這個年青人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後來他成為美國最高級將領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就像亨利·福特一樣,他在追求夢想之旅的前幾站兩次失敗。也像福特一樣,他沒有放棄。

沒有人一生從不失敗。這話聽起來實在太簡單,卻是至理名言。

明白這個道理對應付失敗很重要。懂得這一點,你就意識到失敗是難免的。這樣,你就不會空耗時間及精力去回避失敗,而是集中精力應付失敗,反敗為勝。

激發自己的鬥誌

對於不斷努力謀求成功、但遭到一個又一個失敗的人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克服失望。盡管人人都會失敗——因為失敗是不可能避免的——但並非人人都會失望。所謂失敗,包括未能達到目標,或任務沒有完成,這些都是外在的。相反,失望是一種內心的態度,這是可以控製的,它是內在的。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曾播下失望的種子。問題是,我們怎樣處理這些種子。給它們澆水施肥,使野草叢生,最終使我們自己窒息而死呢?還是給這些野草斷水斷肥,使它們不能生長,不能傷害我們呢?

也許你因為失敗而灰心喪氣了,也許你不知如何是好,不要失望,你會由灰心喪氣變得勇氣十足。斯賓塞·約翰遜建議你采取以下的三個步驟:(1)爭取積極行動

如果你等自己想做時才去行動,那你永遠不會行動。你必須先行動,其他的感覺才會隨之而來。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詩人在自己花園裏散步時看見地上有個鳥窩。剛才一陣強風吹過樹梢,把鳥窩吹落地上。正當詩人對著這個被毀的鳥窩傷感、沉思時,他抬頭看到小鳥已經開始在枝頭另築一個鳥窩了。小鳥並未被強風的破壞弄得灰心喪氣,它們已經在積極行動了。

(2)研究積極成功者的事例

研究積極成功者的事例,向他們看齊,這是向失望情緒開戰的最佳方法之一。研究的對象可以是你認識的有成就的人,你也可以閱讀傳記,研究那些人的生平、優點以及他們怎樣漸漸獲得這些優點的方法。

14世紀蒙古皇帝莫臥兒。有一次這個皇帝在大自然中看到一個積極的例子,大受鼓舞。那時他的軍隊被一支強大的敵軍打敗,潰不成軍。皇帝本人躺在一個廢棄馬房的食槽裏,而敵軍則在大搜捕。

莫臥兒皇帝躺在食槽裏,垂頭喪氣。這時,他看著一隻螞蟻努力扛著一粒玉米,爬上一堵垂直的牆。這粒玉米比螞蟻的身體大許多,螞蟻嚐試了69次,每次都掉下來。當它嚐試第70次時,螞蟻終於把那粒玉米一直推過牆頭。

莫臥兒大叫一聲跳了起來!他也能取得最後勝利!他確實做到了——重整軍隊,把敵軍打得四散逃竄。最後,他的帝國從黑海之濱延伸到恒河。

(3)養成積極執著的態度

不懈的努力看來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斯賓塞·約翰遜研究了美國最成功的500個人的生平,還結識了這些人當中的許多人。他發現這些人的成功故事中都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執著。這些人即使屢遭失敗卻仍舊努力。在他看來,隻有能克服不可思議的障礙及巨大挫折的人才能獲得巨大的成功。

這與美國發明家布卡·T·華盛頓的話相似:“我明白了,成功的大小不是由這個人達到的人生高度衡量的,而是由他在成功路上克服的障礙的數目來衡量的。”

哈羅德·雪曼寫過一本書,名叫《如何反敗為勝》。作者在書中列出八種執著的精神:

①隻要我堅信自己正確,我決不放棄。

②我深信,隻要我堅持到底,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③在逆境中我會充滿勇氣,決不氣餒。

④我不允許任何人用恫嚇或威脅使我放棄目標。

⑤我會竭盡全力克服生理障礙與挫折。

⑥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做到我想做的事。

⑦知道了成功的男人和女人都曾跟失敗和逆境搏鬥之後,我會獲得新的信心與決心。

⑧無論我麵臨什麼樣的障礙,我決不向失望與絕望低頭。

“我不能”是失敗之源

斯賓塞·約翰遜說:百萬富翁歐·傑·辛普森曾遇到過一個敵人——“我不能”——但他戰勝了這個敵人。

辛普森降生在聖·弗蘭西斯科的下層區。他的家一貧如洗,他不滿六歲時得了軟骨病,疾病使他的腿變形,足向內翻,小腿異常細弱。

他曾參加了街頭幫夥,不久就被抓住了。在監獄裏呆了6個小時之後,他說:“我學會了一件事——我永遠也不想再回到這兒來了。”

在生活的這一關口,他被邀請與其他一些窮孩子一起到威利·梅斯的家裏玩了一天。梅斯是聖弗蘭西斯科巨人棒球隊運動員,他告誡這個孩子應該努力奮發,將他的能量用到體育運動上,而不應該在哥兒們幫中空耗時日。

他開始工作了。為了幫家裏掙錢糊口,他到街頭賣報,去河裏捕魚,上鐵路貨場幫人卸貨,進商店給人打雜。

在學校他練踢足球,他打算上大學,逐漸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運動員。他被邀請加入了職業球隊,並成為全國最著名的球星之一。現在他作為演員和商人,已是一名百萬富翁。

辛普森碰到了你我同樣會遇到的問題——也許他所麵臨的處境比誰都糟糕。但他並沒有說“我不行”,也沒有說“我為什麼要去嚐試呢?”他決定去拚闖,結果贏得了成功。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這個敵人。我們會這樣想:“我確實不行。我沒有他那種天賦,也沒有他那樣的機會。”

我們看看自己,再把自己與那些人比一比,那些成功的、富有的和快樂的人們。我們會這樣說:“我是個小人物,他們才是大人物。”

我們以為人家生來就偉大,生來就會成功,本來就是幸運兒。我們以為別人是“天生的”好學生或好職員,以為人家自然而然就有了美滿婚姻。

但是我們沒有記住:他們也曾經是無名小卒,他們也曾無數次地失敗。

你在生活中可曾與“我不行”抗爭過?你完全能戰勝“我不行”這個敵人,而選擇成功。你完全能走上這樣一條路,成為成功的主宰。

坦然麵對不幸

日本宣布投降後的第二天,也就是1945年8月16日,瑪麗·布朗太太走進位於加拿大渥太華的自家住宅,無邊的寂靜與空虛頓時包圍了她。

若幹年前,她的丈夫喪身於車輪之下;接著,與她住在一起的母親也因病去世;更大的不幸還在後麵:

“當許多鍾聲和汽笛聲都在宣告和平再度降臨的時候,我唯一的兒子達諾也猝然離開了人世。我已失去了丈夫和母親,如今兒子一死,我在這個世界上已沒有一個親人了。”

“孩子的葬禮結束之後,我獨自走進空蕩蕩的屋子裏。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種空虛的、無依無靠的感覺。我害怕今後的生活,害怕整個生活方式的完全改變。而最可怕的,莫過於我將與哀傷共度餘生,這才是最讓我感到恐懼的。”

接下去的一段日子,布朗太太完全生活在一種茫然的哀傷、恐懼和無依無助的感覺裏。她迷惑又痛苦,全然不能接受所發生的一切。她繼續描述道:“漸漸地,我明白時間會幫助我治療傷痛。隻是時間太空虛了,我必須做些事來填補這些空虛,因此,我再度回去工作。”

“工作使人充實起來,我也逐漸對生活再度感興趣,如朋友、同事等。一日清晨,我從睡夢中醒過來,忽然認識到所有不幸均已成為過去,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變得更好。我知道用頭撞牆的舉止是愚蠢可笑的,是不能麵對生活的弱者的做法。對於那些我無法改變的事實,時間已教會我如何承受。”

“這種心路曆程進行得十分緩慢,不是幾天或幾個星期,而是一年、兩年,但不管怎麼說,它還是發生了。”

“多年過去了,當我回過頭去再看那段生活,就會感到自己這隻船隻雖然曆經一場巨大的風浪,如今又重新駛回風平浪靜的海麵上。”

往往很難讓我們相信為什麼布朗太太這樣的悲劇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因此,當悲劇發生時最好先麵對它們,接受它們。當布朗太太強迫自己接受失去家人的事實時,心理上便已預備要讓時間來治療這樣的痛楚。抗拒命運就像把毒藥傾倒在傷口上,是無法讓自己開始新的生活的。

我們麵對不幸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它。當我們的生活被不幸的遭遇分割得支離破碎的時候,隻有時間可以把這些碎片撿拾起來,並重新撫平。我們要給時間一個機會。在初受打擊的時候,整個世界似乎停止運行,而我們的災難也似乎永無止境。但苦難已經發生,時光難以逆轉,活著的人總還得往前走,去履行生命計劃中的種種目的。

我們隻有完成了這些生命中的種種運作,痛楚便會逐漸減輕。終有一天,我們又能喚起以往快樂的回憶,並且感受到被護佑,而不是被傷害的感覺。要想克服不幸的陰 影,時間是我們最好的盟友,但唯有我們把心靈敞開,完全接受那不可避免的命運,我們才不會沉溺在痛苦的深淵裏難以自拔。

不幸遭遇並非都是扼殺人的劊子手,有時候,它還是促使我們采取行動的催化劑,對改善狀況大有必要。它能使我們的才智變得靈敏,以幫助我們解決以前難以解決的問題。

印度的克裏士納說:“人的幸福結局,並非是平淡、安穩的喜樂,而是轟轟烈烈地與不幸奮鬥。”

人的生活會因“轟轟烈烈地與不幸奮鬥”而變得更深沉、更多彩,也更豐盛。它會讓我們挖掘出深藏在人性深處的資質。這些能力和資源隻有經過大苦難、大悲大喜才會蘇醒過來,為我們所用。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一劇中便曾這麼說過:“要采取行動以抵製困境。隻有對抗,才能結束困境。”

你見過美國西南地區的沙塵風暴地帶嗎?你見過那些無情的沙塵暴摧毀過多少農莊、破壞過多少人的生計嗎?你曾感受過那些沙塵,見過那些沙塵,並且日複一日地吞食那些沙塵嗎?

下麵這個故事的主角便是一個自小生活在沙塵陰影下的男孩。他今年21歲,家就住在沙塵暴地帶內,雙親為了生存,一生都在與風暴與幹旱搏鬥。

父母去世之後,年輕人便擔負起養家的重擔。直到有一天,他們實在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有農作物可以收,穀倉裏一無所有,他們就要餓肚子了——年輕人眼望著破敗的農舍,一籌莫展。忽然,他8歲的小妹妹開門走進來,身旁還跟著她的一個好朋友。”

“吉米,你可以給我10美分嗎?”她熱切地問道,“我們想到店裏去買些餅幹,我們每一個要需要10美分。”

吉米點點頭——因為他想不出一個好理由來拒絕。但他沒有10美分,搜遍了全身的口袋也找不到10美分。

他非常羞愧地說:“妹妹,非常對不起,我沒有10美分。”

當天晚上,吉米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因為他永遠也忘不了妹妹臉上失望的表情。在他短短的人生曆程中,他曾曆經過不少打擊——雙親去世、工人離職、沙塵暴的襲擊……但沒有一次像這樣——他居然沒有10美分可滿足自己年幼的小妹妹……這麼卑微的要求……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人生狀況。就在天色將亮的時候,他終於下定了決心,並想好了整個計劃。

吉米的理想是當一名教師。但是自從雙親過去之後,他想繼承雙親的遺誌擔負起農場的工作。現在,眼見農場一再受到沙塵暴的摧殘,農場的工作已難以為繼。於是第二天,吉米到鎮上給自己找了一分臨時工作。

從那時起,他借來許多書,每天都認真地讀到深夜,以準備有朝一日能得到他真正想要的工作——當一名教員。經過不懈的努力,後來他終於在一所鄉村學校找到教職。由於他努力不懈,誨人不倦,贏得了今居的讚美與尊敬。

這是一種不幸的形式——由於一名小女孩向她的兄長 要10美分——這個事件驅使吉米改變生活的方向,並且突破了困難,最後終於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於生離死別,但是有時候,某些行動卻可以減輕與家人分離的痛楚。這是發生在密西西比州傑克森市一位克文頓太太身上的故事。克文頓太太有3個小孩,身體狀況都不好,僅照顧他們就使她頗費心機。不幸的是,有一天他的家庭醫師又告訴她,說她的丈夫得了一種嚴重的心髒病,隨時都有病發身亡的危險。克文頓太太事後回憶說:

“我聽了醫師的話感到非常害怕,並且開始擔憂。我晚上開始睡不著覺,沒多久體重便減輕了15磅,醫師認為我是過於神經質。一天晚上,我又睡不著覺,便自問自己這麼擔驚受怕是否能改變狀況。到了第二天早上,我開始計劃自己應該做些有用的事。由於我丈夫頗精於木工,能親手做出許多種家具,所以我要求他替我做一張床頭小桌。他答應下來,並且花了好幾個下午認真去做。我注意到這種工作帶給他極大的樂趣。小桌完成後,他又為朋友做了好幾件家具。”

“除此之外,我們還開辟了一片園地,開始種花種菜。我們把最好的收成都送給朋友,並盡量想出一些我們可以幫助別人的事來做。閑暇的時候,我們還坐下來討論有關種植果樹等種種計劃。”

“一日淩晨一點多鍾的時候,我的丈夫突然病發逝世。我那時才體會到,其實最近這幾年,我們一直把這可怕的壓力放在一邊,過著有生以來最快樂、最有意義的生活。我就是這樣麵對悲劇,並盡力用最好的方式來接受它,轉化它。”

克文頓太太用超人的勇氣和毅力來麵對不幸,使她丈夫最後幾年的歲月過得快樂又有意義,而她自己也因此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要想擺脫不幸的陰影,最好的方法便是提升自己去幫助別人。有一位家住威斯康星州的太太,由於她把自己個人的傷痛化成力量,轉而去幫助其他陷於痛苦的人,因此廣受別人的敬重。這位太太的兒子是名飛行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期間駕機迎敵血染長空,年僅23歲。

雖然這位母親十分哀痛,卻不需要別人的憐憫,她說道:“我認識許多不快樂的母親。她們有的因為孩子得了痙攣性癱瘓的疾病;有的則因孩子精神上或心理上不健全,無法正常為社會服務。當然,還有些婦女是當母親卻一直無法如願。我有幸擁有一個好兒子,並且與他共度了23年快樂的時光。我會把這些快樂的記憶永遠保留在我的腦海裏。現在,我要服從上帝的意旨,盡可能支持幫助其他需要救助的母親。”

她真的是這麼做的。她不辭辛勞地安慰那些因兒子出征而需要幫助的父母,或是出征者本人。“把自己的心思和精力用來幫助別人,你便沒有時間去注意自己的煩惱。”這位母親的所作所為正是成熟的標誌,也是我們某些沉溺於苦難中的人應該學習的學習的課程。

生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幸福之旅,“不幸”這個惡魔隨時都可能向我們發起攻擊。我們不能像鴕鳥一樣把頭埋 在沙堆裏麵,拒絕麵對各種麻煩。麻煩不會因此獲得解決。苦難是人類生活的一部,隻有實實在在地去麵對,才是成熟的表現。

不成熟的人最常犯的過錯,便是遇事不敢麵對,一味退縮,一味害怕。許多小孩在遊戲的時候,常因自己沒有勝算便拒絕玩下去,成熟的成年人便不會如此,他們會一試再試,直到成功為止。

請看康涅狄格州諾維斯市長塞門講的一個故事,內容是有關一名男孩雖然遭遇不幸,卻仍然勇往直前的故事。賽門先生在大學時代有個室友名叫傑克,是個活潑有朝氣的學生,後來卻戲劇性地離大家遠去。以下是賽門先生的敘述:

“傑克極有藝術天分,而且是個非常熱心的學生。他參加學校各種表演活動,包括幕後工作與幕前的表演。他是學校各種年度表演的總召集人,他還在樂隊擔任鼓手,可說是多才多藝的全能人才。離開學校之後,他到一家電視台工作,後來成為電視影片製作人。他極熱愛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把全部精神和力氣投到工作上麵。”

“一天,我突然接到朋友打來的電視,告訴我傑克去世了。這使我異常驚訝和悲痛。朋友告訴我傑克得了一種絕症,但他卻從來沒有讓別人知道。從大學時代他便知道自己來日不多。我一想到傑克那時的熱忱、風趣及積極參與各種活動的精神,實在唏噓不已。從他身上,我學到了珍貴的一課:除非生命結束,否則絕不停止。”

傑克的故事使聽到的人無不為之感動,也無不受到他的精神的鼓舞。他選擇了最勇敢、最成熟的方法去麵對難以拒絕的不幸遭遇。

在卡耐基成人訓練班裏,有位名叫邁克的學員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1948年,邁克21歲,但已經可以進入軍中服役,他在一次戰役中受了嚴重的眼傷,眼睛因此看不見東西。雖然他承受這麼大的傷害和痛楚,性格卻十分開朗。他常常與其他病人開玩笑,並把自己配給到的香煙和糖果分贈給大家享用。

醫生們為恢複邁克的視力盡到了最大的努力。一日,主治大夫親自走進邁克的房間向他說道:“邁克,你知道我一向喜歡向病人實話實說,從不欺騙他們。邁克,我現在要告訴你,你的視力是不能恢複了。”

時間似乎停止下來,房間裏呈現可怕的靜默。

“大夫,謝謝你!謝謝你告訴我實情。”邁克終於打破沉寂,平靜地回答道,“其實,我一直都知道會有這個結果。非常感謝你們為我費了這麼多心力。”

醫生走後,邁克對他的朋友說道:“我覺得我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絕望。不錯,我的眼睛瞎了,但我還聽得見,還能講話,而且我的身體強壯,還可以行走,雙手也十分靈敏。何況,就我所知,政府可以協助我學得一技之長,以讓我維持生計。我現在所需要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迎接新的生活。”

這位擁有明亮視野的盲眼士兵,由於忙著計算自己所擁有的幸福,竟不屑花時間去詛咒自己的不幸。這便是 100%的成熟——也就是我們要麵對問題的方法。我們每個人有生之年都要麵對這樣的考驗——無論是誰!

對那些麵對厄運隻會憐憫哀歎的人來說,這裏隻有一個答案:“為什麼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