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幹好一項事,這是對人生最好的注解。
不可自誇
幸福指數由自我滿足度決定,多數人容易滿足,但千萬別驕傲,人前自誇。我們處在基層或底層,活動範圍不大,稍有特長,每有收獲,便想讓人知曉,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這原本無可厚非,不妥的是我們采取的方法往往像麻雀一樣,自己喳喳叫與人聽,自我炒作,這就讓人不耐煩了。需知,誇獎的話出於己口,那是多麼乏味,別人豈不嘲笑你坐井觀天?!
同行最忌妄自尊大、自鳴得意。術業有專攻,尤其搞藝術的,評判標準雖有彈性,但你的作品牆上貼著,書上印著,外人不懂,圈內人一看明明白白,何用自我標榜?自我吹擂?鼓起如簧之舌,別人並不認同,適得其反,人又瞧你不起,名譽一落千丈。中也不中了。市內一書法家,書法水平一般,姑妄稱家,印了一張名片,頭銜一串串,同道見了,人前奉迎,人後嗤之以鼻。最具說服力的一個例子,錢鍾書可謂著名的作家、學者,成就舉世矚目,據說年輕時在西南聯大教書,自恃才高,不免狂傲,與同事處得頗僵。反躬自省,遂取字默存,意為低調人生,默默地才能生存,鋒芒不再畢露;晚年更是閉門謝客,淡泊名利。何以見之?一外國記者專程來中國,目的有二,一看萬裏長城,一看錢鍾書。電話聯係采訪,錢先生婉拒,曰:“假若你吃一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雞呢?”我想正是由此,錢先生才成了一代英豪吧。藝術家靠藝術成果說話。桃李不言,你是個啞巴,沒人否認你能夠成為偉大的藝術家。說一些自高自誇的話,在臉上貼一些豔麗的標簽招搖過市,沒有一點意義,相反,還會害了自己。
自誇是一口可怕的陷阱,哀歎這個陷阱常由我們自己親手挖掘。
實際上,人的自滿自謙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種心態體現。人一旦自以為是,就以為著迷失自我,就以為著固步自封,就以為著很難再青燈孤守,發奮進取,就以為著要被時代所淘汰。王安石的“傷仲永”說的就是這個理。仲永少時聰敏,長大“泯然眾人矣”,痛惜的原因就在於他父親誇耀於眾鄉鄰,使仲永後天未能努力。人說,想讓他毀滅,就先讓他瘋狂;我說搞藝術的,想讓他湮滅,就先讓他自誇。
藝術圈中還有一類人,並不自誇,卻自高自傲,看輕別人。有一份資料上說,對話可以泄露身份:相互吹捧的是做官的人,相互看不起的是搞藝術的人,見麵不說實話的是生意人。說得不無道理。做官的曲意奉迎,官欲熏心,博得領導好感,日後也好官升一級;生意人都吹自己資本雄厚、腰纏萬貫,實乃施的空城之計,如若囊空如洗,誰還願與之合手聯盟?!而搞藝術的何苦要看不起搞藝術的?目的和動機何在?這我就不明白了。看輕或者貶損別人,是否意味著抬高自己?我看抬高不到哪裏,隻會顯得自己無知。更進一步,如果是有意的奚落或者諷刺同道,則道德上出了問題,更是恥辱。當然,善意而又衷懇的批評指導,應該虛心接受。文人不要沽名釣譽,落入世俗,不要相輕相仇,而該相愛相尊。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要謙虛謹慎,虛懷若穀;要力戒浮躁,不事張揚。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人要有精神氣骨。做人處事不猥瑣、不卑俗,不失原則,有傲骨,無傲氣。竊認為,文藝界同仁,傲氣千萬別太明顯。追求藝術,藝德是第一位的。我們何妨學學謙虛的無花果,不把花朵開在枝頭向人炫耀,而是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地追求、奉獻。一城之隅,方寸之間,德藝雙馨,那樣的話,你不自誇,別人也是要誇你的。
文史工作瑣憶
我在縣政協主編《魯山文史資料》十餘年。魯山的文史工作曾連續三年受到省政協通報表彰,我本人也連續八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並被授予優秀政協委員榮譽稱號。所撰《回顧魯山縣文史資料工作》一文,初發2003年第二期《河南文史資料》,入選2010年全國政協所編《縱橫春秋五十年》一書。回顧我在政協文史委的十多年,感慨良多,現把該文略作刪改修潤,以存史資政。
一
魯山文史奠基之功首推1984年文史工作開創初,時任政協副主席的杜慶彬和文史委主任的王廷棟。二人博學多才,治學嚴謹,富有基層工作經驗。他們先從組建一支撰稿隊伍入手,四處探訪年事稍高、閱曆豐富並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要求各鄉鎮物色人選,然後通知進行培訓。這些人多數在以往的政治運動中受到過不同程度的衝擊,心有餘悸,兩位老領導采取“三講”(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我們黨重新確立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講黨中央撥亂反正、糾正“左”的錯誤的決心和已經平反大批冤假錯案的事實,使他們放下思想包袱;講改革、開放、搞活的政策和大好形勢以引導他們解放思想、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二學”(學習周恩來、鄧穎超同誌有關文史資料工作的指示和全國政協第四次文史資料工作會議精神;學習全國政協和省政協新近出版的文史資料書籍)、“一暢談”(即聯係實際暢談思想,討論開展文史資料工作的重大意義)的辦法,收到很好效果。大家踴躍發言,就連那些開始時抱定一言不發態度的人也打開了話匣子。曾當過三青團區隊長的宋俊峰,接到通知時以為又要開“分子會”,全家人都為他擔心。他自己更是惶恐不安,到會場後一直沉默不語。通過學習和聽取別人的發言,他心情豁然開朗,說:“‘三親’史料奉獻給國家光榮,帶到墓坑裏遺憾!”參加會議的副科級協理員胡敬齋說:“我是第一次參加這樣沒有緊箍咒的會議,感到內容新穎、氣氛輕鬆、心情舒暢。”這次會議的成功召開,為我縣文史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85年縣政協召開第一次文史資料工作會議,向40餘位老同誌頒發特邀文史資料員證書,給予充分的榮譽和地位,把文史資料員和縣政協文史委緊密地聯係起來。省政協文史委得知此一情況,專門派人來了解,並以“魯山依靠群眾撰寫文史資料”為題,作為一條經驗,通過《河南文史通訊》向全省推廣。
時間在推移,經驗在積累,我縣的文史資料員隊伍在逐步發展壯大,多時達150餘人,先後有300餘人撰過文史稿件。而一年一度的文史資料工作會議,參加人員固定在80人左右。每年編一輯20萬字左右的《魯山文史資料》,稿源充足。199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擬出抗戰專輯。6月份發出征稿通知,到9月份,即收稿百餘篇,約15萬字。
政協全會之後,每年,政協都要召開一次文史工作會議,規模僅次於全會。樹立典型、表彰先進、激勵眾人,是一年一度文史工作會議的主要內容。先是根據過去一年撰稿人員所撰稿件的總篇數、總字數、史料價值和對文史工作的支持、貢獻大小,評選出優秀文史資料員進行表彰,頒發獎品和證書。表彰名額25名左右,約占上年撰稿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五屆政協主席楊錦領,對文史更是情有獨鍾、全力支持。他在任職期間,除繼續評選和表彰優秀文史資料員外,還向我縣開展文史資料工作以來一直未間斷撰稿且成績特別突出者贈送匾額予以表彰。1993年,向當時已患賁門癌14年但仍堅持趴在床頭上撰寫文史稿件的水利局離休幹部程岷源贈匾,匾題“沉屙撰史,光前裕後”。縣政協專門請了班樂隊,雇了輛汽車,拉著金光閃閃的巨匾繞縣城一周,由楊錦領和時任中共魯山縣委副書記的陶洪臻送到程岷源家中。如此隆重、熱烈的場麵使程岷源激動得熱淚盈眶,發誓隻要生命不息,就撰寫文史稿件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