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真的會關閉嗎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占全球總麵積的32%,全球海洋總麵積的46%,它比世界全部陸地的麵積還要大。包括邊緣海和海灣在內,太平洋的麵積約1797億平方千米,容積為7237億立方千米,平均深度為4028米。按順時針方向,太平洋與南極洲、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群島、馬來半島、中國、西伯利亞、北美洲和南美洲接界。
太平洋西南界的劃分問題尚有爭議。大多數學者認為,太平洋的西南界線,應從馬六甲海峽開始,沿著新加坡的子午線向東,經過蘇門答臘、爪哇、羅地島、帝汶島,與澳大利亞會合。這樣就把帝汶海、阿拉弗拉海和卡奔塔裏灣也算入太平洋內。有一些學者則不同意這種劃法,他們認為,應該把這些水域的一部分或全部,劃歸印度洋。對沿澳大利亞東海岸到巴士海峽路邊界線,也有兩種劃法。有些權威學者把界線劃在巴上海峽的西麵,另一種意見則主張把界線劃在海峽的東麵。
太平洋西部邊界位於塔斯馬尼亞島的下方,東經14度線上。東部邊界與西部邊界相似,一般認為,在合思角和南極半島之間的最短距離線上。但有些人主張把界線劃在斯科舍島周圍,按照這種劃法,斯科合海應包括在太平洋內,而不是大西洋內。
雖然有些人喜歡用橫跨白令海峽西北端的東西線為界,但太平洋北部邊界通常在白令海峽北極圈的緯度上。南麵的邊界是南極洲,除非把南大洋也劃出是一個獨立的大洋。如果是這種情況,邊界線在南緯55度上,另一種人的意見是在南緯60度上。
太平洋是最古老的海洋,5億年前,地球就是由以太平洋為中心的一片古海洋和以非洲、南美、澳大利亞、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合成的一塊古大陸組成的。今天歐亞大陸的大部分當時全是海洋。此後,太平洋逐漸收縮,伴隨的是大西洋的不斷擴張。自三疊紀(距今23~19億年)以來,大西洋從無到有,不斷擴大其領域;而太平洋卻節節“敗退”,地盤越來越小。目前,大地測量專家們測量到,北美洲板塊和歐亞板塊正以每年約19厘米的速度向北漂移。也就是說,大西洋仍在逐年變寬,而大西洋隔壁的太平洋仍在逐年變窄。由於澳大利亞向北移動,印度洋海盆也在擴大。不加誇張地說,由於這些大陸板塊的蠶食,太平洋海盆正以每年9厘米的速度消失。正是由於周圍壓力的結果,太平洋海盆的邊緣地帶成為著名的“太平洋火環”,有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多的火山和地震。海盆底還有大約1000座海山,比其他所有大洋海山的總和還多。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早期的探險者們,如達爾文和費希爾等都會產生這樣一個想法:月球是從太平洋海盆中分裂出去的,從而給地球表麵留下一個巨大的田地——太平洋。
前些年,地質學家們普遍有一種看法,由於大西洋的麵積不斷增大,太平洋將來很可能會被迫關閉。當然,這種事態應該發生在1~2億年之後。屆時,美洲西岸會與亞洲東岸相對接,而後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板塊中間抬升起一條比喜馬拉雅更加雄偉的山脈。不用說,那時的中國將會失去海洋,變成一個地地道道的內陸國家。
這事說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不過,從地質曆史發展過程看,也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想當初,顯赫一時的古地中海(特提斯海),不也是由於印度、阿拉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彙合而關閉大吉,並在板塊的碰撞下升起了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諸山脈嗎?如果大西洋擴張的勢頭不減的話,大約1~2億年後,太平洋恐怕真的要從地球上消失了。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位地質學家利用電腦,對地球上各片大陸將來的漂移情況,進行了模擬推算。結果發現,太平洋目前的收縮隻是暫時現象,將來會對大西洋進行全麵“反攻”。電腦顯示,在15億年之後,大西洋將會被太平洋擠成“小西洋”,甚至有可能從地球上消失。
地質學家們還發現,在今天的大西洋誕生之前,地球上曾有過一個古大西洋。推算它存在的時間約在5億年前的早古生代。當時這個古大西洋的寬度達數千千米。可是,到27億年前的時候,這個古大西洋從地球上消失了。
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它們似乎在為奪取或保住“世界第一”的桂冠而頑強較量,至於最終誰贏誰負,目前仍是眾說紛紜,還沒有一個可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