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祭別離亂年代的挽歌
張博勳
認識葉劍秀老師,是在前年夏天縣作協成立大會上;而聞其大名,則在此前更早的幾年。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且癡愛文學的魯山人,我很看重縣作協成立這件事,它使我的心靈有了投棲的家園,它使我的血脈融入了故土文化的根係。隨後,我開始與縣文壇的同仁有了以文會友式的接觸,但幾次雅聚都來去匆匆,沒有與同樣鍾情小說創作、深沉少言的葉老師進行深入的交流。今年11月上旬,葉老師驅車數十裏,親將他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野太陽》分送給江河的幾位文友。拜讀後,我深深地感到,無論是對我與葉老師身遠心近的相交,還是對重整旗鼓不久的魯山文壇,《野太陽》的問世,都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
《野太陽》取材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豫西匪事,大的梗概敘寫的是一個棄暗投明的故事。作品以全景式的視野,藝術地再現了那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離亂年代;以冷峻靈俏的筆觸,講述了出身不同、背景各異的幾個主要人物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以及命運歸宿。作品的成功之處,一是有一個傳奇跌宕的精彩故事和無處不在的伏筆、懸念的設置,讀起來有種不以篇幅為累、引人入勝之感;另外作品以短章節結構全書,不易產生閱讀疲勞。二是在家恨與國仇交融、黑暗反動與光明正義並存的時代背景下,作者對人性與匪性的深度挖掘。小說成功地塑造了機智勇武、憐恤百姓、亦正亦邪但又不失民族大義的匪首趙子開;受過新文化啟蒙、懷恨落草、敢恨敢愛、向往革命的壓寨夫人梅仙荷;多謀沉穩的劉義哲;純真多情的王素雲;狡詐陰險的李殿臣等等人物形象。三是作品生動地描繪了豫西地區的風土人情,具有濃鬱的地域文化色彩,給整部作品增添了溫婉厚重的底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尾聲部分落筆精妙,雖然篇幅不長,但曲終奏雅,給作品平添了一抹似真實又虛幻的懸疑色彩,同時也延展了作品的時間跨度和審美空間。
如果雞蛋裏挑骨頭,讓我給《野太陽》提點不足的話,我認為作品在人物對話和敘述語言語體的融合,以及人物心理描寫上,還有精益求精的空間。
曆史的車輪輾過世事的滄桑,進入了一個新的裏程。在魯山解放60年後的今天,正當全縣人民有為進取,全力打造富裕魯山、和諧魯山、文化魯山、美麗魯山的重要時刻,《野太陽》的出現,在文學上具有雙重的象征意義:它既是一曲祭別那個離亂年代的挽歌,又是開啟魯山文壇長篇小說創作時代的華彩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