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前身是徽劇嗎?(1 / 2)

京劇的前身是徽劇嗎?

京劇是在清光緒年間形成於北京(一說形成於道光年間)的。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唱腔基本屬於權腔,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腔調。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嗩呐等管弦樂器和鼓、鑼、饒、鈸等打擊樂器伴奏。表演上唱、做、念、打並重,多用虛擬性的程式動作。角色根據男女老少,俊醜正邪分成生、旦、淨、醜四個大的行當,又各有細密的分工。一般男子稱“生”,中年以上男子稱“老生”,青年男子稱“小生”,勇武男子稱“武生”。一般婦女稱“旦”,大家閨秀稱“正旦”(也叫青衣),小家碧玉稱“花旦”,老年婦女稱“老旦”,能武婦女稱“武旦”,詼諧或邪惡婦女稱“彩旦”。品貌或性格特異的男子稱“淨”(也叫“花臉”),擅武藝者稱“武淨”。詼諧或邪惡的男子稱“醜”(也叫“小花臉”),擅武藝者稱“武醜”。京劇服裝具有獨特風格,質量考究,描龍繡鳳,色澤鮮豔。服式基本上依照明製,按人物身份、職業分別穿著蟒、官衣、褶子、帔等,大都寬袍長袖;勞動人民穿茶衣、老鬥衣、襖褲等;武將紮靠,民間勇武人物著緊身的包衣包褲、誇衣等。京劇化妝,各行當均有一定譜式,淨、醜勾畫各種臉譜,以示忠奸善惡。生、旦濃妝重抹,也近似臉譜。長期以來,京劇以演曆史故事為主,傳統劇目約有1300多個,常演的也有三四百個以上。

[我還想知道]

流傳至今的京劇目有:《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群英會》、《打漁殺家》等。

曆史上京劇著名演員有:譚鑫培(老生)、楊小樓(武生),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蓋叫天(武生)、周信芳、馬踉等。

京劇表演的基本形式是唱、念、做、打嗎?

京劇是流行全國的大劇種。經過200多年的完善和演變,有自己一整套的表演體係。

京劇表演的基本形式基於“四功”,即:唱、念、做、打。

唱功:大部分京劇劇目都是以唱為主的。生、旦、淨各個行當的唱法不同,各種流派的唱腔風格也不同,但每個行當都有自己的重頭“唱功戲”。有的流派唱腔悠揚婉轉,有的是嗓音高亢,有的是幽怨婉轉、若斷若續。但總的說來,京劇的唱要“字正腔圓”。唱功的技巧可歸納為“字由情生,腔輔字行”。

念功:也就是京劇的道白。京劇的道白很有講究,常見演員在台上念白,是那麼一板一眼、抑揚頓挫的極有感情。念白在語調、音量、停頓和重音等技巧上,比唱的要求更高。像京劇名流楊小樓,就以擅長念白而聞名。

做功:包括身段和表情。這也是京劇演員的基本功。演員借助身法、步法的一招一式和眼神、手勢來表達京劇的藝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