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找理由
如果你經常一邊已經對自己的瘋狂血拚有悔意,一邊又不斷地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讓自己安心,如“購物是享受”、“購物有益健康”、“女人就應該對自己好一點”之類,那就應該注意對自己不斷找理由的行為喊“停”了。
(2)實用第一
商廈總是在最佳位置,如和人視平線等高的一層貨架上擺上新穎的商品,以其醒目位置吸引人去購買。這時一定不要上當,先買必需的日用品並告訴自己“我先買有用的東西,然後再回來逛”,這樣可以使我們克製衝動購買欲,把錢花在有用的東西上。
(3)少見少摸
心理學上講,我們人的行為動機往往由人的需要、情緒喜好、外部誘因即環境刺激共同起作用。除克製自己的情緒外,要盡量讓自己遠離環境刺激。例如,當有購買衝動時,可用運動來代替,盡量選擇一個遠離購買誘惑的環境。實在忍不住要去,也一定要讓自己隻看不摸。
(4)隻用現金
用信用卡固然瀟灑、方便,但對於那些不甚其力血拚奢侈品的“超購症”患者來說隻會讓症狀更嚴重。信用卡付款簡便,總讓人有“沒花什麼錢”的錯覺,還是讓鈔票過過手,這種真實的感覺可以提醒你,已經花了不少錢了。
貼心小提示
你對於奢侈到底持怎樣的態度呢?現在讓我們來做一下自我檢測吧!
假設你之前在銀行存了一筆定期存款,現在時間到了,你想解約並買一樣東西,你會買什麼呢?
1、意大利製造的單人沙發。
2、現代藝術石版畫。
3、辦一張某高級健身中心的VIP卡。
4、液晶寬屏電視。
如果你選擇1,說明你是從奢侈生活感受奢侈,幾年前景氣的時候,你就已經帶著羨慕的眼光看那些有錢人過著奢侈的生活了,或許當時你暗暗許下心願,有天你也要出人頭地。就算現在經濟不景氣,但是你的野心卻不曾泯滅,還是腳踏實地比較重要吧!
如果你選擇2,說明藝術氣息讓你的心靈倍感奢侈。嗜好等於享受是你的理論,你覺得能盡情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是最大的享受。你的興趣在於藝術,你希望為人類的藝術遺產帶來貢獻,而非賭博或美食,你欣賞美的事物,隻要接觸到藝術你就覺得非常幸福。所以,就某個層次而言,你或許才是最富有的人。
如果你選擇3,說明保持身材是你最大的奢侈,你認為金錢會有用完的一天,不過是短暫的擁有,人活著最大的資本就是自己的身體,保持身體健康,進一步鍛煉窈窕的體態,對你而言才是最奢侈的享受,其實這樣的觀念是很好的,不過,過度激進,成為減肥的狂熱者,就不太好了。
如果你選擇4,說明你是愛好和平的現實主義者。你的潛意識提醒你奢侈是罪大惡極的,所以你認為收藏古董、被金錢指使或恣意妄為的奢侈會使人走向滅亡,因此你看不起它,提醒自己要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實在的人生,其實,有的時候買個奢侈品慰勞一下自己也未嚐不可,更是鼓勵自己的好方法呢!第四節幸福感其實是一種心理狀態
幸福是一種自釀的美酒,是自己釀給自己品嚐的;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是要用心去體會的。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過得很充實、很幸福,隻要你熱愛生活!
在某種程度上說,幸福感就等於成功,如果一個人成功了卻沒有幸福感,那我們很難說他真正成功了。
當然幸福感對於不同的人是不一樣的,正如花有千樣紅,萬種態,不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期待,對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1.了解幸福的含義
當我們降低對生活、對工作、對他人的期待時,我們常常容易跟幸福邂逅。
當我們假定自己是幸福的,並用幸福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的時候,哪怕坐在黃連樹下,也會因為自己還在感覺,還有呼吸和心跳,還在觀察這個值得珍惜的世界,所以心身依然處在幸福中。
那麼,如果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隊,一個民族總是感覺不幸福,並不是什麼事,什麼工作,什麼人,什麼製度讓他們不幸福,而是他們缺少感覺幸福的心理能力。
其實,對幸福的感覺是一種心理能力。
真正的幸福感是誰也拿不走的,那是人對世界、對人類和對自己所持的一種態度。讓自己的內心充滿自信、滿足、博愛,我們就創造了幸福。幸福隻能從內心去尋找,當你找到幸福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會變得陽光燦爛。
在心理學上,幸福感是一種長久的、內在的、堅定的心理狀態,並非短暫的情緒體驗。
幸福感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麵來加以把握:
首先是滿意感,個人的基本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最基本的是身心健康,衣食無憂。
其次是快樂感,許多事情都能帶給人快樂。
而幸福感的較高表現是價值感,它是在滿意感與快樂感同時具備的基礎上,增加了個人發展的因素,比如目標價值、成長進步等,從而使個人潛能得到發揮。
個人的幸福感是強還是弱,可以通過以下的方麵來衡量: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社會信心體驗、成長進步體驗、目標價值體驗、自我接受體驗、身體健康體驗、心態平衡體驗、人際適應體驗、家庭氛圍體驗。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生活質量都有滿意與否或滿意程度高低的不同評價,這些不同的評價與個人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期望值有關。
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弗洛姆將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區分為占有與存在兩種,重占有者將生活視為追求金錢、權力和外在成功的無止境過程,而重存在者關注的是生命本身的成長和人性潛能的實現,這兩種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前者會越來越煩惱,後者會越來越幸福。
適當控製物質欲望的增長,從生活中尋找其他快樂因子,特別是更多致力於精神需要的滿足,如潛能實現、求知、審美、終極關懷,會增加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賽裏格指出,成功與幸福感沒有必然關聯,在溫飽線之上,財富與幸福感也沒有必然關聯。
2.缺乏幸福感的原因
幸福感是一種長久的、內在的、堅定的心理狀態,並非短暫的情緒體驗。幸福與否並不是賺錢時的快樂,花錢時的痛快,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很多和財富無關的因素,例如身體健康、工作穩定、婚姻狀況以及人際關係等,這與個人對生活的認識、社會的發展也有很大關係。
我們現在的物質財富似乎比以前多了,但是我們的幸福感卻沒有增加,反正下降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1)喜歡比較
現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我們的心裏隻剩下欲望,沒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麼比別人幸福時,幸福也必然就離你遠去了。
(2)缺乏信念
在經過20多年衝刺般的財富賽跑後,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這種缺乏信念與理想的狀態,難以產生長久、快樂的幸福感。
(3)不夠陽光
生活中有許多積極的、好的方麵,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它們,“隻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小了自己的快樂”是其真實寫照。
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對生活中的負麵事件大肆宣傳報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積極心態。
(4)不會奉獻
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現代社會中,樂於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總算計著“我能從中得到什麼”、“做這件事值不值得”,就會生活的很累。
(5)不知滿足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能知足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換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有了錢想賺得更多。這些欲望,指使著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硬撐著去爭取登上那“輝煌”的頂峰。
(6)缺乏信任
社會雖然通訊高度發達,但我們的心靈卻漸漸疏遠了。現在的人越來越傾向於“右腦”思維模式,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力、地位等,對於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來自於左腦的感受,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我們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7)過於焦慮
購房、子女養育、家庭養老負擔等問題,因為職場晉升空間感到擔憂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朋友同事之間人際關係的處理等都成為了我們的壓力源。在大城市中,無論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多處於一種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這讓人們無法從心底感受幸福。
3、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幸福其實並不向我們想的那樣複雜,隻要我們平時多加注意,就一定會感受到幸福。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幸福的感覺呢?
(1)聽從熱情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能讓自己更有熱情,更能有幸福感。比如你可以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隻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交朋友
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麵對失敗。
成功沒有捷徑,曆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嚐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
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
生活其實越簡單越好,複雜往往會嚴重降低自己的幸福感。即使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
(6)規律鍛煉
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隻要3次,每次隻要30分鍾,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良好睡眠
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小時至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大方
現在,你的錢包裏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麵。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往直前
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請你把它們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