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
4.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
——喻昌
人體之氣,從整體上說,由腎中精氣、脾胃運化而來的水穀精氣和由肺所吸入的清氣所組成,並充沛於全身。但具體來說,人體的氣是多種多樣的,且由於其主要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點之不同,而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主要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和其他。其中,宗氣是以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穀精氣為其主要組成部分,因此,肺的呼吸功能與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宗氣的旺盛與衰少。若肺氣不足,不僅會引起呼吸功能減弱,而且會影響宗氣的生成和運行,所以,補充肺氣是非常重要的。
喝水益肺
補充肺氣的最簡便一招
就是積極補充水分,特別是在氣候幹燥的秋季,每天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髒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也可直接從呼吸道“攝”入水分。原理是肺“開竅於鼻”,通過吸入水蒸氣而使肺髒得到水的滿足。方法很簡單:將熱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對準茶杯吸入,每次10分鍾左右,早晚各1次即夠。還要強化洗澡措施,因為皮毛為肺的屏障,秋燥最易傷皮,進而傷肺。洗浴有利於血液循環,使肺髒與皮膚氣血流暢,發揮潤膚、潤肺之作用。
常笑宣肺
笑能促進體內器官健康,對肺特別有益。笑時胸肌伸展,胸廓擴張,肺活量增大。可以消除疲勞,驅除抑鬱,解除胸悶,恢複體力。
(1)輕鬆微笑:即發自肺腑的微笑,可使肺氣布散全身,使麵部、胸部及四肢肌群得到充分放鬆。另外,肺氣的下布還可使肝氣平和,從而保持情緒穩定。
(2)會心之笑:來自心靈深處,笑而無聲,可使肺氣下降與腎氣相通,收到強腎之功。
(3)開懷大笑:生發肺氣,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氣”,呼出廢氣,加快血液循環,達到心肺氣血調和之目的。
飲食養肺
在飲食調養方麵,應以清燥潤肺,養陰生津為主,可以多喝些開水、淡茶、牛奶等飲料,多吃些蘿卜、梨、蕃茄、百合、柿、銀耳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少吃辛辣燥熱之品,必要時可服補品,但應清補,不可大補。
【貼心提示】
下麵為您介紹幾種養肺益氣的藥粥。
銀耳大米粥:將銀耳5克,發泡後加入大米50~100克淘淨同煮。然後加蜂蜜適量,攪勻即可。
蓮藕大米粥:將蓮藕10克洗淨切碎,加入大米50克左右同煮。煮成後可加蜂蜜。
山藥大米粥:將山藥100克洗淨切塊,加入大米50克淘淨煮粥,一日2次分食。
大棗銀耳羹:銀耳泡發,加入大棗10枚,加入適量水煮一兩個小時,然後調入白糖或冰糖食用。
百合粥:取百合50克,粳米60克,先將百合與米分別淘洗幹淨,放入鍋內,加水,用小火煨煮。等百合與粳米熟爛時,加糖適量,即可食用。
【語錄鏈接】
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
——王三尊
丹田者,出氣之海。
——程國彭
宗氣者,動氣也。凡呼吸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骨強弱者,宗氣之功用也。
——周學海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
——《黃帝內經·靈樞·五味》
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黃帝內經·靈樞·邪客》
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
5.血者,神氣也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
血,即血液,是循行於脈中的富有營養的紅色的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主於心,藏於肝,統於脾,布於肺,根於腎,有規律地循行脈管之中。其生理功能,一是營養滋潤全身,二是神誌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說“血者,神氣也”。
中醫補氣血的原則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補腎生血、祛淤生血、解毒生血等。
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飲食有節,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斷。所以,補氣血必須先健脾胃,脾胃強健則生化之源不絕。常用的方藥有四君子湯、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
益氣生血
血液的物質基礎是精,而促進精化為血,則以氣為動力。常在補血藥中,配以益氣之品。常用的方劑有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常用的補氣藥有黃芪、人參、黨參、白術、黃精、山藥、大棗等,配以養血之藥,如當歸、白芍、阿膠、熟地等。
補腎生血
腎藏精,又包括五髒六腑後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時,腎中之命門為原氣之所係,十二經之根,生化之源,也是促進血液生化的原動力之所在。所以,中醫有“生血根本在於腎”之說。臨床上,治血虛,必當補腎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劑有菟絲子飲、二仙丹等。常用補腎藥有鹿茸、鹿角膠、阿膠、龜板膠、巴戟天、鎖陽、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附子、肉桂、首烏、熟地、枸杞子、紫河車等。
祛淤生血
無論脾胃所化之營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須通過經脈和髓道進行釋放和傳輸,並循環全身。精髓化血,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後天水穀之精微,五髒六腑之精,亦賴經脈輸送,彙於衝脈,與腎之大絡相會以滋腎,以營骨髓。如氣血淤阻,脈道不通,就會造成骨髓乏養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無由。常用方劑有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血腑逐淤湯等。常用活血化淤藥有當歸、川芎、丹參、三七、丹皮、香附等。
解毒生血
中醫認為,不管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淫,鬱久均可化火,火熱之氣最易耗血傷陰。再者,像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內陷,下及肝腎,可直接造成精髓虧乏,以致生血無源。內陷邪毒或七情鬱火,又可阻絡成淤,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熱解毒。常用方劑有犀角地黃湯、三黃石膏湯、茵陳蒿湯、五味消毒飲、清營湯、清瘟敗毒飲等。常用清熱解毒藥有蒲公英、銀花、連翹、白花蛇舌草、板藍根、大青葉、黃連、黃芩、黃柏、紫花地丁、大黃、紫草、茵陳、半枝蓮等。這些藥物在臨床多用於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貧血等的治療。
【貼心提示】
下麵為您推薦幾款補氣血的飲食食譜。
紅棗粥:紅棗補氣血,益肝健脾和胃,溫補陽氣。此粥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納呆便溏、氣血不足、血小板減少、貧血、慢性肝炎、營養不良等。
韭菜豬肝湯:韭菜性溫辛香,春天吃最能幫助陽氣,以其配豬肝可補養肝血。適用於肝病、夜盲症、便秘等。
蜜糖紅茶:紅茶葉5克,放保溫杯內,以沸水衝泡,加蓋悶片刻,調適量蜂蜜、紅糖。每日飯前各飲1次,能溫中養胃。此茶適用於春天肝氣偏旺,脾胃功能不佳。
【語錄鏈接】
夫脈者,血之府也。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
血脈和利,精神乃居。
——《黃帝內經·靈樞·平人絕穀》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黃帝內經·靈樞·決氣》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
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黃帝內經·素問·五髒生成篇》
6.心為血之主,肝為血之藏
——方廣
氣血是人身之根本,長養經絡百骸,滋養五髒六腑,而氣血的通調,又不離肝心肺腎四髒,即氣血又與五髒密切相關。肝主疏泄而藏血。肝髒是一個貯血器官。因精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腎亦有所藏,精有所資,精充則血足。另外,肝髒也是一個造血器官。
中醫認為,保肝養肝,基本上就是改善身體環境,維持正常的疏通調節功能,以增強對抗疾病的能力。因此,隻要從一些日常生活細節著手,就可改善肝的狀況。
情緒要平穩
中醫提到“怒則傷肝”,情緒起伏過大,很容易影響到肝。通常自我要求高、急躁、完美主義的人,較容易產生焦慮、不安情緒,這在中醫裏是屬於較易產生肝火的體質。因此,養肝首重情緒調節,心情愉快。
睡眠要足夠
肝主藏血,《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人臥則血歸於肝。”足夠的睡眠,肝髒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複。
以中醫觀點而言,晚上11點至淩晨3點,血液流經肝、膽,此時應讓身體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則肝的修複功能受到影響,體力無法恢複,連帶思考能力也會變得遲緩,因此在這段時間內睡著才算是最好的養肝方式。
休息要適當
對肝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要找時間休息。在日常生活中,隻要忙了、累了,就隨時調節,抓空檔休息,比如中午睡午覺等。
飲食要清淡
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油炸品、咖啡、茶等,是引起肝火的原因,應當盡量避免過量食用。而天然原味的綠色青菜和水果,不會增加肝髒負擔,又富含抗氧化物,對肝細胞的修補有很大幫助。
中醫認為,強化腸胃功能,肝才可以得到充分營養。飲食清淡,可以減少腸胃負擔。四神湯中的蓮子、芡實、茯苓、山藥,具有健脾功效,可以達到調理腸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