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同誌並沒有要放過西突厥殘部的打算,命秦叔寶率領一萬騎兵,進行長期追擊。原本逃走的西突厥軍隊足有一萬,在不斷的追擊之中,最後幸存下來的不過兩千而已,而且這兩千還被驅趕到了西伯利亞。將西突厥趕盡殺絕這種程度,其實已經可以了,但衛宏卻向老李同誌提議,命大唐的‘二線’將領,帶上幾千兵馬,進入西伯利亞,繼續對突厥殘部進行圍剿。
西伯利亞後世是所謂‘戰鬥民族’的地盤,但衛宏一直對這個所謂的‘戰鬥民族’嗤之以鼻。很多國人都覺得俄羅斯或者蘇聯,戰鬥力驚人,但事實上,二戰的時候,諾大個蘇聯被小小的德國打成了喪家之犬。與其說是俄羅斯最終打敗了德國,不如說是俄羅斯寒冷的天氣打敗了德國。當初德國以裝甲部隊,橫掃蘇聯令蘇聯毫無招架之力,其實說白了,俄羅斯隻有匹夫之勇,完全是憑借人數優勢,才持衡了德國。而且哪怕是論及個人戰鬥力,俄羅斯也絕稱不上‘戰鬥民族’,在這方麵,德國、芬蘭都比俄羅斯強了不知多少!所謂的‘戰鬥民族’不過是國人的以訛傳訛罷了。
後世,蘇聯尚且如此,更不用提這個時期了。在這個時期的西伯利亞,說白了,住的就是一群尚未開化的蠻夷。表麵上看似個人彪悍,但遇到戰爭,隻有被捏的份兒。西突厥怎麼說也是跟大唐較勁了這麼長時間,可謂是戰鬥經驗豐富,若是讓他們紮根在西伯利亞,絕對是後患無窮,指望西伯利亞那些‘土著’將西突厥殘部滅掉,連想都不用想。所以,必須派兵繼續追趕,務必要將西突厥死灰複燃的可能姓降到最低!
另一方麵,老李同誌開始派大臣進駐到西突厥境內,全權接管西突厥的一切。上次,因為條件不允許,老李同誌將象雄和吐穀渾都拱手送給了吐蕃,這一次,突厥的領地無論如何也不能再給吐蕃。哪怕是突厥的領地窮鄉僻壤,老李同誌便是占著不用,也絕不會讓給吐蕃。雖說現在是盟友,但身為皇帝考慮的要長遠一些,現在已經幫助吐蕃建設經濟了,若是有朝一曰吐蕃太過強盛,也會成為一個禍害。事實證明,老李同誌很有先見之明,他的預測得到了驗證。
這一戰,大獲全勝,殷開山和秦叔寶班師回京,衛宏本來打算和殷開山就此別過,自己轉道回吐蕃。但殷開山卻攜聖旨,說是老李同誌要求衛宏一起回大唐。若是以往,衛宏回去之前要掂量掂量,不過經曆了這麼多事兒,衛宏倒是不擔心,於是乎便跟著一起回去了。
回京後,衛宏便在宏遠商行住下,等著老李同誌的召見。與上次契丹一戰一樣,這次老李同誌接見衛宏的方式也是在早朝上。在朝上,老李同誌先是褒獎了殷開山等大功臣,而後有本上奏處理一下國事,隨後又回憶一下過去,展望一下未來。最後,才提及衛宏,論功行賞。
衛宏心裏覺得老李同誌此舉挺多餘的,畢竟大家都知道自己現在已經封無可封了,若是隻為了賞些金銀,說實話,衛宏真不放在心上,賞的那仨瓜倆棗還不如自己隨隨便便賺一點賺得多。但出乎衛宏意料的是,這一次老李同誌閉口不談賞賜,而是聊了很長時間的封爵製度。在場都是聰明人,聽了老李同誌這麼多的鋪墊,很快就明白,老李同誌是想繼續加封衛宏。不過令人疑惑的是,衛宏現在已經是王爺了,再封能封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