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彩陶工藝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母係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一種繪有黑色、紅色或紅黑二色的陶器,因含鐵燒成後呈紅、褐或橙黃色,製作時選用淘洗過的粘土,小型器可以直接成型,大型器則用泥條盤築成型,風幹後用含鐵或錳的礦物顏料繪製紋樣,有些在繪製前還加一層白色陶衣,然後燒製而成。彩陶是作貯物的日用器,用以煮食的陶器一般不加彩繪。彩陶的出土以黃河中上遊的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最為豐富。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首見而得名,它分布在以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時間為距今7000年到5000年間,有2000多年發展過程,仰韶文化彩陶由於時間和地域的不同,在器形種類和裝飾紋樣方麵表現出較大的差別,又可分為半坡、廟底溝等幾種主要類型。
半坡型半坡型彩陶發展時期為7000至6000年前,典型代表為西安半坡村遺址,以陝西關中平原為中心向周圍發展。半坡型彩陶的典型器形有圜底盆或缽、卷唇盆,其次有折腹盆、細頸大腹壺、葫蘆形器等。所謂典型器形的圜底盆和缽似乎是從完整的球形體上截取的一部分,如果從中截取一半則為盆,截取大半或小半則為缽和盤,在這些形體上全無供放平穩的底部和供拿用的把或折唇。這一方麵反映出原始人對這種日用器的造型設計還處在極幼稚的初級階段,另一方麵原始人一開始就選擇球形作為陶器的基本形體,這種形體對於以泥土為材料的陶器來說無疑有很多優點,如容易成型,不易損壞,容量較大等等,同時在審美心理上也為人類最易接受,這種圓,圓滿以及穩等審美因素從彩陶一直影響到今日,這一點上甚至具有世界性,古希臘哲學派別畢德哥拉斯派就曾指出:“圓和球形是人類最早發現的美的形體”。這種單純的球形體造型使彩陶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半坡型彩陶中的折唇盆是這一基礎上的最早發展。
半坡型彩陶的造型變化半坡彩陶的裝飾紋樣有寫實與抽象兩種,是彩陶文化中寫實紋樣較多的類型,主要有人麵紋、魚紋、鹿紋、蛙紋和鳥紋等,還有少量植物紋樣。其中以魚紋最多。紋樣中魚的反複出現連同半坡出土的許多捕魚工具說明當時漁獵經濟的盛況,捕魚作為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使魚在人們生活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對於魚的描繪展示了半坡先民們的寫生變化能力,一方麵對魚的形體十分熟悉,另一方麵不拘泥於客觀的模寫,如對於魚鱗並不全用交叉的網線作簡單表示,而是用黑白對比的色塊使之富有裝飾性。魚的形式多樣有單體、半坡型彩陶的寫實紋樣雙體甚至三體相連。人麵紋也給人強烈的印象,它是原始人對自身的描繪,這種紋樣在半坡發現多例,在統一風格下沒有完全相同的。人麵多作圓形,眼或睜或閉,眉以上和人中以下為黑底白紋,中間為白底黑紋,這種黑白黑的對增強了裝飾效果。在頭頂和兩側太陽穴、嘴等部位裝飾有魚紋或向上的彎鉤紋,這奇特的描繪又使紋樣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引出人們種種遐想,它很可能就是原始人在水中捕魚的現實描寫,人在水中隻露頭部,捕到魚後或銜於口或係於頭上以便騰出手來再捕,在人麵紋周圍不是還繪有遊動著的魚嗎;它也很可能是緣於早期的原始動物崇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遭受水的威脅,在洪水泛濫和水中作業時,溺水致死的事常會發生,於是深感人比不上水中的魚,希望自己有魚的本領甚至希望自己變成一條魚等想像便自然產生出對魚的崇拜,在人麵紋的頭上常有魚尾形的三角圖案很可能是對人麵魚身的描繪。此外在半坡彩陶中還有將一人麵紋繪於一魚頭形紋樣中,這種人魚合體或寓人於魚的描繪都可能是這種動物崇拜的體現。
除寫實紋樣外,半坡型彩陶還有不少抽象幾何紋,線條運用多為直線,有的相交成網線有的為折線也有直線構成的三角形。其中一件是較寬的析線,從而使兩根線之間的空白也形成了一條折線,這是黑白雙關效果的最早發現。還有幾件寬帶紋的圜底碗和缽,僅在口沿部有一條黑線,用筆之簡令人歎絕。總的看來半坡人對抽象線的運用還處在初級階段,風格顯得格外樸實、幼魚紋(半坡型)人麵紋彩陶瓶
(半坡型)稚,似乎對所要繪製的線條把握不住而顯得拘謹。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在造型和裝飾上另具特色的。如“葫蘆形人麵紋彩陶瓶”,紋樣粗看似幾何紋,細看又似一人麵裝飾紋樣,整個人麵紋依型造型和器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另一件“船形網紋彩陶壺”,外形的主體部分好似水中菱角,上部有一漏鬥形口和兩個係鈕,兩側繪有網紋。
廟底溝型廟底溝型彩陶以河南陝縣廟底溝的發現為代表,發展時期為距今6000至5000年前,是繼承半坡發展而來,其影響較大,向西可達青海東部。
小底鼓腹缽(廟底溝型)廟底溝型彩陶裝飾三重弧線圓點彩陶碗(廟底溝型)廟底溝彩陶造型上的典型器型為“小底鼓腹缽”,有折唇和斂口兩種,此外還有瓶、罐等。小底鼓腹缽明顯是在半坡型折唇盆基礎上將底部向下拉出而成,造型體從單純向複雜多變方向發展。裝飾紋樣也同樣出這種趨勢,對線的把握已顯得很有信心,並由半坡的直線發展成活潑流暢的曲線,在器腹部形成一條連貫的橫向裝飾帶。紋樣並無一定程序,隨寫隨形成天真自然的圖案,在圖案構成上似乎掌握了一定方法,如先定點後連線繼而繪成黑白相關的效果,這些視覺效果強烈的裝飾紋樣雖很難分析出他們要表達的意思,但從紋樣所顯示出的節奏和韻律中,似乎可以感受到原始人勞動生活的氣息。其中“三垂弧線圓點彩陶碗”的裝飾在藝術構成上達到很高水平,在定點連線的基礎上兩點之間連接成的弧線把空間分割成逐漸變化的黑白相似形圖案,產生出分明的節奏感。在廟底溝型彩陶中也有不少寫實紋樣,如鳥紋、蛙紋、火焰紋等。還有一些奇特的動物紋在頭部刻劃成人麵,有些彩陶壺上部繪成人麵後下邊拖著一條短短的蛇身,這可能與半坡彩陶中人麵魚紋的描繪相似,這種人麵蛇身紋樣的出現是對蛇的圖騰崇拜。
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在時間上晚於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地區,主要類型有馬家窯型、半山型和馬廠型。馬家窯文化和仰韶文化有明顯的繼承關係,尤其是建國以來進行的大量考古發現和科學鑒定,均有力地證明黃河流域的文化是從中原逐步向西發展,徹底否定了某些外國學者作出的所謂“中原文化西來說”的錯誤結論。
馬家窯型馬家窯型彩陶在藝術風格上繼承了廟底溝型彩陶的許多因素,是廟底溝型在甘、青地區的繼承和發展並將彩陶工藝推向新的高潮。從造型看,除半坡、廟底溝已有的盆、缽外;出現了瓶、壺、甕等大型器形,這很可能是人們掌握了將兩個半球型分別盤築再合起來捏合、抹平,最後加上頸、底部的先進成型技術。總之,人們對型體的把握已充滿信心,還出現了不少束腰罐、尖底瓶、三連杯等奇特的造型,其中“旋紋雙耳尖底瓶”不僅造型優美,紋樣生動且有很好的使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