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供職東宮惟謹惟慎

楊士奇(1365—1444),名寓,江西泰和(今江西太和縣)人。他從小死去父親,跟隨母親嫁到羅家,後來恢複了原來的楊姓。家境很貧窮,但他努力學習,靠教授學生糊口自給。經常在湖南、湖北一帶教書,其中以在湖北江夏教學館的時間最長。建文帝初年,招集各地儒生纂修《太祖實錄》,楊士奇被推薦征用為教授。正要上任,王叔英因為他修史方麵的才能薦舉了他。於是,他被召入翰林院,擔任編纂官。不久皇帝命吏部考試評定史館中儒生的等第,吏部尚書張看到楊士奇寫的對策,說:“這不是平常儒生所能說出的話。”於是上奏他為第一名。朝廷由此任職他為吳王府副審理,但仍然讓他在實錄館裏供職。明成祖朱棣即位,改任編修。後來,選入內閣,掌管機密的軍國大事,幾個月後提升做了侍講。

永樂二年(1404)入選以他為左中允東宮太子。永樂五年升為左諭德。楊士奇辦事非常謹慎,家居時間從來不談論公事,即便是最親密友好都不能從他那裏聽到任何事情。在成祖麵前,舉止動作恭敬慎重,善於回答問題,而且他說的話常常能夠符合成祖的心意。有人有小的過錯,常常給他掩飾過去。廣東布政使徐奇帶了些嶺南的上特產送給朝廷的官員們,有人把他送了東西的官員名單拿給皇帝看,皇帝看到上麵沒有楊士奇的名字,就把他召去詢問。楊士奇回答說:“徐奇去廣東上任的時候,群臣們作詩文贈給他送行,我正巧生病沒有參加,因此沒有送東西給我。現在名單上的官員是不是都接受了這些東西還不知道,而且東兩很少,應當沒有什麼其他用意。”成祖就馬上命令把禮品冊焚燒。

永樂六年,皇帝巡幸北方,命揚士奇和蹇(jiǎn)義、黃淮留在南京輔佐皇太子朱高熾。太子喜好文章詩詞。讚善王汝玉把詩法呈獻給他。楊士奇說:“殿下應當用心學習《六經》,有空閑的時候看看兩漢的詔令。作詩是雕蟲小技,不值得去研究。”太子認為很對,采納了他的意見。

先前,成祖起兵的時候,漢王朱高煦多次拚死作戰很有功勞,成祖答應事情成功以後把他立為太子。但成祖即位後沒有立他為太子,他心懷怨恨。成祖又憐惜趙王朱高燧年紀小,對他特別寵愛。因此兩王聯合起來離間太子,成祖心裏很有些不舒服。永樂九年(1411)回南京,成祖把楊士奇召去詢問太子監國的情況。士奇回答太子孝順恭敬,而且說:“殿下天資很高,即使有過錯也一定能知道,知道以後必定改正。心地好,待人仁愛,決不會辜負陛下對國家大事的托付。”成祖聽了很高興。永樂十一年(1413)正月初一,有日蝕出現,禮部尚書呂震請求不要停罷朝賀的儀式。侍郎儀智堅持認為不可以。士奇也引用宋仁宗處理天聖年間災異的事例極力反對,於是停止了朝賀。第二年,皇帝北征,楊士奇仍然輔佐太子留守南京。漢王更是變本加厲說太子的壞話。皇帝回來,因為太子迎接來遲,把太子的東宮官屬黃淮等人全部投入監獄。楊士奇後來到,皇帝饒恕了他。召他詢問太子的情況。楊士奇叩頭說:“太子孝順恭敬像以前一樣。凡是有耽擱遲緩,都是我們臣下的罪過。”皇帝的氣消了。隨從皇帝的各大臣紛紛上奏彈劾楊士奇,認為他不應當單獨得到寬恕,於是把他也關進錦衣衛監獄,但不久就釋放了他。

永樂十四年(1416),皇帝回京師,對漢王奪嫡陰謀及各種不軌情狀略有所聞,便問蹇義,蹇義不回答,於是又問楊士奇,楊士奇回答說:“我和蹇義都侍奉東宮太子,外人沒有敢和我們兩人說漢王的事的。但是兩次讓漢王到藩王分封的地方去,他都不肯走。現在知道陛下將要遷都北京,總是要求留守南京。隻有陛下才能精細地觀察他的意圖。”成祖沉默著沒有說話,起駕回宮了。過了幾天,成祖完全知道了漢王的事情,削奪了兩支隸屬於他的護衛武裝部隊,最後把他安置到山東樂安去了。第二年提升楊士奇為翰林學士,仍然兼任原來的官職。永樂十九年(1421)改為左春坊大學士,仍舊兼翰林學士。次年又以輔導太子有過錯為由,被關人錦衣衛監獄,十來天後才釋放。華蓋學士切言敢諫

仁宗朱高熾即位做了皇帝,擢任楊士奇做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一天,皇帝在便殿,蹇義、夏原吉奏事還沒有退出。仁宗望見楊士奇,就對兩人說:“新任華蓋學士來了,必定有正直的言論,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講些什麼。”楊士奇進殿後說:“皇上開恩減少歲供的詔令剛下達兩天,惜薪司就傳聖旨征收棗80萬斤,這和前麵所下的詔令是相矛盾的。”仁宗立即命令征收數字減去一半。成祖死後.按照喪服製度的規定,穿喪服的時間至二十七日期滿,呂震請除喪服。楊士奇認為不可以,呂震厲聲斥責他。蹇義把他們倆的意見都上報給皇帝,態度模棱兩可。第二天。皇帝頭戴素冠,身穿麻衣製的喪服紮著孝帶出理朝政。朝廷大臣隻有楊士奇和英國公張輔像他一樣身著喪服。退朝以後,皇帝對左右的人說:“先帝的棺材還在停放著,做臣下的怎麼能忍心說換上吉服,楊士奇堅持這一點是對的。”升楊士奇做少保,與同事楊榮、金幼孜一起被賜給銀印章,準許密封上奏事情。不久楊士奇被升為少傅。

當時各地藩司守令等地方官員進京朝見,尚書李慶建議把發給軍隊剩餘的馬匹給他們,每年向他們征收馬駒。楊士奇說:“朝廷選舉賢能對稱職的人授給官職,現在卻讓他們養馬,是看重牲畜而輕視士人,這怎麼能夠向天下和後世交待呢。”皇帝答應從宮中直接發聖旨罷停這一做法,但後來沒有消息了。楊士奇再次極力申述自己的意見,又沒有批複。不久,皇帝到思善門,召見楊士奇說:“朕難道真的忘記了這件事?聽說呂震、李慶等人都不喜歡你,朕考慮你孤立,恐怕被他們中傷,不想因為你的話而停止這件事罷了,現在有了可以說話的依據了。”隨手拿出陝西按察使陳智講養馬不妥當奏疏,讓楊士奇起草敕文罷除牧馬。楊士奇感激而叩頭拜謝。群臣練習正月初一日朝拜的儀式,呂震請求用樂,楊士奇和黃淮上疏請求停止。皇帝沒有回答,士奇再次上奏,在庭院裏一直等到夜深,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見。過了一天,皇帝召見楊士奇,對他說:“呂震經常以錯誤的意見耽誤朕的事,不是你們及時提出,將會後悔不及。”不久仁宗任命楊士奇兼兵部尚書,一起領三個職務的俸祿。但楊士奇堅辭尚書俸祿。和睦皇親關心民瘼

仁宗做太子監國的時候,懷恨禦史舒仲成,這時想要懲處他,楊士奇說:“陛下即位,下詔說凡是過去違背了聖旨的人都可以得到寬宥寬宥(yòu):寬恕。。如果懲治舒仲成,那就是詔書不講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就像漢景帝對待衛綰(wǎn)那樣,不是也可以嗎?”於是仁宗馬上停止懲治舒仲成。又有人說大理卿虞謙說話情不縝密,仁宗很生氣,把虞謙降了一級。楊士奇為他辯白冤枉,說明並無其事,使他得以恢複原來的品級。還有大理少卿弋(yì)謙因為進諫朝事得罪。楊士奇說:“弋謙是響應詔書進言的,如果給加上罪名,那麼群臣以後都不敢講話了。”皇帝立即提升弋謙做副都禦史,而且發下敕文承認自己的過錯。

當時有人上書歌頌太平,仁宗拿出來給各位大臣看,都認為說得對。隻有楊士奇說:“陛下雖然有恩澤於天下,但是流亡外鄉的人還沒有回歸故鄉,民生凋蔽還沒有恢複,百姓還有挨餓的,還需要再休息幾年,也許到那時可以期望達到太平。”皇帝說:“你的話說得對。”於是回頭看著蹇義等人說:“朕坦誠對待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輔助和糾正,隻有楊士奇曾經五次上奏章,你們都沒說一句話,難道真的是朝廷政治完美無缺,天下太平了嗎?”各位大臣都慚愧認錯。這一年四月,皇帝賜給楊士奇璽(xǐ)書說:“從前朕負有監國的使命,你侍奉在左右,同心同德,為了國事忘記了自己,屢次經曆艱難憂患,都不曾改變誌向。到朕即位以來,呈獻良好的謀略,希望我治理,忠貞不渝,所有這些都記在朕的心裏。現在創製‘楊貞一印’賜給你,還希望能夠互相勉勵,以達到明君賢良的美名。”不久纂修《太宗實錄》,與黃淮、金幼孜、楊溥一起充當總裁官。沒有多久,皇帝一病不起,召楊士奇和蹇義、黃淮、楊榮到思善門,命士奇書寫敕書從南京召回皇太子。

宣宗朱瞻基即帝位,楊士奇纂修《仁宗實錄》,仍然擔任總裁。宣德元年(1426),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皇帝親自征討,平息了叛亂。大軍凱旋,駐紮在獻縣的單家橋,侍郎陳山迎謁,說漢王和趙王是一條心,請求乘勢襲擊彰德,捉住趙王。楊榮極力讚成。楊士奇說:“事情應當有真憑實據,天地鬼神是可以欺瞞的嗎?”楊榮厲聲地說:“你想要阻撓這重大的謀劃嗎?現在叛黨說趙王實是與漢王同謀的,怎麼說沒有口供?”楊士奇說:“太宗皇帝有三個兒子,現在皇上隻有兩個叔父。有罪的不可以赦免,而沒有罪的應該寬厚對待,有懷疑的話可以防備他,使不發生意外的事就是了。為什麼突然發兵攻打他,傷害了皇祖在天的感情呢?”當時隻有楊溥的意見和楊士奇是相同的。他們打算到皇帝那裏去進諫,楊榮先進去了,楊士奇隨後進,守門的不讓進去,不久宣宗召蹇義、夏原吉進去。二人把楊士奇說的話告訴了宣宗。宣宗起初沒有加罪趙王的意圖,所以調動軍隊攻打彰德的事得以停止。回到京師以後,宣宗考慮楊士奇說的話,對他說:“現在人們議論趙王之事的很多,怎麼辦?”士奇說:“趙王和陛下最親,陛下應該保全他,不要被人們的話所迷惑。”宣宗說:“我想把群臣上的奏章封起來送給趙王看,讓他自行處理,怎麼樣?”楊士奇說:“好,如果再有一封璽書就更好了。”於是皇帝派使者拜璽書去彰德見趙王,趙王得到璽書非常高興,感激涕零地說:“我有生路了。”立即上表謝恩,而且獻出護衛武裝部隊,外麵對他的議論才平息下來。皇帝對待趙王日益親近而看不起陳山,他對楊士奇說:“趙王所以能夠保全,都是靠了你的努力。”於是賜給他金幣。

當時交趾幾次叛亂。朝廷屢次發大軍去征討,都因失敗而全軍覆沒。交趾王黎利派人假意請求立陳氏後人為國主,宣宗皇帝也討厭進行戰爭,想要答應他。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以下的官員們,都說沒有理由答應他,這樣做是對天下顯示出自己的軟弱。皇帝召見楊士奇、楊榮和他們商議。兩個人都極力說:“陛下為了體恤百姓生命,安撫邊遠的地區,不是沒有理由;漢朝放棄了珠崖,以前曆史上都認為是好事,不能說是表示軟弱,所以可以同意他的。”接著皇帝命令選擇派往交趾的使臣,蹇義推薦伏伯安有口才。楊士奇說:“說話不講信用,雖然是蠻貊(mò)這樣的地方也不能去。伯安是小人,派他前去會有失國體。”宣宗認為他說的對,另外派人去了。於是放棄交趾,停止戰爭,每年節省戰爭耗費巨萬。

宣德五年(1430)春天,皇帝侍皇太後拜謁皇陵,召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和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在行殿朝見太後。太後慰勞他們。宣宗又對楊士奇說:“太後對朕說起,先帝在東宮的時候,隻有你不怕觸忤(wǔ),敢於直諫,先帝能夠聽從你的話,所以沒有敗事。又教導皇上應該接受正直的意見。”楊士奇回答說:“這是皇太後大恩大德的話,願陛下不要忘記。”不久,皇帝下敕書給鴻臚寺,說楊士奇年老有病,上朝有時會晚一些,不要彈劾他。宣宗曾經便服出宮,在晚上到了楊士奇的家裏。士奇慌忙出來迎接,叩頭說:“陛下為什麼把掌管社稷宗廟的身體看得這樣輕?”皇帝說:“朕想和你說句話,所以就來了。”幾天以後,捉獲了兩個強盜,都圖謀不軌。皇帝召見楊士奇,告訴他這件事。並且說:“從今以後更知道你對朕的愛心了。”

宣宗因為各地屢次發生水旱災害,召楊士奇擬寫詔令撫恤,免去受災地方的租稅和養官馬虧欠的數額。楊士奇乘機請求免除過去拖欠的賦役和柴薪草料錢,減少官田的租稅,清理積壓下來的冤獄,裁減工程役作,以擴大皇帝對百姓的恩德。百姓都很高興,過了兩年,宣宗對楊士奇說:“撫恤百姓的詔諭頒布已經很長時間了,現在還有需要寬恤的地方嗎?”楊士奇說:“從前下詔減少了官田的租稅,可是戶部卻照舊征收。”皇帝很不高興地說:“現在開始實行,不實行或阻撓實行的按法律治罪。”楊士奇再請示安撫逃亡的百姓,審察貪官汙吏,推舉有文才,精通武藝而又勇敢的士人,令被判死罪的人家的子孫有仕進的機會。又建議請朝廷大臣三品以上和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各自舉薦自己所了解的人,準備充當地方官員的人選。宣宗都回答可以。在那個時候,宣宗勵精圖治,楊士奇等人同心輔佐,天下號稱太平治世。宣宗於是仿效曆史上帝王和臣下共同遊樂的故事,每到年初,賜給百官十天休假。宣宗也時常到西苑萬壽山,各位大學士都隨從他去,賦詩唱和,從容地詢問民間百姓的疾苦。大臣們有什麼議論上奏,皇帝都能做到虛懷若穀,聽取和采納。

宣宗剛即位的時候,內閣大臣有七個人。陳山、張瑛是因為曾在東宮供職的舊情而進入內閣的,因為不稱職,被調出去做其他的官了,黃淮因為生病退了休,金幼孜去世,內閣中隻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個人。楊榮豪放開闊,有決斷、有毅力,遇到事情敢作敢為。多次隨從明成祖北征,很熟悉邊關將領德才的高低,要塞的險易遠近,敵情歸順與叛逆。但是他卻很喜歡接受禮物,邊關將領每年都給他送好馬,宣宗也知道這些事,就向楊士奇詢問。士奇極力為楊榮辯白說:“楊榮了解邊防的事多,我們都比不上他,不應該把小毛病放在心上。”宣宗笑說:“楊榮曾經講你和夏原吉的壞話,你還為他說情嗎”?楊士奇說:“希望陛下像曲折周到地容忍我那樣寬容楊榮。”宣宗的不快於是解除了。那以後,楊士奇說的話逐漸讓楊榮知道了,楊榮覺得愧對楊士奇,從此以後,兩人相互間相處得很好。宣宗也更加接近地對待楊士奇,先後賜給他珍奇果品、祭祀用的犧牲美酒、書籍器具不計其數。

宣宗逝世以後,英宗即位做了皇帝,時年方九歲,國家的軍政大事都要報告太皇太後。太皇太後推心置腹地信用楊士奇、楊榮、楊溥三個人。有事就派宮中宦官到內閣谘詢商議,然後裁決。楊士奇等三人也很自信,理直氣壯地推行自己的意見,積極治理國家。楊士奇首先請求訓練士兵,加強邊境的守備防禦,設置南京參讚機務大臣,分別派遣文武官員鎮守巡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罷免進行偵事的校尉。又請求依次免除租稅,慎重處理刑事案件,嚴格考核各部門的官員。英宗都答應實行。正統初年,朝廷政治清明,是楊士奇等人的功勞。正統三年(1438)《宣宗實錄》纂修完成,升楊士奇做少師。正統四年(1439),他請求退休,沒有得到同意,詔令讓他回鄉祭掃墓地。不久還朝。宦官擅權憂鬱而終

英宗時太監王振為英宗所寵信,逐漸幹預朝廷政務,誘導英宗用嚴酷的手段對待臣下,大臣們往往因小小過失而投入監獄。靖江王朱佐敬私自送給楊榮金銀。楊榮先已經回鄉祭掃墓地去了。回來並不知道這件事,王振想借這件事傾軋楊榮,楊士奇極力為他解釋,得以作罷。楊榮不久去世,楊士奇、楊溥更加孤立。在王振的慫恿下,第二年便大舉興兵征討麓(lù)川,耗費國庫儲藏,士兵馬匹死去好幾萬。再過了一年,太皇太後去世,王振的勢力更加大了,更加肆無忌憚,大小官員稍微有抵觸違抗他的,馬上被捉進監獄。朝廷大臣人人都心懷恐懼,楊士奇也不能夠製止。

楊士奇年老以後,他的兒子楊稷驕橫霸道,曾經侵害平民並用暴力殺人。主管監察的官員紛紛上奏彈劾楊稷。朝臣議論並沒有立即按法律治他的罪,而是把那些有關文件封起來給楊士奇看。後來又有人揭發楊稷蠻橫暴虐的幾十件事,於是把他捉進了大理寺獄。楊士奇因為年老生病休假在家,英宗恐怕傷害了他的感情,下詔予以安慰勉勵。楊士奇感動得流淚,因為憂慮而使疾病加重臥床不起。正統九年(1444)三月去世,享年80歲。追贈太師,根據他生前的事跡給他“文貞”的稱號。

原先在正統初年,楊士奇就說過蒙古瓦刺部漸漸強大,恐怕會成為邊防的禍患,而邊軍缺馬,恐不能抵禦。請於附近太仆寺關領,西蕃責馬也都供給邊防。楊士奇死後不久,也先果然入侵,發生了土木之變,有識之士不禁思念楊士奇所說的話。

況鍾

況鍾(1383—1442),明江西靖安人,字伯律。出身小吏。永樂時曆任禮部主事、郎中。宣德五年(1430)出任蘇州知府,嚴懲貪吏,與巡撫周忱奏請減免江南重賦。創“剛運簿”,設置“濟農倉”。連任蘇州知府十三年。卒於任上。

況鍾任蘇州城的太守,在蘇州做了許多有益於百姓的事情,他在蘇州人民心目中是“青天”,人稱他為“況青天”。在況鍾身上發生了三次離任三次留任的感人故事。

況鍾第一次離任是在宣德六年。因為他的繼母死了,按照當時的禮製,必須辭官回原籍老家守孝。要等3年守孝期滿,才能繼續為官。奸吏們都乘機大肆的為非作歹。老百姓深知這班惡人敢於再次猖狂,是因為況鍾不在的緣故,所以都十分懷念況鍾。當時老百姓每人都唱這首民謠:

況太守,民父母,眾懷恩;回去後,願複來,養田叟。

史書曾記載說:“家家齊唱況青天。”長洲縣民顧榮等37580餘人聯名上書,列舉了況鍾很多政績。蘇州百姓2000餘人向巡按禦史金濂訴說:況知府“公正勤廉,奸弊盡革,民賴以安”。他們還派代表到北京去,上書朝廷,留況鍾在任上居喪,以慰民情。明宣宗接受這一請求,命令況鍾停止在家守孝,仍回蘇州複職。這樣況鍾就在第二年的正月回到了蘇州。他一到任,就堅決懲辦了趁機橫征暴斂的奸吏,法紀又嚴明了。

況鍾第二次離任是在宣德八年十月,這次是任期已滿3年,照例要進京述職。況鍾政績優異,百姓怕他升官之後離開蘇州,都懷著不安的心情。在他起程的時候,許多人都擁到街上,依依惜別。有的甚至拉住轎子,仆臥路中,舍不得他走。第二年春,況鍾返蘇複任,百姓興高采烈.唱道:

太守朝京,我民不寧;太守歸來,我民忻哉!

宣德十年(1435年)春,明宣宗去世,英宗即位。當時得悉況鍾可能調任,蘇州府七縣縣民秦孔顏等8萬餘人聯名上書,列舉況鍾治理蘇州6年的政績,請求留任。正統元年(1436年)正月,英宗召見況鍾,命他繼續留任。當時,蘇州府又有民謠唱道:

況青天,朝命宣;願早歸,在新年。

當況鍾再次來到蘇州的時候,蘇州的百姓夾道歡迎他的歸來。

況鍾第三次離任是正統五年。這次因9年任期已滿,照例要官升一級。況鍾奔赴京城,朝見皇帝,到吏部等候升調。一般地方官進京,少不得要帶著搜刮來的金銀珍寶,名產土儀,送給京城裏的勢宦權貴。當時流行一首歌謠說:

知縣是掃帚,太守是畚鬥,布政是叉袋口,都將去京裏抖。

而況鍾進京生活儉樸,住的房子沒有講究的陳設,平時吃飯隻一葷一素,他作官多年,沒有添置過田產。他很蔑視送禮逢迎的勾當。蘇州的百姓依依不舍,設餞為況鍾送別的人連綿數百裏不絕。這時朝廷委派的新的蘇州知府已經到任,但是蘇州的百姓就是不接受。經過張翰等18000多人聯名上書挽留況鍾,最後朝廷決定撤回新知府,而是提升況鍾為按察使,讓他以按察使的官銜和正三品的俸祿待遇,繼任蘇州知府的職務,也就是升官不升職。

正統七年的夏天,況鍾積勞成疾,兩次上疏請求解任,朝廷都沒有批準。因操勞過度,於當年12月底在蘇州病逝,終年62歲。

況鍾死後,蘇州百姓十分悲痛,連做生意的也罷市停業,表示哀悼。治喪期間,鬆江、常州、嘉興、湖州等領府趕來吊唁的人絡繹不絕。第二年春天,靈柩運往江西原籍安葬。為了紀念況鍾,蘇州的老百姓在蘇州金閶(chānɡ)門外楊柳灣為他建立了一座衣冠塚,並把他的遺像請進了蘇州文廟。蘇州和所屬7個縣的城鎮都為他建立祠堂,立碑畫像,按時祭祀,香火不絕。蘇州西美巷內的況公祠至今保存完好,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蘇州名園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內,還能看到況鍾的磚刻畫像“和青天之譽,公無愧焉”的讚語。

蘇州民間至今還流傳有稱頌況鍾的傳說。於謙

為官治政克己奉公

於謙(1398—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先原是河南人,從金、元以來世代為朝廷大官。高祖於夔當過元朝的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追封河南郡公;曾祖於九思最後當了杭州路總管並死於杭州;祖父於文在明朝任兵部主事。隻有其父於彥昭,職位低微,幾近隱逸。

於謙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此時是明朝開國之初,政治上比較穩定。於謙小時聰慧機靈,為鄉裏稱道。七歲那年,一位僧人蘭古春遇到他,主動地為他相麵,說道:“此兒長得出奇,將來一定是個救時宰相。”加上他平時就為鄉裏人稱道,因而,人們都戲稱他為“救時宰相”。於謙16歲入府學為諸生。有位按察僉事視學很嚴曆,大家都討厭他,一次眾學子正和他吵鬧之際,僉事大人不慎掉到了學宮邊的池塘裏。在場的諸生很害怕,一個個都跑了,於謙上前把他拽上來。但萬萬沒有想到,僉事老眼昏花,腦子也糊塗,他感到有失師道尊嚴,可又無處發泄,因此就想歸罪於謙,以出心中的悶氣。於謙一看這位主事抓住他不放,非誣他不可,就平心靜氣地對他說:“跟先生吵鬧的人早就走開了,沒有和先生吵鬧的人才敢留下來,這是很明白的道理。現在先生不怪罪於吵鬧的人是可以的,但反過來要加罪於搭救先生的人,這是為什麼呢?”按察僉事一聽這些話,就不好意思再往下追究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於謙因此更加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