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晉商(1 / 3)

山西,被稱作表裏山河,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為此,大明王朝在布置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防禦的時候,特意加強了山西的兵力配置,疊次設立了大同,山西,兩大軍鎮,依靠內外長城進行防禦作戰。

其中山西鎮的駐地偏關,緊鄰黃河一帶,既可以作為大同鎮的後援,又可以隨時向西渡過黃河,支援臨近的榆林鎮,可以是北方防線的中心樞紐,地理極為重要!

明初的時候,國力凋敝,各大邊鎮無法自給自足,因此不得不通過朝廷的調配來解決糧食問題。

不得不,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囿於眼界限製,很多製度都無法長久實行,但這其中也有不少的神來之筆。

為了解決軍鎮軍糧問題而誕生的開中法就是其中之一。

太祖朱元璋規定,民間商人想要經營賺錢的食鹽貿易就必須要有食鹽產銷憑證——鹽引才行。而想要獲得鹽引,在明初就隻有一個辦法——運送對應數額的糧食到大同和太原等邊關軍鎮。

這一辦法就被稱為開中法。

商人們為了獲取鹽業貿易的利潤,自然就會想盡辦法壓縮糧食運輸的成本以確保邊關軍鎮的糧食配給。

在這一過程中,有的商人們發現,與其千裏迢迢的從江南運送糧食來山西,倒不如雇人就近在山西當地開荒墾殖。

這就是明代所謂的“商屯”。

這些經營商屯的商人就是最早的一批晉商。

如果這一製度可以長久的運行下去,倒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辦法,但是很可惜,朱慈烺的祖宗們喜歡挖自己家牆角的毛病又犯了。自成祖朱棣開始,皇室就將鹽引作為一種硬通貨,公然換取銀兩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商人們又不傻,既然鹽引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搞到,又何必辛辛苦苦地搞什麼屯墾呢?這就導致了開中法日益朽壞,明代的邊鎮自中期就開始無法保證糧食的穩定供應。

雖然開中法沒有了盈利的空間,但是在山西開設商屯的晉商們已經投入了大量的先期資本。

既然朝廷不願花錢買糧,鹽引的利潤又不夠折合糧價,這些已經在山西經營日久的晉商們自然就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草原上。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明蒙之間的走私貿易開始日益猖獗。

後世所謂的蝗商八大家就是這場走私浪潮中的佼佼者。

他們從一開始的偷偷出關,到後來賄賂長城各口的火頭軍,低級軍官,再到後來以貢獻的名義爭取當地巡撫,總兵們的支持,公然以大車販賣糧草,鐵器,茶葉到草原上。

到了萬曆年間,山西晉商世家出身的張四維執掌內閣,晉商的勢力達到了頂點,一時之間幾乎可與東南勢家相抗衡。

這些商家在獲取了驚人的資本,腐蝕了邊鎮軍官之後,為了自保,開始以保護商隊的名義,組建各家的私人武裝。各家的大院建的易守難攻,猶如堡壘一般。到了後期,就連大同宣府兩地的總兵官都不得不對這些晉商假以顏色。

那一晚王府的商宴之後,劉墨翰刻意晚走了半步,向朱慈烺表示晉商的事情必須要給予重視,絕不是一個山西巡撫就能夠處理的。

朱慈烺疑問道:“書白,你這麼,孤就不明白了,這晉商再厲害,也不過就是普通的商人,蔡懋德一省巡撫,難道還料理不了幾個商人?”

在朱慈烺看來,明末的商人除了東南勢家之外,其他的皆不足觀。

這幾家晉商也不過就是膽子大了一點,趁著國朝綱紀不振,搞一些非法買賣,隻要一紙命令下去,八大家自然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