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送嫁(1 / 3)

泰安三年,五月十六日。

往日平靜的南慶胡同巷口此時是圍得水泄不通,一眼望過去,密密壓壓的全是人。

今來觀禮的人很多,一些是住在附近的鄰近人家,一些是大老遠趕來的,是奔皇上和皇後來的,因為今的新娘子不是別人,正是當今皇後的胞妹,曾華。

傳聞這門親事是由皇後親自牽線的,而這位皇後又一向對自己妹妹頗為關照,去年徐家上門提親時,皇後為了給自己妹妹撐顏麵,曾微服出現在南慶胡同,若不是後來有鄰居認出了她身邊那位麵相絕美的男子正是當年坐在輪椅上的新郎,誰也不會想到這皇帝皇後居然再次現身這窄得連馬車都不能進的南慶胡同。

來也是怪事,這曾氏女子明明已貴為皇後了,可這曾家住在這南慶胡同居然一直沒有搬走,曾家的那位大哥至今仍在附近經營著那家點心鋪子。

要這點心鋪子的生意,其實早在眾人得知這老板的妹妹嫁了當今皇子之後生意就火了起來,每光顧的人不少,可這位老板也怪,好幾年過去了,生意也沒見擴張,雇的還是那幾位夥計,門店也還是那家,所不同的是,之前經常有存貨賣不完,如今基本半工夫就能關門了,若是遇到大的主顧,就要提前預定。

一開始總有人嘲笑這土包子不思上進,甚至還有不少人詆毀他妹妹,他妹妹忘恩負義不念親情,甚至還有更難聽的,她數典忘祖,認了徐家為娘家,早就一腳蹬了這個舊家,不認父母,也不要胞兄什麼的。

偶爾,這些閑話也有一兩句傳進兄長的耳朵裏,每每這時,這位兄長就會不厭其煩地站出來解釋,他們是窮苦人家出身,正因為不忘本,才不想丟了自己做人的根本,憑自己的雙手吃飯,到什麼時候都硬氣,不丟人。

漸漸的,時間一長,眾人見這位兄長做了國舅爺還能保持初衷,踏踏實實地守著這店養家糊口,反倒有些佩服起他來,連帶著對那位皇後的觀感也逐漸扭轉了。

至少有一點,皇後沒有以權謀私,皇上也沒有假公濟私,國舅爺也沒有巧取豪奪,有這樣的皇帝皇後,他們還愁以後沒有好日子過?

事實也是如此,新皇帝登基三年,就已經有人感知到變化了,先是開辟了什麼海上航線,繡坊的生意好做了,接著是絲綢的需求大了,養蠶的和紡織的日子也跟著好過了。

再有,據聞茶葉、瓷器等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緊接著沒多久,市麵上海外的洋貨多了,價格也不是之前的高得令人望而卻步。

還有,隨著海外航線的開辟,大周也從海外引進了些新的農作物種子,百姓們餐桌上的食材豐富了,餓肚子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正因為此,百姓們才會感念這對年輕的皇帝夫妻,故而,得知去年皇後妹妹議親之時皇後曾微服回了娘家,後來又見到皇帝親臨來迎這位皇後回宮,眾人才會想著今這好日子,皇帝和皇後興許還會出現。

這消息很快一傳十十傳百的傳了出去,於是,午時剛過,從宮裏到南慶胡同的路兩邊很快都是人,密密麻麻的,就連兩邊的樹上、圍牆上甚至房頂上也都是人。

這架勢比當年皇上大婚時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不,從院子裏轉了一圈,被外頭牆上和房頂上蹲著的黑壓壓的人群嚇到了的錢淺轉身進了內院,瞟了一眼正坐在炕上和曾華話的曾榮,抱怨道:“阿華,你你大哥也是,這些年也不是沒掙到錢,幹嘛不給換個大些的房子,一會兒我看你怎麼出門?”

曾華抿嘴一笑,“我大哥才掙幾個辛苦錢,倒是聽聞我有一個出自江南首富的二嫂,可惜也沒借上什麼光。”

“好你個阿華,你怎麼不你還有一個做皇帝和皇後的姐夫和姐姐,這兩人也不知給你們換個大房子,我瞧著某人一會怎麼進門,門外那一堆人還不把他吃了。”錢淺一邊一邊往曾華身上撲了去。

“打住,今兒不許鬧,一會這妝容花了你給補?”曾榮拉住了錢淺。

她今兒一大早就出宮了,又是微服出來的,坐了一輛不起眼的馬車,想著這好日子,還是來送送曾華。

這門親事曾華考慮了整整三年,兩年期限到時,見曾華仍沒有吐口,曾榮原本以為這門親事作罷了,以為她仍是放不下歐陽思,一度還想著是否應該把楊吉介紹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