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零章 齊小侯爺(1 / 2)

;

底下人答道:“倒不曾聽齊侯爺也進京,按理這次也該來的,可能是有事耽擱下了,晚些時候再進京。”

雪香則笑道:“這話卻不通,他一個侯爺能有什麼大的事,便是有大的事,也不該由著老祖母一個人進京,祖孫二人怎麼也該一同進京才是,倒真是件奇怪事。不過,想那侯爺的年紀,也已然不了,該不是成親被拌住了吧。”

李嬤嬤則道:“這也不準,這次如此重大的祭祖事件,長公主不來,別人更沒有資格來參與了,不得真是嗣之事呢,所以隻好長公主一人前來,不然斷沒有不在老祖母跟前盡孝的理。”

一席話,倒引得眾人一片唏噓。

要在當下,皇族中最為風光尊貴的,莫過於建安長公主了,卻也最是命苦的一個人。

建安長公主乃是當今皇上的長姐,莊氏一族在前朝世代鎮守一方,太祖更是曾任過節度使一職,建安長公主也算是將門出身,既有女貞靜之美,又有武將虎女的英姿,故太祖便主將她許給好友——同為武將的齊家為媳。

既是世家之好,又門當戶對,夫妻也著實恩愛,然而前朝皇帝昏庸無能,又偏聽偏信,由著那些佞臣們陷害忠良,在一次齊家父回京述職時,也不知怎地就被參了個賣國通敵之罪,竟被問了斬,且要株連其九族,連姻親莊氏都得了不是,要一同問罪。

幸好莊家一門忠烈,有目共睹,得眾人求情,才隻被降了職,將一家都發到別處戍邊。

而齊家盡數被拿問了斬。太祖雖心裏著實疼愛這個長女,卻苦於自身難保,此時也顧不上她了,因為是罪臣不敢久留京師,可憐當年竟連為她收屍的人都沒有,也不知葬到哪個亂墳崗裏。

直到多年後,那些奸臣們見莊家有東山再起的苗頭,怕將來遭了他的報複,再一次下手陷害,卻不知太祖早就防備著。不曾中招,反因此拉了“除佞臣,清君側”的名義起了事。

不過在那時的人來看。這就是明晃晃地造反,前朝皇帝也急調各處的兵將前去圍剿堵截,當時戰況極為險峻,太祖的兩個兒便是那時折了去的,排行老三的當今皇上還隻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就在他父二人求生無門之時,卻忽然有一隊人馬趕來擊退了朝廷的軍隊,將他們險險救回。

這帶隊之人正是建安長公主。原來當時齊家被問罪時,長公主因懷了身孕,沒有一同進京,出事後。長公主知道自家是被冤枉的,自然不甘心赴死,更不甘心丈夫百年後竟無祭祀之人。於是使了個金蟬脫殼的法,帶著那些忠心的家將,悄然隱遁而去。

幸而生下一個兒,她心中稍慰,認為不絕齊家。於是一邊伺機為齊家伸冤,又一邊悄悄地招兵買馬。以備不時之需,因怕走漏風聲,便狠心瞞著父母多年。

後來見皇帝越來越昏庸,長公主已經不再對他抱有希望,她倒也想著起事,好為齊家一門報仇,隻苦於實力不濟,況且一個女也實難當此重任,隻好寄希望在兒身上。

這一等就是多年,當得知父親起了兵,她這才帶著兒趕了過來,不想就救了父親及弟弟的性命,於是也就早就了太祖順應命拯救萬民的偉業。

可惜長公主的命運實在是苦,好容易兒長大,也建了諸多的功勞,還娶妻生,莊氏眼看著也得了下,卻又在一次戰鬥中,兒為救當今皇上的性命,不幸中了流矢而亡。

長公主痛哭一場,隻道:“這是我的命不好。”便帶著孫兒回到了齊家祖籍,守在丈夫墳前,不再過問世事。

太祖心疼女兒,特將那裏做為女兒的封地,還封了當時不過周歲的齊東福為國公,長公主接受封地,但孫兒的國公之位,被長公主以折福為由堅拒,後來皇上即位,心中愧疚,幾次親去看望,但凡有什麼賞賜,她祖孫二人皆是上上等。

長公主許是看到孫兒健康成長,心裏有了寄托,倒不似從前那般避世,最後隻幫孫兒求了個侯爺的位,好讓皇上心裏好受些。

楚嬤嬤也歎道:“阿彌陀佛,真是如此,長公主看著曾孫,也算是不枉她苦了一生。”

沈秋君默然不語,想當年齊東福確實是隨建安長公主一同進的京,因著賢王的殷勤意,倒與賢王關係不同一般,今生竟然不曾進京,真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