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喜歡要戰勝自己做個強者,但往往忽略了在戰勝自己之前先要了解自己。所謂“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老祖宗早就排好了順序,告訴我們做強者之前先要做個明白人。明白什麼?明白自己。隻有明白了、徹底了解了自己的優劣長短,才談得上能夠戰勝自己。世上真正懂得這一點不多,真正能明白自己的更少。人為何會失敗、會闖禍?除了人本身的貪欲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不了解自己,做出了自己力不能及的選擇。
好在房遺愛並不缺少自知之明。他知道穿越者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他同樣知道,由於時代的不同,成長環境的不同,穿越者也有著生的劣勢。就拿筆墨功夫來,古人的讀書是沒有數理化和英語的,就拿了枝毛筆,盯著四書五經類的聖賢書死啃,他們那個古漢語基礎是紮實得沒話。隨便拉個不成器的書生出來,就能作一篇駢四儷六、花團錦簇的文言文出來,估計現代的那些所謂的國學大師隻能甘拜下風。看看餘大師不文不白的中山碑文就可見一斑。大師況且如此,房遺愛就更不用了。房遺愛從來就沒想過憑著幾首剽竊的詩詞,能下幾手好棋就可聲名鵲起、青雲直上,繼而高居廟堂、指點江山。他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也沒有這麼真,更沒有個粟大將撐著,輕輕鬆鬆就能當元帥。
因此當他從房玄齡書齋中出來時,他有一點失落,卻並不氣餒。同樣的,對於房玄齡,他也沒有埋怨,有的倒是對一個風雲人物垂垂老矣生出的一種莫名的感傷。
作為總理朝務的宰相,讓兒子借點光很正常,可房玄齡倒好,皇帝都要提了,他卻給回了。雖然,中舍人並不適合房遺愛,東宮也是個是非窩,但偌大個朝廷,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監,這麼多的機構,堂堂一個宰相就找不到一個適合自己兒子的位置?
房遺愛明白,房玄齡是在避嫌,他是在向皇帝、也是在向同僚們顯示出他的大公無私。
他忽然覺得房玄齡和自己從敬仰的一個偉人頗有相似之處。他們同樣的忠心耿耿,同樣的善於籌劃,同樣的總領朝務、長居高位,同樣的一生謹慎、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也同樣的為了顯示自己的高風亮節,越是和他們親近的人就越得不到機會。這不知道算是一種無私呢還是一種自私?
房玄齡是指望不上了,一切還得靠自己。
就在房遺愛就要走進內院時,忽聽得那邊的偏廳中人聲嘈雜,隱約的還伴有女人的哭聲。
房玄齡治家極嚴,平日裏偌大的梁國公府一向是安靜得很,今是怎麼了?房遺愛起了好奇之心,向偏廳走去。
偏廳門口擁著不少下人,見二公子來了,都讓出一條道來。
房遺愛踏進偏廳一看,不由得一愣。
大哥房遺直大嫂杜氏一起走在廳中央,他倆前麵跪著兩人,一個竟然是他的貼身廝房祿,另一個還在哭哭啼啼的是個三十不到的女仆,他也認識,是夥房的翠姑。兩人都是衣衫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