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³ɽ(3 / 3)

由牛郎織女這個傳說故事演繹出的七夕節所飽含的文化意蘊說不盡,道不完。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男女老少,都可從這個千古絕唱中彈撥出心靈的共鳴點。星轉鬥移,滄海桑田,山河巨變,情絲不改。我仰望星空,尋找那條賦予了人類太多情感的銀河,心香一瓣飄渺到瑤台之上: 天人合一,七夕情緣不斷,願我們都來守護這最為美好的精神家園。

牛郎織女文化根植魯山

牛郎織女、孟薑女、梁祝與白蛇傳,這四大民間愛情傳說,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所蘊含的傳統愛情價值觀,主導國人幾千年。她們的共同點是因忠貞不渝而衍生出的淒婉悲愴、纏綿悱惻,真是傷感到了人的骨髓裏,由此這幾個傳說故事也成了中國民俗文化的精髓。為傳承民族民俗文化,國家於2001年和2003年相繼發行《許仙與白娘子》、《梁山伯與祝英台》郵票。台灣亦曾多次發行《牛郎織女》郵票。2010年七夕節,國家郵政總局發行一套4枚《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特種郵票。郵票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牛郎織女郵票的發行是牛郎織女民俗研究專家和集郵愛好者企盼多年的心願。這套郵票發行前,《中國郵政報》正就牛郎織女的原生地問題展開爭議。集郵愛好者喜歡收集新郵原地封,號稱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有多處。《中國郵政報》談到“我國的河北邢台、山西和順、江蘇太倉、山東沂源、河南魯山和南陽、湖北老河口、陝西興平等地都有牛郎織女的傳說”。 那麼,究竟哪個起源地作為牛郎織女這套郵票的原地更為精確?竊認為我們河南魯山當為牛郎織女的原生地。換言之,魯山應為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的發祥地,這個美麗的故事起源於此,並由此流布全國各地。

追溯起源,牛郎織女文化應該是萌生於原始社會氏族飼養業和手工紡織業出現的末期,發展於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農耕文明形成的春秋戰國時期,完備於以自耕農為主體的農業文明成熟的秦漢時期。經曆了從人間到天上,又從天上回到人間的演化過程。夏代有了曆法,商代認識了許多星座,西周時,人間的牽牛郎和紡織女到了天上,有了牽牛織女二宿之名。這從詩經中可以找到佐證。《詩經·小雅·大東》有句:“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到了漢樂府《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的歌詠,才形成雛形,漸漸有了故事的成分。關於這個傳說,山東沂源引《左傳·昭公九年》句: “及武王克商,薄姑、商奄,吾東土也。薄姑齊也,商奄魯也。”證明“大東”乃山東魯地,從而排斥其它地方。他們認為其它地方構成起源之說都比較牽強,隻能算是被流傳推廣區域,殊不知“魯山”為西魯,春秋以前稱魯縣,戰國時稱魯陽,周武王克商後,伯禽代周公首先就封於魯山地區,稱魯侯,武王死,周公東征,成王踐奄,時稱魯公。兩次受封,在《詩·魯頌·悶宮》中均有所反映。《詩經》中有大量的愛情詩。魯山屬古周南之地,《國風·周南》即收錄周南詩歌11篇,其中《關雎》寫青澀熱烈的單戀,《汝墳》寫婦女對遠行丈夫的思念等等。無論萌芽還是形成,魯山是中心區域。兩次就封,魯山大批民眾跟隨而去,遠播了火種,這是絕對可能的。

中國所有的神話故事幾乎都誕生在中原,這是不爭的事實。河南地域唯魯山和南陽有傳,二者並不矛盾。曆史上魯山亦曾屬南陽郡。三地乃一脈相承,魯山為原地。

魯山的牛郎織女文化傳承保留了其原生態麵貌。空說不足為據,魯山幾部誌書,包括最早的明嘉靖誌及市縣鄉的地名誌均有記載。魯山的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曆史人文無不具備產生這個神話故事的基礎條件。魯峰山一峰獨秀,為魯山古八景之首,其山前川原土質肥沃,是男耕女織地方的最佳選擇。魯山自夏代始即有植柞養蠶的曆史,魯山綢被譽為“織女織”,1915年曾獲英國在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博覽會金獎。魯山的織綢技術是織女下凡來傳授的。魯峰山周圍每到春天是“九姑娘”花的海洋,沁人心脾的芳香飛飄至九天之外,“九姑娘花”即油菜花,是織女從天上帶下來讓人間度春荒的種子,魯峰山周圍的百姓喜種“九姑娘花”,亦是因了織女的緣故。魯峰山前十幾個村子都種植葡萄,成了全國聞名的無公害葡萄生產產地,其淵源亦因七夕之夜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的喁喁私語而由家庭種植延伸至大田規模種植。晶瑩甜美的葡萄蘊含著一個回味數千年的故事。一年一度七夕古廟會是對牛郎織女落戶魯山的最好紀念。數百首關於牛郎織女民歌民謠的傳唱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牛郎織女民俗文化。魯峰山南半腰牛郎洞傳為牛郎棲身並與織女成親居住的地方,2008年3月初,縣文物所對牛郎洞進行發掘,發現洞口為漢磚壘砌,洞前出土唐宋黑瓷碗、罐片,元明青花瓷盞片,銅箱飾件,宋清銅錢。最多的還是漢、唐、宋、明、清諸代磚、瓦、笆遺物,幾乎遍地都是。尤其一對石門墩上刻麒麟,圖案栩栩如生。麒麟乃鎮守門宅之祥物,宋元時最為興盛,可見魯山民眾在此對於牛郎的祭祀由來已久,可謂千年不衰。

孫義村的孫氏後裔稱牛郎為老祖爺,稱織女為老祖奶、老姑奶,稱玉皇大帝為外爺。風霜雨雪,他們認為是老天外爺喜怒哀樂的表現。與普天下人對於“老天爺”的稱謂,孫義人因這一個“外”字,融入了多少情感因素。與老天爺攀上姻親,雖是一件榮耀的事情,但認祖歸宗卻也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胡亂去認那是對祖先的不恭,要遭天譴的。但孫義村的孫氏後裔言之鑿鑿,異口同聲,認牛郎為其祖先,並且逢了農曆的二月二、七月七、臘月初八、正月十五等節日還要舉行隆重的祭念活動,這是世上少有的民風民俗。牛郎孫守義作為一個貧苦的放牛娃兒,能與天女結姻,盡管一年乃得一會,離情多過歡愉,這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故事口碑傳誦,魯山民眾喜愛有加,於是就編演了無數的關於牛郎織女的戲曲傳唱,諸如《小義分家》、《老牛說媒九女潭》、《王母娘娘劃天河》、《喜鵲搭橋》、《靈霄殿搬家》、《雙星緣》、《天河記》、《牛郎織女會魯山》、《牛郎洞住牛郎仙》、《牛郎兒女回天宮》等等。從這個故事中截取哪一個片斷去演繹,都耳熟能詳,在魯山鄉村可謂遍地花開。然而奇怪的是,無論在外村或七夕古廟會上,怎麼受到歡迎或者引起轟動,孫義人並不妄加幹涉,甚至也去觀看,而作為發祥之地的孫義村,孫氏後裔卻是從不讓在本村演的。這也是幾千年來祖宗傳下的規矩,也是該村幾千年來形成的獨特民俗。他們認為,牛郎是自己的老祖,叫戲子們扮作自己的老祖在台上扭來擺去,偷看天女洗澡,偷走織女仙衣,又在鵲橋上纏綿,有辱顏麵,有辱斯文,不堪視聽。

牛郎織女這個傳說故事發祥於魯山,這是魯山人民的自豪;是魯山悠久曆史文化中的一塊璀璨瑰寶;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所衍生出七夕民俗節日,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愛情的載體,這也不能不說是我們魯山人民的驕傲。

近年來,國家基於對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的弘揚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把清明、端午、中秋列為法定假日。遺憾的是,七夕卻莫名其妙地被遊離在了法定假日之外。

比之西方的情人節,我們的七夕節,內涵是多麼的飽滿與豐富。然而,我不是在危言聳聽,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無情衝擊和瘋狂入侵,我們的七夕節正遭受著嚴峻的挑戰。當民族文化遭遇外來文化的擠壓時,就格外需要重樹我們民族文化覺醒和自尊的大旗。由此,不少有識之士提出中國七夕情人節的倡議。這並非是在與西方情人節作殊死的較量,而是在激活我們的傳統文化,守護和延續我們民族的文化記憶,從而構建和諧社會。

確切地說,七夕節不能定名為中國的情人節,而應該是中國的愛情節。雖然牛郎織女並未領取結婚證,但他們老牛做媒,兩廂願意,同居一起,夫妻恩愛,生兒育女,恪守愛的承諾,不離不棄。他們的婚姻關係雖無海枯石爛的盟誓,卻是至死不渝的愛情,與婚前情人、戀人或婚後第三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感。七夕弘揚的實則是牢不可破、從一而終的婚姻愛情,所以,把七夕稱之情人節勿寧定名為愛情節更為恰當。也有人提議可稱中國的情侶節,想亦不錯。

作為地方性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傳承,魯山的牛郎織女文化更多的是對於牛郎織女純真愛情的謳歌和讚美,所謂的“地上魯山坡,天上聯銀河,牛女來相會,人間幸福多”是也。傷感與悲淒的成分已不多見。讓我們共同祈禱天下有情人像牛郎織女一樣永遠恩愛和諧。

牛郎織女郵票原地首發之爭

2010年,郵品市場不寂寞,在國家發行的26套紀特郵票中,最具收藏意義、熱炒得最厲害的當推《民間傳說——牛郎織女》郵票了。這套郵票共4枚,其表現形式為剪紙,分別名之曰“盜衣結緣”、“男耕女織”、“擔子追妻”、 “鵲橋相會”,演繹出民眾推崇的經典愛情精髓。

相比之下,這套郵票已經姍姍來遲。《牛郎織女》、《孟薑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被並稱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其中,《許仙與白娘子》、《梁山伯與祝英台》郵票已相繼於2001年和2003年麵世,包括不在這四大之列的《董永與七仙女》、《柳毅傳書》亦已發行。令我們汗顏的不是2010年我們才搞這套郵票的發行,而是海外早就捷足先登:1997年,為慶賀中國牛年新年,非洲加納共和國發行《中國牛年——牛郎織女》郵票,全套9枚,呈九方聯小版張,其構圖采用的也是中國傳統的剪紙,並附有英文故事概述。1981年8月6日,農曆七夕節,中國台灣發行《中國童話郵票——牛郎織女》一套4枚,采用中國畫、水彩畫、卡通畫相結合的構圖手法,亦是以故事形式予以展現。香港在1994年6月8日發行的《中國的傳統節日》郵票一套4枚,其中一枚“七夕”,主圖為中國傳統年畫《鵲橋相會》。

千呼萬喚,我國大陸終於在2010年發行牛郎織女郵票,這是郵界之盛事,也是國人共同矚目的一件事情,很多人都想見證這一時刻,同時通過這套郵票的發行弄明白,牛郎織女傳說的原地到底在哪裏?令國人感到疑惑的是,我們從媒體上看到,2010年8月16日,河南魯山、南陽,山東沂源,山西和順,湖北勳西等在同一時刻都舉行了隆重的《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郵票首發式。

然而,慧心的讀者會注意到,隻有魯山搞的是《民間傳說——牛郎織女》郵票的原地首發式。首日封和首發郵戳予以了確切證明。

紀特郵票的首發講究原地性,即郵票主題或主圖確認的事件發生地或實體所在地。隻有中國郵政認可授權該票品在原地首發後,全國各地才啟動上市。魯山牛郎織女郵票的首發就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授權後的原地首發。

位居四大傳說首位的牛郎織女久遠神話,其原生地問題,一直不曾定論,因為2010年這套紀念郵票的發行,成了一個嚴肅而又熱門的話題,《中國郵政報》在《郵務周刊·集郵》版特批牛郎織女《原地研究》專欄,陸續刊發河南魯山、南陽,山東沂源,湖北勳西、老河口等地近二十篇文章,進行述說爭辯,語言雖不乏唇槍舌劍的激烈,硝煙彌漫的引燃,更多是在平和心態下進行有益的探討與交流。

雖然全國十幾個地方都在爭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但最具說服力的首推魯山,其次是南陽及山東沂源。何以證之?隻有尋根溯源,搜經問典,實地考查才能得出結論。

眾所周知,牛郎織女傳說無疑是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文明最早形成於氣候地理條件優越的中原嵩山周圍。魯山位居嵩山南麵的滍水流域,曆為農業文明發達之地,境內有牛郎洞、南天門、放牛嶺、織女潭、牛郎織女殿等十多處遺跡,有祭祖、牛崇拜、養蠶織絲、七夕乞巧、七夕廟會、七夕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喁喁私語等民俗。更具明證者魯山有個有著一千餘口人的村子,名叫孫義村,該村80%人姓孫,自稱牛郎孫,尊牛郎為老祖爺,織女為老祖奶,奉玉皇大帝為老天外爺,逢農曆二月初二、七月初七舉行祭祖紀念活動。虔誠之心惟天明鑒。南陽、沂源與魯山有很多實體名類同,這並不奇怪,因秦漢時,魯山屬南陽郡。而沂源為東魯,魯山為西魯,先西後東。周公先封魯山,為魯侯,武王死,周公東征,成王踐奄,時稱魯公。東魯之“魯”實是西魯之“魯”的沿用。兩次就封的情況在《詩經》中都有記述。正因此,魯山於2009年2月18日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

話說回來,民俗文化是多元文化。《中國郵政報》對於牛郎織女傳說原地的研究,各地對於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的爭奪、爭論、爭辯,充分印證了這個民俗文化流布之廣,真正是紮根沃土,根深葉茂。幾千年來,人們喜愛她,口碑傳頌,婦孺皆知,其原因就在於牛郎織女對於愛情的貧賤不移和堅貞不渝,這也正是當代社會所缺乏的社會道德和精神風骨。那“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愫,那“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歡愉,可謂心香一瓣,觸動的是亙古愛情的軟肋,誠如北京大學教授、民俗專家段寶林在魯山采風時從牛郎後裔處采到的詩裏所說的“天上有銀河,地上魯山坡,七夕來相會,人間幸福多”。這正是七夕作為中國愛情節的精神所在,少的是淒美和憂傷,多的是天人合一的幸福情緣,這恐怕也正是國家權威部門多處移栽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處下嫁其為牛郎織女文化之鄉的目的和意義:國家在授予地方政府一個品牌、給予地方政府一份榮譽的同時,也賦予地方政府對這種優秀傳統文化以傳承與保護的重任。由此我們也便明白了2010年8月16日七夕節多地同時舉辦《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特種郵票首發式的良苦用心:文化遺產,不是某個地方的狹隘歸屬品,我們要具有一種寬容的胸懷和開闊的視野,誠如那句老話說的: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我們隻要竭盡全力保護好這個屬於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