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反還是不反,這是一個問題(1 / 2)

朱慈烺在打開火漆之前,已經大概猜到,這次案件應該會涉及到不少的地方官員,但是當朱慈烺真的看到劉墨翰的報告之後,還是被大明地方政權的腐敗給驚嚇到了。

如果劉墨翰信中所言皆屬實的話,山西,直隸兩省,外加大同,宣府,山西,三鎮,上下官員至少有一半兒收過逆商的銀子!

不過,仔細想一想也就會明白,八大逆商搞得可不是打鬧的買賣,而是大規模的走私!

別的不,啟年間,遼東大旱,建奴控製區的糧價一度達到了一石大米四十兩銀子的高價。而建奴之所以能夠挺過去這波旱災,八大逆商在其中可是出力不少。

彼時遼東人口尚有百萬,就算建奴丟下漢民不管,自己的國族女真人總有幾十萬張嘴指著八大商走私的糧草供給。

八大逆商為了滿足如此海量的需求,每次出塞都要攜帶大車數百輛,馱馬幾千匹才能成行。

而如此大的架勢,崇禎皇帝坐在深宮中竟然一無所知,邊關將領竟然無一舉報!

反過來講,為什麼做走私賣國買賣的隻有這八家逆商,難道其他的商戶都是愛國商人嗎?肯定不是的。依著朱慈烺對人性的了解,十有八九,是隻有這八大家晉商對邊關軍鎮還有上下官員打點的最為得力,可以做到手眼通,其他商戶就算想做這等賣國買賣,也沒有門路。

照目前這個情形看,這幾家商戶滲透邊關已經不是一代兩代。這八大家的祖上很有可能從嘉靖年間就開始從事股的走私貿易,然後漸漸賄賂世襲的邊關守將,上下一起分潤走私的利益,結成了一個世代相襲,固結的利益集團。

至於派來巡查的文官,他們不過是任期一到就要走人的流官,對於大明世襲的武將團體和世代因襲的商人集團來,隻是些沒有根基的外來戶。遇到識相的,給你分潤一些利益,大家一起發財,要是敢不識相,等到蒙古人或是滿洲人破口而入的時候,把你這個文官賣死在戰場上,又有誰能知道?

朱慈烺看著卷宗,越看心裏的殺意是越盛,但是看到涉案人員包括了薑鑲之後,本來一顆殺心,頓時涼了半截。

這名叫薑鑲的,乃是掛鎮朔將軍印,現任的大同鎮總兵官。

如果隻是一個大同總兵,朱慈烺還不至於如此忌憚。

關鍵的是,此人出身的薑家,世代在大明軍中為官效力,其長兄薑讓此時任職榆林鎮總兵官,其弟薑瑄則為陽和副總兵。

一想到這層,朱慈烺就不禁大皺眉頭,心裏麵暗暗奇怪。

按大明為了防止藩鎮割據,一般來講都會盡量避免父子兄弟同時任職為一鎮總兵的情況發生。如果出現了弟弟為一鎮總兵,那做父兄的要麼引退,如吳襄,吳三桂父子,要麼,就會被調任,使其防區不再相鄰。

然而大明這條潛規則不知道為何,在薑家身上竟然失效了。隻要稍微了解中國地圖的話,就會發現薑讓,薑鑲,薑瑄這兄弟三人的防區不僅是緊挨著,而且還都是邊關要鎮,雄兵強將之所出的地方!

如果這三人要是有什麼異心的話,一旦中央有事,這兄弟三人完全可以並氣連枝,進可以破居庸關要挾京師,退可以保守險要,坐觀形勢。

如果僅僅如此,手握五萬東宮軍的朱慈烺還不至於心驚膽戰,畢竟現在京城牢牢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且大明朝現在的局勢已經安穩下來,至少在世人眼裏,還看不到大明改朝換代的可能,人心也都是向著大明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外界幫助,薑鑲就算敢反,也沒人敢跟。

真正讓朱慈烺心驚的是,根據劉墨翰查抄的書信來看,東虜那邊已經交代逆商範永鬥,讓範永鬥策反明國高級將領,而範永鬥的回信裏麵則明確表示,薑鑲似有與大清國親善之意。

大同鎮總兵勾結東虜,這才是最讓朱慈烺害怕的!

雖然目前的書信證據中,沒有提到薑鑲是否接受了東虜的條件,但是站在薑鑲的立場上,現在明清對立,大明內部的叛亂又此起彼伏,他們薑家依靠著大同榆林兩大強鎮為後援,結好東邊的關寧係軍閥,同時再在明清中間騎牆觀望,待價而沽,這樣的選擇無疑是最符合其自身利益的。

朱慈烺越想越覺得,現在薑鑲很有可能已經和東虜牽上線,準備待價而沽,那麼自己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打草驚蛇,逼反薑鑲。

然而晉商大案一起,朝廷查抄晉商的的事兒下皆知,薑鑲會不會擔心自己的事情敗露,據大同而反呢?

朱慈烺相信,如果一件事情可能往壞的方向發展,那他就一定會往壞的方向發展。不論薑鑲現在到底有沒有割據自立的想法,朱慈烺都必須要及時作出預防的措施。不然的話,倘若薑鑲真的勾連外族,到時候大同鎮和滿清八旗裏應外合,兵臨京師,這仗可就不好打了。

朱慈烺在這邊冥思苦想,如何對付薑氏兄弟的時候,薑氏兄弟也暗中齊聚大同,商議薑氏家族的前途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