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圖
王蒙畫《太白山圖》,描繪的是浙江寧波東六十裏的太白山(又曰天童山)的景色,此山在諸山中最為高峻,上有虎跑泉、玲瓏石、天童寺。山間雲氣蓊勃,生於水而不絕。山頂長年積雪。據南宋樓鑰記載,太白山天童寺,創建於西晉永康年間(301),此後經唐至宋及元,這裏都是佛教聖地,香火旺盛。南宋初,曾大規模重修,內外鼎新,千佛閣前為兩大池,中立七塔,交映澄澈。遊是山者,初入鬆風閣,則青鬆夾道,凡三十裏。雲棟雪脊,曾見林表,而倒影池中。王蒙所畫的《太白山圖》,描寫的正是三十裏青鬆夾道,佛閣殿宇層疊的壯觀景象。遠山層巒疊嶂,近山鬆柏茂密,青鬆夾道進香人絡繹不絕,寺僧內外忙碌,一派繁忙景象。佛閣前兩大池映襯在蒼鬆中,非常醒目。完整地保留著南宋時的規模。畫山以荷葉皴,蒼鬆、佛閣、古刹描繪極為認真。色彩斑斕輝煌,是王蒙山水畫中少見的精心之作。丹崖玉樹圖
黃公望畫《丹崖玉樹圖》,描寫的是山東樂昌縣西南五十裏的丹山一處比較陡峻的景致,東西二麵崢岩,上有蓬萊閣,又有三洞,曰平仙、曰獅子、曰南土,秀麗奇絕,為一郡奇觀。傳說黃帝巡視東海時曾登臨此山。玉樹,形容丹山的樹長得漂亮。“玉樹”一詞是借用曆史典故,傳說漢武帝(前56~前87)造神屋,在前庭植玉樹,珊瑚為枝,碧玉為葉。黃公望是道教中“全真教”的上層人物,他的山水畫反映出道家思想,追求仙境,是合乎情理的。這幅畫在黃的作品中屬於輕鬆秀麗的一種,畫的近處小山壘堆而上,上長滿了挺拔的樹木,中景山腳下有房屋數間,或是農家,或是隱居住所。山頭層層往後延伸,造成深遠的空間,近處小橋上有人走過。整個環境幽雅安靜。由於社會的原因,元代著名山水畫家幾乎都隱居,而隱居的地方都是佛、道聖地,所畫的題材也都反映了厭惡塵世、躲避現實的思想。黃公望年輕時曾抱著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在官場為吏,但在幫章閭經理錢糧的過程中受連累入獄,出獄後,功名之心徹底破滅,且加入全真教。對當時的社會看透了,由激情變得平淡,作品格調也就平和。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紙本,縱33厘米、橫6369厘米。墨筆畫。是他離開官場後偕無用禪師隱居富春山時因無用之請所畫,費時多年。畫末自識雲:“至正七年(1347),仆歸富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偉偉布置如許。逐旋填紮,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山中,而雲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1350),暑節前一日,大疾道人書於雲間夏氏知止堂。”
畫麵描繪的是,今浙江富春江上遊富陽、桐廬一帶的景色。早在南朝梁吳均與朱元思書就讚美這一帶的景色:“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裏許,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漂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峰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鶯鶯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弋飛戾天者,望風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比,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明《大明一統誌》記載,富春山在桐廬縣西三十裏,一名嚴陵山,清麗奇絕,號錦峰秀嶺,乃漢嚴子陵隱釣處,前臨大江,上有東西二釣台。”可見這裏不僅自然景觀好,人文景觀也好,所以才能招來曆代文人來此隱居。
畫麵層巒起伏,井然有序;水平樹靜,風和日麗,村居疏落有致,坐落山澗間。時有垂釣者放舟於江心,儼然世外桃源景象。這正是黃公望的理想寄托。年輕時曾想效命朝廷,做吏勤奮努力,後因協助章閭經理錢糧獲罪入獄,功名之心徹底破滅,出獄後加入全真教,超脫塵世。富春山景色正合自己的心境。去其奇絕,保留清麗,一切都統一在和諧的氛圍中。畫中沒有高峰險灘,沒有特別扭曲變態的樹,連筆墨都是舒緩平靜的。鍾馗出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