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並非神童。他4歲才會說話,甚至被家裏人認為智力低下。7歲時,他趕上了其他孩子,接著他的智力超過了他們。
伏特從小就對科學有遠大的抱負,14歲時便決心當一個物理學家。
一個偶然的機會,伏特讀到了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一本電學著作,激起了他對以後占據當代科學舞台的電現象的濃厚興趣。當時,他甚至還寫了一首相當不錯的關於電學的拉丁文長詩。
1774年,伏特在科莫中學擔任物理教師。第二年,他發明了起電盤。他在給普利斯特利的信中描述了他的這個發明,這個裝置就是今天仍在使用的電容器的前身。
伏特的名聲因此傳播開去。1779年,他被聘為帕經亞大學的教授,並繼續從事電學研究。不久,他發明與靜電有關的設備。
1791年,由於以上成就,他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被選為該會會員。
解剖學家伽伐尼是伏特的好朋友,他有一次注意到,當電器開動時,若用金屬解剖刀觸一條蛙腿,就會猛然抽動。
於是他宣稱有“生物電”這樣一種東西,並寫在一篇論電流的文章裏給伏特看。
這個現象引起了伏特的重視。他反複進行這方麵的實驗,著手研究這樣一個問題:
肌肉接觸兩個不同的金屬時,所產生的電流究竟是由肌肉組織產生的,還是由金屬本身產生的。
為了驗證這一點,伏特於1794年決定隻用金屬而不用肌肉組織進行實驗。
他立刻發現,電流的產生和持續與肌肉組織並沒有關係。他又重複多次進行實驗,證明了自己得出的這個結論。
1800年,伏特經數年研究終於製成一種能產生很大電流的裝置。他用幾個盛有鹽溶液的碗,彼此之間用弓形金屬條連接。金屬條有兩類,一類為銅,另一類為錫或鋅,兩者間隔放置。這樣便產生出一股穩定的電流,這就是曆史上的第一組電池。
在此基礎上,伏特又大膽進行了改進。他用小圓銅板和小圓鋅板以及浸透了鹽溶液的硬紙板圓片,做成體積小含水少的裝置。從底部開始,往上依次為銅、鋅、硬紙板、銅、鋅、硬紙板……
如果將金屬線接到這個“伏特電池”的頂端和底部,電路閉合時就會有電流通過。
不久,英國科學家尼科爾森就把伏特電池付諸實際使用,用電流分解水分子。
伏特電池的發明,激發了英國化學家戴維的靈感,使驚人的研究成果不斷問世。
電池的發明令伏特的名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現在,使電流運動的驅動力的單位被稱為“伏特”,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的。
97.5歲喪父立誌成才的科學家琴納
琴納(1749~1823),英國科學家。1798年發表了《接種牛痘的原因和效果》,使幾千年來被人們稱作巨大災難的惡魔——天花不再成為威脅人們生命的疾病。
1754年,琴納的父親因病去世了,5歲的琴納跟母親搬到在伯克利教區當牧師的哥哥家居住。
琴納13歲時,哥哥把他送到頗有名氣的外科醫生盧德洛的診所成為一名小學徒。
盧德洛的診所是一個既陌生又新鮮的新天地,琴納很快就適應了這裏的一切。
琴納看到潔淨的小櫃子裏有閃閃發光的手術刀,牆邊一排排架子上放著各色瓶子,這些都吸引了琴納的好奇心。
特別是牆上的一張人體解剖圖,琴納總是呆呆地站在那兒,看不夠。盧德洛高超的醫術也吸引著琴納。
在老師的細心指導下,琴納很快讀完了老師珍藏的醫書,並很快記住了許多病例的治療方法。
一天,他隨盧德洛出診。他們看到一個病人滿身流膿,在床上奄奄一息,快要死了。
老師搖搖頭,拉著琴納離開了那兒。在路上,老師告訴琴納,病人得的是無法醫治的天花。
“我小時候就被關到接種棚裏,被人用繩子拴著,用塗有天花膿液的刀在手臂上劃個口子。然後,頭痛、發燒、耳朵裏嗡嗡直響,足足熬了3個星期。而且和我一起接種的一個小夥伴,後來還死了。”琴納說道。
“你說的不錯。有人隻知道得過天花的人便不會再得,所以有意用輕度天花病人的膿液來給健康的人接種,讓人先得一次‘小天花’。不過,這種方法十分危險,你的小夥伴就是這種方法的牲犧品,而你是個幸運兒。”老師說道。
“老師,聽說在奶區工作的人,得過牛痘就不會傳染天花,對嗎?”琴納問道。
“這隻是一種民間的傳言,並沒有根據。而且,我曾親眼見過—些病人雖然曾得過牛痘,但後來還是染上了天花。”老師說道。
路上琴納向老師請教了關於天花的預防問題。回到診所,琴納還在想著這個問題:
“難道天花就不可能戰勝嗎?牛痘到底能不能預防天花呢?”這個疑問縈繞在琴納的腦海中,使他徹夜難眠。
時光飛逝,眨眼間,琴納已經是個18歲的小夥子了。他以出色的才華深受盧德洛老師的喜愛。
為了進一步培養他,老師把他推薦到大名鼎鼎的名醫享特那裏去學習。
亨特治學嚴謹,醫術超群,在醫學界有極高的聲譽。琴納認真地跟老師學習解剖學和醫學理論。
不久,他便成為老師手下的得意門生,經常隨老師出診。
兩年後,琴納學習期滿,他告別了老師,回到家鄉伯克利村開了一家診所。琴納以自己精湛的醫術成為當地有名的醫生。
琴納在醫學道路上不斷探索,攻克天花成了他的奮鬥目標。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實踐,1788年,他的論文《接種牛痘的原因和效果》發表了,這在世界醫學界引起了震動,使天花成為可以醫治的疾病。
98.童年建立“博物館”的細菌學家科赫
科赫(1843~1910),德國細菌學家。結核杆菌的發現者,曾任德國柏林大學教授、傳染病研究所所長。190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著有《細菌保藏和攝影方法的研究》等著作。
1843年12月11日,科赫出生在美麗的小城德國漢諾威省的克勞斯塔爾,它地處哈爾茨山區,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礦藏。
科赫的父親赫爾曼是個見多識廣、積極向上的人。他工作努力,肯用腦子,先後擔任了采礦公司主任和普魯士政府的礦業顧問。科赫共有12個兄弟姐妹。隻要有時間,父親就把他們召集起來,坐在自己家後園的大樹下,給他們講大自然綺麗的風光和異國風情。
美麗的大自然強烈地吸引著孩子們。在哈爾茨茂密的樹林裏,清晨的陽光透過樹枝像一枝枝金箭射進來。樹林裏輕紗似的白霧纏繞在樹木之間,給人以寧靜、朦朧的美感。
每天吃過早飯,科赫便和兄弟姊妹們以及酷愛大自然的小夥伴,來這裏盡情地玩耍。
有一回,大家玩捉迷藏的遊戲,輪到科赫找大家。夥伴們立刻分頭躲藏,可等了老半天不見科赫來找,怎麼回事呢?
原來,夥伴們剛走,科赫便發現前麵一棵樹上有一隻美麗的甲蟲。
他立刻跑過去,躡手躡腳地往樹上爬去。他爬到樹杈上站穩了,從衣袋裏拿出專門捉昆蟲的布袋子,左手扶著樹幹,右手撐開袋子,把甲蟲裝進袋子裏。
“喂,科赫,你在幹什麼?”站在樹下的夥伴們喊道。
科赫捉到了甲蟲,高興地從樹上爬下來,大家立刻圍住了他。
一個金發女孩問:“科赫,你采集樹葉、捉昆蟲,還收集些石頭。這有什麼用途嗎?”
科赫笑笑說:“告訴你吧,這裏頭可有學問呢。我爸爸有一本書,介紹各種事物,我就是照著書上說的收集的。不信你們到我的‘博物館’去看看。”
第二天,小夥伴們來到科赫家裏。他們排著隊一個一個走進科赫的“博物館”進行參觀。
隻見木盒子裏用小釘釘著大大小小的昆蟲,下麵還寫著昆蟲的名字和所屬類別。一個個光亮的礦石擺放得整整齊齊,下麵也有說明。
看完後,大家都誇獎說科赫真不簡單。
從此,科赫被小夥伴們稱作“小博士”。
從小學到高中,科赫學習十分努力。他的數學和自然科學成績十分優異。他還學會了拉丁語、希臘語和法語,英語講得很流利。
大學預科學業結束了,由於家庭經濟拮據,他險些沒上成大學。
後來,他家得到一筆財產,科赫才得以順利地進入著名的哥廷根大學學習。在大學裏,學習更加刻苦。
不久,他又麵臨選擇專業的問題。他想起父親曾經給他講的美麗的異國風光。所以,他為了實現兒時的夢想,毅然選擇了醫學專業。
在以後的時間裏,他致力於細菌學的研究。他首次發現了結核杆菌,並於190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99.從遊戲引起發明的貝爾
貝爾永遠不會忘記童年時玩過的一個非常有趣的遊戲:他們把一根長長的線穿在兩隻空罐頭的底部,然後,一個人把空罐頭放在嘴邊說話,另一個人把空罐頭按在耳朵上,當拉緊那根線時,說話的聲音會清清楚楚通過直直的線,一直傳到另一端。他們把這種遊戲稱作“情侶電報”。
在貝爾出生時,一位由畫家成長為發明家的歐洲移民已經發明了有線電報。本來,出生在蘇格蘭的貝爾跟電報並沒有緣份。他的父親是一位糾正發聲的專家,擔任聾啞人發聲的指導工作,貝爾年輕時也跟父親一樣,當了聾啞人的發音私人教師,並且還跟一位聾啞少女結了婚。
可是,這位專門研究語言的青年學者卻對電磁發聲的原理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當貝爾全家從蘇格蘭移民到美洲,他被波士頓大學聘請擔任語言教師後,便參加了莫爾斯電報機的改進工作。於是,他產生了一個念頭:能不能不用電碼,直接把人的聲音傳遞到接收者那裏去呢?這個把聲音和電結合起來的想法,使貝爾走上了發明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