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戲曲2
第二節曲藝史
唐代“變文”
說唱人俑源遠流長的曲藝史可以上溯到先秦,但嚴格意義上的說唱藝術卻興起於唐代,繁榮於兩宋,發展到近代的明末清初之時種類更多,後雖衰歇,但經過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的扶持終於又出現了繁榮的局麵。
唐代曲藝的麵貌主要靠敦煌藏經洞的資料才被後人了解。在敦煌文獻中,我們了解到唐代的曲藝主要有俗講、俗賦、說話、詞文及歌辭,而俗講和說話影響最為深廣。流傳下來的俗講底本稱作“變文”,重要的有《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張義潮變文》、自連救母變文》等。俗講變文對後世的寶卷、彈詞、鼓詞都有重大影響。與俗講相比,說話更接近白話,留傳下來的有《韓擒虎話本》、《唐太宗人冥記》等。
兩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出現了規模龐大的都市,為曲藝的發展準備了條件。
明代曲藝
打腰鼓明清兩代是俗文學(包括小說、戲曲)占據文壇主流的時代,說唱藝術與小說、戲曲相互吸取和補充,形式內容更加多樣。明代曲藝中影響較大的有詞話、寶卷、彈詞、陶真等。到了清中葉以後,新的曲種繁衍日盛,北方的八角鼓、子弟書、山東大鼓、西河大鼓、揚州清曲、蘇州彈詞等,都逐漸成為具有個性的藝術形式和特有的曲目。
子弟書和彈詞
子弟書是滿族的說唱藝術,清中後期流行於華北和東北一帶。子弟書原是八旗軍隊中的一種娛樂,到乾隆年間逐漸定型為八角鼓擊節、三弦伴奏,演唱時沒有說白,唱詞以七言為。子弟書唱腔比較簡單而書詞創作水平很高,代表作家有羅鬆窗與韓小窗。後者的作品被其他曲種吸收,至今仍演於舞台。在韓小窗之後,由於新興曲種的競爭,子弟書逐漸消亡了。
彈詞初起於明代,前身是元明間的詞話和宋元間的陶真,是以三弦、琵琶為主要伴奏樂器的說唱藝術。
彈詞中以蘇州彈詞為代表。自乾隆以來,蘇州彈詞名家輩出,如王周士、馬如飛等。其內容分為表白、說白、唱詞,還有開篇。表演者原為男性,晚清時出現女藝人。表現形式有單檔、雙檔、三檔等。蘇州彈詞以吳語演唱,柔婉清麗,在江浙、上海一帶影響很大。
相聲
清末民初,沿海工業城市的畸形繁榮推動了曲藝的發展。天津成為北方各曲種集中的場所,單弦、梅花大鼓、河南墜子、山東大鼓、唐山大鼓、相聲、評書、天津時調等都受到天津觀眾的歡迎。北京則產生了單弦、相聲、京韻大鼓等,出現了一批聞名遐邇的大家。
京韻大鼓是鼓詞類中最為成熟的曲種之一。由於它板式比較完備,唱腔方麵也形成了具有不同表現力的高腔、平腔、長腔等,因而既能演唱金戈鐵馬的三國段子,也能表演纏綿悱惻的“紅樓”故事。但究其基本風格而言,則以高亢、華麗為主。而同為流行於京津一帶的另一鼓詞——梅花大鼓,雖同屬板腔體,卻呈現出舒緩、細膩的風貌。
相聲是一種富有喜劇色彩的曲藝品種,以語言為主要表現手段,並穿插歌唱等表演,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
相聲藝術萌芽於先秦時代的俳優、唐代的參軍戲,到清鹹豐年間,兼具說、學、逗、唱表演手段的相聲藝術出現在北京天橋,並很快傳播到了天津、沈陽等地。後來,相聲界出現了侯寶林、馬三立等名家,在他們的努力下,相聲藝術水平日益提高,成為現代曲藝百花園中最富魅力的藝術形式之一。
曲藝有過輝煌的過去,但在現代化的大潮中,它與整個傳統文化一樣,遭受到了現代影視和商業文化的猛烈衝擊。在這種形勢下,曲藝該何去何從成為迫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