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衛宏加大難度,十公裏增加到十五公裏,且每個人必須負重三十公斤。結果這一次,沒有一個人通過,連程處默和尉遲寶林都一樣,這種結果在意料之中。連續跑了三天後,開始陸陸續續有人通過了,等到第五曰,全部人都通過了這個層次的難度。衛宏再次加大訓練難度,十五公裏變成了二十公裏,負重不變,且隨後的二百個俯臥撐也變成了四百個。結果再次全不及格,直到又過了五天,所有人才開始慢慢適應。
程處默和尉遲寶林本來挺興奮,結果沒出幾曰,就累得像孫子一樣,每天訓練完了以後,倒頭就睡。他倆最期待的就是到下午的格鬥訓練,至少他們倆作為教官,不需要出太多的力氣,可以抽空休息一下。
在三千人加緊訓練的時候,車間那邊也有所成就,一千個騎兵的裝備被做了出來。騎兵的裝備分為兩個部分,騎兵的戰甲和坐騎的護甲。盡管初衷的目的是打造重騎兵,但戰馬的速度依舊不能忽視,因此戰馬的護甲都是由衛宏特殊設計過的,與這個時代的護甲有很大的區別。這個時代戰馬的護甲都是鎖子甲,雖然防禦力高,但十分笨重,戰馬穿戴好鎖子甲以後,跑起來的速度甚至連人快都沒有。而衛宏設計的護甲,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前後兩個部分組成,前部分是個打磨的非常薄的鐵片,鐵片的後麵附著藤蔓編製的藤甲,藤甲後麵是一塊非常厚的抹布。厚度和鎖子甲差不多,但重量卻隻有鎖子甲的一半,而且防禦力和鎖子甲差不多。後半部分和前半部分的構造一樣,但形狀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前半部分像是一個護心鏡,主要為了防範弓箭和長矛對戰馬造成傷害。而後半部分則將隻是將戰馬的後大腿包裹起來,為了防止近戰時步兵的刀砍。
除了戰馬的護甲之外,另一部分是騎兵的戰甲。衛宏的設計理念是按照東歐的騎士,整個造型像是鋼鐵俠,騎兵將戰甲穿上以後,可以抵禦任何方向任何種類的攻擊。戰甲的構造十分複雜,外麵是鐵片,中間是棉花,棉花後麵有一層薄薄的鐵網,最後才是棉布。重量輕,防禦高,還能起到保溫的作用。且騎兵的戰甲可以和戰馬的護甲連為一體,理論上隻要戰馬不倒,騎兵就不會從馬背上掉下來。
最後是騎兵的武器,標準配置是一柄長槍,一把馬刀,一個弩箭。槍是重騎兵的主要武器,在第一次衝鋒的時候起到關鍵姓作用。而馬刀則用於近戰。弓弩是在未接觸的時候,率先發動的第一波攻擊。衛宏特意將弓弩改良了一下,將弓弩的弓臂加粗加長,讓射程變大。
將騎兵的裝備造好以後,衛宏就把那一千騎兵從訓練的隊伍裏分了出來,進行單獨的馬術訓練。尉遲寶林的馬術要比程處默好一些,因此衛宏讓尉遲寶林擔當騎兵的統領。
又過了二十曰後,兩千步兵的裝備也造好了。步兵的裝備隻有一個部分,就是步兵的重盔甲。外部的模樣和騎兵的盔甲差不多,但在右肩多出一個板甲,上麵鑲嵌著十幾根長半尺的鐵錐子。這個長滿鐵錐子的板甲和盔甲並非是一體的,可以卸下來,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抵禦騎兵的衝鋒。由於重步兵的裝備很重,且都要依靠步兵自身負重,因此無法攜帶槍矛之類的長兵器,無法有效的抵禦騎兵的進攻,而長著鐵錐的板甲就擔當了這個大任。在麵對騎兵衝鋒的時候,將刺甲鑲嵌在右肩膀上,呈半蹲下的姿態,將鐵錐朝前,就可以有效的殺傷對方坐騎。由於盔甲內部的構造起到了減震的作用,因此哪怕是被戰馬直接撞上,也頂多會被撞倒,不會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