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板的廚師團隊已經越發成熟,新人進場,他這種技術尚未頂尖,資曆又青黃不接的老人,此時此刻就顯得有些尷尬。
思量再三,他決定跳出來看看。
但是不是誰都能自己做老板,老廚師自主創業失敗的案例數不勝數,因此他還是決定先找一家有前途的店發展一下自己的門路。
至少,先提升自己的地位。
而劍走偏鋒的杜非羽,就是他所期盼的藍海。
老杜心裏又是喜又是憂。
喜的是來了位有豐富經驗的師傅,對整個極道山門都會是極好的學習機會。
憂的是孫師傅既然把自己的店作為一個平行跳躍的階梯,那麼就意味著……極道山門又有了新的競爭對手。
在轉型期內,量販式烤肉店是自己的競爭對手,而以廚房為核心的精品烤肉店也會逐漸站在自己的對立麵。
這次招募,在那位吳老板看來,算是挖了他的牆角。
但可以預見的是,互相挖牆腳不過是一係列新商業戰爭的開始而已。
……
杜非羽的生意經是宣傳和品質雙管齊下,上陣殺敵用的就是這兩個大棒。
而團隊建設從來是采用對核心人員特別優待,對普通員工培訓為主的態度。
在老杜看來,普通員工誰都能幹,待遇不必太高,應該對他們進行係統培訓,讓他們有所收獲,增加認同感的同時說不定可以淘到寶——如果想走,那就隨他走好了。
而像熟練工一類的核心成員,一走可能就不會再有了。自然要把他們和極道宗的命運綁定在一起,用長約滿足他們,讓他們產生這是“大家的極道宗”的感覺。
這樣的思想顯然效果不錯。
在得到核心廚師後,杜非羽的店進入了多種服務可選的烤肉時代。
銷售額飛速上漲,極道山門進入了飲食業最喜聞樂見的良性循環:
食物質量好——銷售量高——利潤高——周轉變快,相比於成本更重視品質——食物質量更好。
飲食店的成本控製,大都需要建立在良性循環成立的基礎上。
否則,成本控製隻會變成殺傷客流的雙刃劍,在惡性循環中越陷越深。
極道山門的營利狀況顯然已經引起了花洋市商界的注意。
錢老板等人本以為模仿杜非羽就可以掙回客流,但沒想到僅僅一個月之後,杜費語的經營模式就又發生了革新。
而且漸漸得難以被模仿。
錢老板、吳老板幾個開火鍋店和燒烤店的老板聚在一塊吃飯,但濱海飯店的陳老板有事在身,沒有出席。
“畢竟就是擺攤出身,對燒烤的事情,肯定也比較熟悉了。”
錢老板酒過三巡,說到杜非羽的時候,歎了一口氣。
“這麼高調,是現在年輕人的風格嗎?”
吳老板搖了搖頭,苦笑道:
“而且他還從我這挖了個員工走。現在兩個月過去,生意直接起飛了。”
大概是酒喝得比較多,吳老板都忘了孫師傅臨走之時,自己都沒有挽留的態度。
還是何老板果決,他一拍桌子:
“不行!這個姓杜的,遲早要影響我們生意!我們必須重視起來!”
“怎麼重視?”另外兩人問道。
“根基不深人脈不廣,那小子怎麼看都是新人。”何老板笑道,“商人兩個命門,一是消息,二是渠道。我們就姑且和他爭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