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創作頂峰是詩劇《浮士德》嗎?
歌德出生於1749年8月28日的德國法蘭克福城。小時候家境很好,母親愛好文學,常給他講故事。外祖母在他4歲時送他一套表演浮士德故事的傀儡戲玩具,這些都使得歌德在童年時代就與浮士德等民間傳說結下了難解之緣。他不僅讀文學作品,欣賞藝術,學習擊劍和舞蹈,而且還喜歡四處搜集動植物標本。
後來,戰亂年代給了歌德機會去了解戲劇,他也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就開始寫起劇本來。著作先後有《葛慈馮·伯裏欣根》、《親和力》、《詩和真》、《意大利遊記》等。
歌德創作的頂峰是《浮士德》。這部詩劇取材於16世紀的浮士德傳說。歌德從小就喜歡傳說中的主人公,長大後心裏就隱約有他的影子。歌德覺得有必要將浮士德全麵地展現出來。浮士德向往自由,認為最高的知識是最美的財產,然而他的追求卻被俗世所阻礙,他也就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諦。浮士德其實是文藝複興以來進步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歌德本人。
《浮士德》的發表引起了許多人的震撼,它給人類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浮士德》的完成花了60年的時間,這時的歌德已耗盡了心血,不久後他就與世長辭了。
歌德的離去給德國乃至歐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悲痛,人們也將永遠記住這位一生光輝燦爛的偉大詩人。
[我還想知道]
在《維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裏,歌德描寫了一個烏托邦式的“教育區”,闡述了他要通過教育來改革社會的思想。歌德一生實踐了他在《浮士德》中寫下的“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在自由與生活中享受”的格言。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作品的裏程碑嗎?
莎士比亞小時候曾在當地“文法學校”讀書,學習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學、修辭學、曆史、聖經和古典文學等,這在莎士比亞後來寫的戲劇中都留有痕跡。在該校學習,為莎士比亞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文化、文學基礎。
莎士比亞於1590年就開始為帕姆布羅克戲院寫劇本了。由於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莎士比亞的創作基調是樂觀的,因此,這一時期的作品以喜劇和曆史劇為主。
在莎士比亞所有的曆史劇中,最完美、最讓人念念不忘的是《理查三世》和《亨利四世》上、下篇。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亞曆史劇的代表作,以曆史劇與喜劇平分秋色而著稱,也為後來的曆史小說開創了先例。
《皆大歡喜》、《無事生非》和《第十二夜》是作者喜劇成熟時期的作品,也是莎士比亞現實主義喜劇創作的高峰。
1601~1608年是莎士比亞生活與創作都得到提高的時期。其中,《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品中的精品,是他悲劇作品的裏程碑。自《哈姆萊特》之後,莎士比亞創作了一係列經典悲劇,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大悲劇”。1608~1612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最後一個時期。莎士比亞後期的作品從風格上與前期作品迥然不同,它們把我們從陰暗愁慘的血腥的悲劇現實中,一下帶到陽光燦爛、春光明媚的充滿傳奇色彩的天地裏來。《暴風雨》是莎士比亞的收山之作,詩中要求給他“以自由”,讓他“重返故鄉”安度晚年。
[我還想知道]
莎士比亞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共有2首長詩,4首雜詩,154首十四行詩和38個劇本。
莎士比亞逝世於17世紀初期,直到19世紀他才被人們稱為最偉大的劇作家、大文豪、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