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簡單模擬提問階段。
高一級第一學期的一個月後,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習能力,教師除了在課前把每節的教學目標以問題的形式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課前作好預習並解決所提問題外,還可要求學生學習提出問題。為了促進學生作好預習,可要求每個學生把預習所碰到的問題,寫在作業本上上課前交上來作為平時成績。對於學生所提的問題,老師在作業本上簡單的給以提示,對於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可以拿到課堂上給大家討論。
(3)深入鑽研階段。
到了高一級第一學期的下半學,學生已經具有較好的自學能力和提問能力,對於較簡單的章節,老師可以把問題都拿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自己通過討論解決問題,最後老師再作總結,給出正確答案。
“自學——引導”教學方法的初步實施
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麵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
(1)給出問題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在課前把每節的教學目標以問題的形式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課前作好預習並解決所提問題外,還要求學生學著提出問題。為了促進學生作好預習,可要求每個學生把預習所碰到的問題,寫在作業本上並在課前交上來作為平時成績。對於學生所提的問題,老師在作業本上簡單的給以提示。
案例一:《化學實驗基本方法》,課前設計了以下預習問題:
實驗安全注重事項有哪些?
化學實驗過程中意外事故應如何處理?
混合物分離和提純的常用方法及適用範圍。
除去可溶性雜質的實驗原理。
學生通過預習,對本節的主要內容已初步了解,基本能解決老師所提問題。這樣在課堂上對老師所講的知識可以有選擇的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認真記錄,提高學習效率。但開始兩三個星期提問題的同學廖廖無幾,通過鼓勵提問題的同學逐漸多了起來,課堂氣氛也越來越好。
(2)鼓勵學生根據預習的情況提出問題。
在實施本教學方法的前幾個星期,學生仍然習慣於回答問題,提問題的同學廖廖無幾,為了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對部分提出問題的同學給與肯定,並把一些同學提出的問題拿到課堂上來。
案例二:《物質的分類》的預習作業中,有同學提出:“科學探究”中,為什麼製作Fe(OH)3膠體時要用蒸餾水,而不用自來水?能不能用自來水代替?為什麼?
通過預習,學生能大膽探索、敢於質疑。而且通過他們提出的問題,教師能更清楚他們哪些不明白,哪些是他們想了解的,從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深入鑽研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大膽探索、敢於質疑的精神,我除了要求學生根據預習的情況提出相關問題外,還鼓勵他們在課堂上自發的站起來討論問題。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采取課堂記錄的方式,即對提出問題的同學記“A”,對於自發站起往返答問題的同學記“B”,假如有的問題沒同學回答則指定學生回答並記“C”,如不會回答的則不予記錄,期末對課堂記錄進行統計,並作為總評成績的依據。
通過課堂討論得到正確答案,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自信心,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4)查閱資料,撰寫小論文。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理念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曆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熟悉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關注人類麵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遵循這一理念,每上完一章,布置研究性學習議題,每位同學選擇一個議題,相同議題的同學組成小組協同研究。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可以充分發揮分工合作的精神,有的跑圖書館,有的上網等,然後把資料彙總,通過討論得出結論。這樣他們學會了調查研究的方法,鍛煉了獨立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
“自學——引導”式教學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適應目前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學生普遍認同“自學——引導”式教學模式,“這種方法非常好,通過預習我上課對知識可以接受得更快”、“通過預習提問,我在課堂上可以學到我想了解的知識了”、“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我學會了查閱資料,預備自己觀點”、“提高了我的學習愛好”、“似乎我不是學生,更像我們在共事”。
15.利用“討論式”進行化學教學
傳統教學法以為教學是一種師生間的相互活動,但它卻否定了學生同伴間的相互影響,將教學活動過於簡單化了。這使得學生過於嚴謹、思維定勢、從眾心理、信息飽和等表現教為嚴重。
問題的提出
討論式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增加學生之間的協助和交流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圍繞某一中心內容進行討論,可以激發學生激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討論法,可以培養並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閱讀能力、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討論法的靈活應用
(1)問題式討論法。
精心設計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的方法,既問題討論法。例如,在講“化學鍵”這一概念及係列問題時,學生疑點甚多,氯化鈉、氯化氫為什麼形成不同的化學鍵;碳原子最外層有四個電子形成四個共價鍵,氮原子最外層有五個電子應該形成五個共價鍵,而實際形成三個,如此種種問題有待討論。先將學生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一一寫在黑板上,而後讓大家展開自由討論,舉手發言,相互補充。
氫元素、鈉元素都在IA族,氯化鈉、氯化氫理應形成同一類型的化學鍵,然而氯化鈉是離子鍵相結合,氯化氫是共價鍵相結合。
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的一個電子轉移到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從而形成帶正電荷的鈉離子和帶負點的氯離子,陰陽離子間產生了靜電作用。
氫原子失電子能力比鈉原子弱,氫與氯化合時不失電子而形成共用電子對。通過討論,大家熟悉到離子鍵和共價鍵的主要區別在於成鍵原子得失電子能力的相對強弱。
共價鍵形成多少個,討論後發現:第七主族元素隻形成一個,第六主族元素形成二個,第五主族元素形成三個,第四主族元素形成四個。
在討論過程中,理解能力強的學生能夠幫助理解能力差的學生解決許多問題。學生的熟悉水平是有差異的,通過討論和爭論,能使學習水平趨向一致。學生解釋問題更易被學生接受,勝過教師的苦口婆心。還能改變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從上課講到下課”的舊式課堂教學模式。
(2)隨機式討論法。
這是一種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應和認知反饋,隨時調整教學進程,讓學生去討論的方法,謂之隨機式討論法。在平時的教學中,其中在用講授法授課時,學生會作出各種的情緒反應和認知反饋,教師應及時發現。如當他們表情迷惑時,表明他們對所講內容有迷惑;當他們私下嘀咕時,意味著學生在理解上存在疙瘩;當他們無精打采時,顯示學生的身心疲憊、缺乏愛好。
這時,作為教師就不應該靠提高嗓門或硬性要求學生集中精力來維持授課,而是應該停下來,不惜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無拘無束地展開討論,以暴露並解決他們的問題或教師授課的問題。這種討論看似耽誤了時間,實為促進了教學。它使得教學更利於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更利於知識的落實和理解把握。
如講高一化學中的氧化還原反應時,很多教師也許並不覺得有疑難點可處理,但學生在初中建立的“得失氧”的觀念太死,他們常會出現嘀嘀咕咕的現象。諸如此類的表現是常有的,這正是隨機式討論應用的好時機。
(3)實驗式討論法。
這是一種根據實驗的內容提出問題或根據實驗中碰到的問題而展開討論的方法。化學課有較多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充分挖掘實驗中的問題,創造學生參與的機會,也是有意義的。
對大多數的演示實驗不應該由教師全部歸納總結,而應該引入學生參與的討論模式:根據實驗主題教師演示實驗,由學生來歸納實驗現象;並由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科學結論,然後在教師的指點和提問的引導下,對此知識點進行適當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