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諸將(1 / 2)

任命朱慈烺節製江北各鎮的旨意,在中央和地方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應。

中央的文武百官可是直觀見識到了東宮的狠辣。

七位國朝勳貴,一朝身死族滅。這樣的雷霆手段讓百官們意識到,朱慈烺不隻是一個十四歲的太子,更是一個權臣。曆史上的權臣可都是喜歡殺人的!

因此就連平時喜歡和皇帝唱反調的東林黨,也不敢對朱慈烺的舉措多什麼。能入東林的,都是飽學之士,不會不知道方孝孺被誅十族的典故。大家出來當官是為了發財,可不是為了玩命。

但是地方的大佬們則並不拿朱慈烺當回事。因為崇禎皇帝想要維係中央顏麵的緣故,京營事變的始末並沒有明發下。各地督撫雖然在京中有自己的消息渠道,知道現在是皇太子掌大權,但在他們看來,皇太子不過是一個孩子。雖然不敢硬頂,但心裏麵大多有些不以為然。

平賊將軍左良玉更是在私下裏,太子若來,好吃好喝地招待就是了,打仗這事兒還是得由將軍們商量著來。

不管這些實力派們是懷疑也好,輕視也罷。大明朝廷的旨意畢竟還是算數的。地方的實力派們隻要不撕破臉皮造反,就隻能捏著鼻子認朱慈烺這個統帥。

至於新軍內部,一聽要出兵剿賊,四個新任的團長簡直就像是見了葷腥的貓。一個個在西苑參謀部鬧開了鍋,吵嚷著要出兵放馬。

在這四人之中,寧武的威望最高,因此先行請戰:“殿下,我們第一團已經訓練了一個多月了。大家可都等著打勝仗當地主呢!”

寧武所的“打勝仗,當地主”,正是朱慈烺想出的激勵軍心的辦法。

所謂忠君為國,建功立業,可不能僅僅是口頭上的口號。

朱慈烺前世的時候就明白一個道理,想要馬兒跑,就一定要給馬兒吃草!

因此朱慈烺規定了一整套軍功製度。

所有士兵以連為單位,集體進行功勞評判,這樣就避免了個人記功的時候在戰場上搶著割人頭導致先勝後敗的問題。

記錄功勞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任務功。即按照上級交代任務的完成度記錄功勞。

例如某連被派遣守住一個山口三個時辰,如果順利完成任務,就記初等功一等。若是沒有完成則扣功一等。初等功累計三等可以兌換中等功,中等功累計三次可換特等功。

還有一種則是戰役功。一般是一場戰役之後,由參謀部根據戰事的大和各部的表現進行記功。

所有的功勞一年一結算,每一等都有對應的賞銀和土地。從初等功的十兩白銀到特等功的三百畝地依次遞增。

除此之外,朱慈烺還在新軍中規定,服役三年即可申請退伍。若是三年期滿不願退伍,還想在軍中效力的,就可以申請成為士官,享受士官待遇。

士官仿照後世的軍銜製度,設下士中士上士,每一級的待遇也各不相同。這樣就可以激勵底層的士兵奮勇作戰。

這些新軍士兵大都是京城附近的良家子弟出身,對於土地極為渴望。

很多士兵在聽到朱慈烺開出的條例之後,都在默默計算,若是能以特等功退役,就可以得到三百畝上好的軍功田!這對於自耕農出身的新軍士兵簡直就是無法抵抗的誘惑。

所以才有了參謀部裏麵各團爭著出戰,想要打勝仗,賺軍功的場麵。

陳銳見寧武開了口,生怕自己這次又要被安排留守,跟著請戰道:“殿下,四團團長陳銳請戰!我們四團訓練最是賣力,各項戰法也都操練的最熟,殿下帶著我們四團去最為穩妥不過了!”

高圖和魏川都是穩重的性子,本來不願相爭,但是架不住下麵士兵的求戰心切,此刻也都站出來求戰。

朱慈烺看眾將求戰心切,心裏不禁暗自得意。看來自己這個軍功爵製度在激勵軍心方麵很有成效啊!

其實這次帶誰去問題不大,真正困擾朱慈烺的,是讓誰守老家。

雖然自己和崇禎是親父子,自己又多次表示自己並沒有篡權奪位的野心。但他太了解自己的這個便宜老子了。

的好聽點是浪漫主義,得難聽點就是想一出是一處。可能今還很信任一個人,明被別人吹了幾句耳邊風,立馬就會翻臉無情。

所以朱慈烺不得不在京城留下足夠的人手控製局麵,省的皇帝在背後搞事。

因此這個負責留守的人,不僅要忠心,關鍵時刻還要能夠隨機應變,不要被潛在的對頭們渾水摸魚。

朱慈烺麾下這四員將裏麵,每個人的性格都各有不同。

寧武是北京附近的自耕農出身。性格外向開朗,腦子靈光,好交朋友。脾氣很直爽,膽子夠大,不怕地不怕。

高圖的性格比較沉穩,考慮事情很周詳。之前奪營之變的時候,他負責封鎖宮城做的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