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閱讀計劃(1 / 2)

洗完澡後,秀才簡單的吃點晚飯,背起背包,就直奔圖書館而來。

他習慣性的來到二樓的社科閱覽室,這是一個看書學習的好地方,安靜而又散發著書香。

圖書館,是一個大學精神的象征,它蘊含著大學的優雅與氣質,因此,秀才喜歡在圖書館學習和閱讀。他喜歡置身於四周都是圖書的環境,在這種環境裏,讀書會有一種使命感,會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把書中的知識灌輸到腦子裏的衝動,相反的,如果在這裏無所事事,不去閱讀,不去提升,反而有一種莫名的負疚感。

他習慣性的坐在了號桌,三三不盡,六六無窮,坐在這個位子,有一種長長久久的感覺。

秀才邊閱讀,邊做筆記,書看得累了就坐直了,然後讓肩背依在椅靠上,伸個懶腰,或者站起來,扭動兩下,然後坐下來接著繼續閱讀。

今晚或許是開學前夕,來校的校的人還比較少,因此到圖書館內閱讀的或者自習的同學較少,如若是學期末或者期中考試期間,此時此刻,社科閱覽室的座位早就被搶占完畢。

當然,對於文科生來,越是此時越能在圖書館內看出誰在真正的讀書學習。

秀才所在座位的背後就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專櫃,這個專櫃裏的書籍主要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哲社方麵的60餘種世界名著。秀才有個心思,希望利用大學裏的課外時間,盡快把這個專櫃裏的書籍閱讀一遍,雖不能精讀,至少通讀。

然而今晚,他閱讀的兩本書並非從這個書櫃裏取出的,一本是《李政道傳》,一本是科塞寫的冊子《社會衝突的功能》,這也是秀才閱讀計劃內的書籍。

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大學四年裏至少閱讀100本中外著名人物傳記,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江湖梟雄,無論是科技英豪,還是商界精英,他希望通過盡多的閱讀,以窺探他人走過的人生道路,了解青史留名或者取得社會成功的原因,進而從中借鑒經驗。

世界之大,人生之短,社會之複雜,個人之簡單,沒有一個人可以經曆所有的事情,也沒有人可以到達所有的地方,更沒有人可以知道所有的事情,如何能做到身不能至而心所臨,眼不能觀之而心所知,那就是閱讀,通過大量的閱讀,不斷拓展思想的邊界,個人的眼界,人生的厚度和心靈的深度。

秀才給自己定了一個課外閱讀計劃,大一讀美學、、詩詞和曆史,曆史是基礎,能給人縱深感和脈絡感,正如他閱讀法國年鑒學派的曆史書籍一般,給他建立一種大曆史觀,布羅代爾的時段理論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曆史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也有著自身的規律,曆史為啥讓人眼花繚亂?那是因為時代不同,人物不同,社會發展同。曆史為何又有規律可尋?那是因為行走在曆史中的人是不變的,人性是不變的。

生活、局勢、社會本就是如此,都被層層的迷霧包圍著、纏繞著,世界之所以複雜多變是因為發展不斷變化、人心複雜變化,世界之所以有規律可尋,是因為人性不變、人性有規律可尋,在社會活動中的,終究是人,把人自身研究透了,其實就抓住了認知世界和物質財富的密碼。

所以,古希臘那句“人呀,要認識你自己!”才具有深刻的意義。

同樣的,如布羅代爾所,就像電波一樣,有長波、中波和短波,那麼曆史也有著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之分,短時段是事件,如戰爭或地震,中時段是局勢,如人口增長或技術的革新,長時段是地理或氣候,長期不變的所在,而這些為我們研究曆史提供了一種可供抓取的工具。

後來秀才把這個時段理論移植到對事件、對人生的判斷之上,他得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這個理論同樣適用:任何一個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結果,都是一種表象的呈現,其中已蘊含著其必然的因素,現象的呈現都不過是短時段中事件的偶發引起而呈現,在中時段中其特征已有所顯現,隻不過未被人重視,或故意忽略而已,在長時段中已有著其必然的根源。

比如因闖紅燈而發生了車禍,車禍不過是最終的呈現,從中時段來講,那個人在此之前或許有100次的闖紅燈經曆,至少有5次的麵臨危險的經曆,但是都為引起重視,從長時段來講,是因為其對規則的漠視,缺少對規則的敬畏,此人今不發生車禍,亦必然在其它方麵出現事故。

因此,秀才很注重對於曆史的學習,曆史可以教會人們很多事情,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今很多事件的上演,也不過是曆史的翻版。

對於詩詞、美學和的閱讀,秀才為何把它與曆史放在一起,主要在於曆史的厚重會讓心靈沉重,美學和詩詞會讓心靈輕盈,兩者相合,會產生美妙的化學反應,浪漫而不失厚重,威嚴而不失俏皮,莊重而不失活潑,嚴謹而不失優雅。

在大二,秀才開始了大量的哲學、社會學和人文傳記的閱讀。他認為哲學是基礎,構建了一個人的思維體係,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認知和方法論。一個人的行為是從他的思維開始的,思維主導認知,認知形成行為衝動,行為會形成習慣,習慣會加固成一種性格,性格左右命運。所以,在秀才看來,要想改變自己,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