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八章 帝皇心機(下)
文臣中,長孫無忌既是李世民的內兄,又是玄武門之變的首功之人,按理,李世民當了皇帝後,拜相總理朝政是必然的。 ~事實上,一開始長孫無忌也確實當了一段時間的尚書右仆射,但很快便自行請辭了。雖然這是長孫皇後的意思“妾備位椒房,家之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複執國政”,但作為一代雄主的李世民,殺親兄弟,逼父親退位,六親不認,他真要重要長孫無忌的話,又有誰能攔得住?隻怕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是不想讓這位北魏貴族之後過於權重吧?初始的封,後來的辭,或許就是三個聰明人心照不宣之下合演的一出戲,既顯示了皇帝的不忘功臣,也顯現出了皇後的賢惠,還表現出了長孫無忌的恃功不傲的開闊胸懷。至於後來的托孤,或許是情勢所逼,無人可托,也可能是尾大不掉,無奈之舉吧。
武將中,除去李靖,有帥才的就屬李勣,連李世民自己就曾經過:“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可就這麼個在他嘴裏連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都及不上的名將,在他登基過後,被他發配去並州屯田,足足坐了十六年的冷板凳。 ~遇上大一點的戰役,寧可用侯君集也不用李勣。當然,話得很好聽,“隋煬帝不解精選賢良,鎮撫邊境,惟遠築長城,廣屯將士,以備突厥,而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勣於並州,遂得突厥畏威遠遁,塞垣安靜,豈不勝數千裏長城耶?”
直到侯君集死後,實在無人可用,李世民才把李勣召回朝中,拜為兵部尚書。但在臨死前,還不忘告訴李治:“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這就明一個問題,在用人方麵,李世民考慮的最多的並不是這個人的才具如何,而是這個人是否會對他、對李唐的下產生威脅?可見,他也是個多疑之人,但又有哪個皇帝是不多疑的。
李世民雖非開國之君,但大唐大一半的下是他打下來的。他知道,在平定下的征戰中,不能敗於強雄。而在坐定下之後,則不能輸於權臣。後者與前者同樣是刀光血影,稍有不慎,必死無葬身之地更無須江山易手,下歸於他人了。隻有在保住帝皇的前提下,才能言及堯舜,言及仁德,否則,不僅身敗,名亦裂,留在青史上的,絕非美名。 ~
多疑也是一種防患於未然,是個合格的皇帝所必備的素質。關鍵得看表麵文章如何去做?李世民在這方麵就做到家了。他提防你,但並不像那些後世開國之主那樣,“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是通過各種不經意的舉動、安排甚至賞賜,讓你在無形中感到惶恐,自覺地安分守己,去打消他的疑心。
李靖的“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李勣的苦守邊關十六年便是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