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是個好東西,但是權力是什麼?權力,可以粗略地分為:人事權,財權,與軍權。如何掌握這三種權力,本質就是掌握擁有這三種權力的人。所以,皇帝掌握了吏部尚書,戶部尚書,與兵部尚書這三個職位,就能統領百官。
吏部尚書不但管著一定級別以下官員的任免,還管了官員的考評,關係到官員升遷。所以吏部成了六部之首。
“這麼多年,我與太子都在想辦法拉攏吏部尚書史丹,隻是這人油鹽不進,甚是難搞。好在太子那邊在他這也一無所獲。”
淩兒笑道:“是人便有弱點,便有七情六欲。人無所謂忠誠,忠誠是因為背叛的砝碼太低。況且他身處這朝堂,不可能無欲無求,大家都沒有找到他真正的喜好罷了!金錢美女是一種喜好,黎民百姓宏圖大業亦是一種喜好。就像太子貪戀權位,而王爺您心係百姓。用權位便能迷惑太子,用百姓亦能牽製王爺,這便是對症下藥。他平時可有常去之地?”
“尚書不飲酒,不聽戲,唯一的樂趣便是釣魚。一得空閑便會在城郊湖邊垂釣。可他走時又會將魚盡數倒回湖裏。”
淩兒在尚書府外守了數日,終於見到尚書帶著釣竿魚餌提著魚簍出門。他亦馬上回王府拿了行頭趕往湖邊。
淩兒一到,便見尚書他釣起一條鯉魚,欣喜中卻有幾分哀憐。他將魚裝入魚簍的時候,竟對著魚問道:“魚兒啊!看著你的同伴接二連三地被釣出水麵,你難道不知魚餌裏藏有魚鉤嗎?”
淩兒借此坐在尚書旁邊,道:“我們認為是我們在釣魚,可魚認為是它們在釣我們。”
“兄弟,你這是何意呢?”
“我時候聽我爺爺給我講過一個故事,那個故事是薑太公釣魚。”淩兒便把黃帝之國裏的武王伐紂講了一遍。遂問道:“你是一個釣者,那你能不能給我薑太公與周文王誰是釣者,誰是魚?”
尚書微微笑著,答道:“當然薑太公是釣者,周文王是魚。”
淩兒微微搖了搖頭道:“你的不是沒有道理,但你有沒有想過,薑太公用直鉤垂釣作餌,誘使文王和自己談論下大勢,最後與文王載車而歸做了周國的太師。薑太公釣到了文王這條大魚,為自己建立不朽的功勳鋪平了道路,這是普遍看法。可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看呢:文王以求賢任能作餌,誘使薑太公來渭水垂釣,然後釣起太公做了周的太師,接著以太公為鉤治理國家開疆拓土,最終消滅殷商取得下。這麼想,誰是釣者,誰又是魚呢?”
尚書若有所思,道:“看來真正的釣者是周文王,薑太公才是魚呀!”
淩兒繼續道:“有時候,釣者和魚很難分辨。作為釣者,你的目的是釣上魚。作為魚,魚的目的便是吃掉魚餌。為了釣到魚,你不停地上魚餌;為了吃到魚餌,魚必須上魚鉤。你從魚的角度想想,釣者難道不也是一條魚嗎?”
尚書微微地點起了頭,:“是呀,釣者亦是魚。”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明知魚餌裏藏著魚鉤,魚還是無謂的去吃了嗎?”淩兒問道。
尚書答道:“這和我丟了魚餌又不斷地上餌是一個道理罷了!釣者的使命就是不斷的下餌垂釣,有得魚的時候,亦有失餌的時候。”
“世人都知道釣者為釣者,魚為魚,卻不知道釣者是魚,魚也是釣者。世人兼知這周國是國君的,卻不知這周國亦是世人的,是你的也是我的。官員兼覺得自己在替君王賣命,卻不知這君王亦在替眾生賣命。曆史的滾輪轟隆向前,你、我、國君,甚至統一九洲的穆子兼是這王朝大樓的基石罷了!”
“這位兄弟,沒想到你年紀竟有如此見識,敢問家父何人?”
“你既覺得我見識獨到,為何要問我父親是何人,卻不問我是何人?”
“哈哈哈哈,孺子不可覷也!那你又是何人呢?”。
“你我兼是局中人。在下鳳淩,來自玄策山莊,亦是王爺的義子。今日我前來便是想和尚書您一句:既然已在局中,便是躲不開這渾水了。你是釣者,亦是魚。這兩個角色會不停的互換。既然如此,何不認清自己的角色,盡力而為,做那不失餌的釣者和那吃了魚餌又逃脫的魚。”
“妙極,妙極,哈哈哈!和王爺一句,下次登門找我的時候需帶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