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2 / 2)

玄奘長歎一聲道:“哎,世風日下、禪門不淨啊,看來真的需要再去一次竺了!”

“額大師,竺怎麼肯定是要去的,但您一定要有一個心理準備,那就是現在的竺可不是您當年去的那個竺了,現在在竺信奉最多的可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唐寧好心提醒道。

“額,這印度教又是什麼教派?”玄奘不解的問道。

唐寧百度了一下,然後答道:“大體上就是您當年在印度也就是竺所接觸過的婆羅門!”

玄奘恍然大悟道:“哦,婆羅門啊,這個我知道,早在漢朝就有婆羅門教士隨同佛門高僧來我國傳道,在竺更是認識了很多,在我的《大唐西域記》裏麵就記載了不少婆羅門的情況。起來雖然當時戒日王非常支持佛教,但在竺民間還是婆羅門也就是你所的印度教更加深入人心。其實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就是針對婆羅門的種姓製度!”

“呀?您也知道種姓製度啊?”唐寧有些驚訝的道。(不了解種姓製度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我的老書《重生印度之高人一等》,這裏就不詳細解釋了。)

玄奘點點頭道:“我當然知道,畢竟我對婆羅門還是比較了解的麼。對了,現在竺那裏還在實行種姓製度麼?”

唐寧想了一下,然後答道:“明麵上雖然用法律廢除了,但據依然在實行,畢竟這種滲入骨髓裏的東西不是那麼好廢除的,而且涉及到的利益階層也是太多。”

PS:佛教之所以在印度沒落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婆羅門教是印度人自古就有的正統宗教,佛教興起之前,它已在印度大地上流行了數百年,早已根深蒂固,佛教在於婆羅門教的競爭中很難撼動其正統地位。

、佛教興起之初就借用了婆羅門教的許多思想,除了不殺生、非暴力和眾生平等之外,自身並沒有提出多少新的內容:後來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爭奪信眾而形成的大乘佛教,與婆羅門教漸趨雷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最終被婆羅門教融合了。

、佛教是作為批判婆羅門教的“異端”出現的,可是婆羅門教極善兼收並蓄,極其靈活寬容,它接受挑戰,吸收了不殺生、非暴力的觀點,放棄了繁瑣的宗教儀式。缺點一改,麵目全新,自然受到人民的喜愛。而種姓製度在印度固若磐石,也不是佛教所能推翻的,就是後來的***教、基督教也不能取代它的位置。

4、失去了帝王的支持,佛教在印度的興盛於當時阿育王、戒日王等帝王的支持有著很大關係,之後的笈多王朝改為支持印度教之後,佛教地位便一落千丈。

5、外部勢力入侵,教徒入侵印度之後,大肆焚燒佛寺、屠殺僧侶,導致佛教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