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美國和德國開出了比中國更加優惠的條件,想要與土耳其進行能源合作,都遭到了土方的婉拒,因為和中國的合作可以帶來更多的先進技術支持,不光是在能源開采方麵,其它方麵中國也承諾為土耳其提升工業技術水平作出一定的貢獻。
土耳其覬覦世界老二的地位已久,正好中國也希望土耳其在國際事務之中承擔更多的責任,製衡德國的影響,在經濟上麵平衡德國和美國等大國的作用,雙方一拍即合,成為了大國之中最為親密的夥伴關係。
兩國在戰後簽訂的一係列關於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相關協議,都表明了兩國的合作優於世界任何其它國家,雙方都是給予對方最惠國待遇,充分享受對方的支持。
不過一戰結束之後,世界並沒有形成如同聯合國一樣的組織,當時李成也考慮過要建立這樣一個組織,但想想後世的美國,有了聯合國倒是更加束手束腳了,好多事情會因為其它大國的反對而不敢放開手腳做,還要動不動就繞過聯合國,被認為非正義地發動一場接著一場的海外戰爭,實在是不劃算。
李成接受了二十一世紀美國的教訓,沒有推動建立聯合國一類的組織,隻組建了一個每年定期召開的國際安全會議,會議上各與會國將可以在安全領域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構想,但最後的決定權還在大多數國家手裏,采取了民主投**的方式進行是否采納建議。
不過中國和德國作為戰勝國和世界的主宰者,卻獲得了安全領域有別於他國的特殊權利,那就是兩國並不受到國際安全大會通過的決議的限製,凡是涉及到兩國安全的政治軍事領域,兩國都有權否定安全會議通過的決議,這一點給予兩國至高無上的安全地位,沒有國家可以通過安全會議對中、德兩國提出威脅性的建議。
而那些國和戰敗國,則需要無條件地執行安全會議通過的表決決議,倘若違背了決議,該國將會遭到國際安全會議與會國的一致譴責和其它方麵的製裁,甚至是軍事打擊,當然安全會議並非聯合國,與會國沒有義務派出軍隊參加軍事行動,是否參與對決議針對國的軍事任務,完全取決於自願。
但如果是非軍事任務之外的經濟製裁一類的製裁,各國必須嚴格按照決議來執行,否則將會視為違反了決議,也將有可能會被製裁。
另外在投**權力方麵,中國獲得了一國代表十**的特殊權力,在這一點上德國隻得到了五**的權力,其它國家都隻有投一**的權力。
目前國際安全會議的與會國還主要是歐美和中國等三十幾個世界主要的國家和地區,中國和德國在投**時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有時會決定到一個決議是否能順利通過。
中國一直都想讓土耳其的投**權力增加和擴大一些,但德國的反對使得這一想法長久都沒有找到實現的良機,如果和中國走得更近的土耳其也獲得多數**的投**權,那麼國際安全會議上中土兩國隻要聯起手來,那力量將會更加的強大,更加有利於中國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而德國這幾年也開始膽大妄為起來,屢次不顧中國的反對和暗示,暗地裏在和美、英、法、俄等一戰的戰敗國接觸,以抗衡中國日益強大的影響力,居心叵測,意圖已較為明顯,隻不過是還沒有在公開場合和中國叫板和唱對台戲罷了。
最近一段時間,德國甚至開始將觸手伸向了印度等南亞地區,與印度先後簽訂了一係列合作性的協議,幫助印度經濟和科技發展,使得德印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曖昧起來,迅速超過中印關係的親密度。
李成對於德國近幾年轉變了一貫奉中國為老大的國策,開始謀求第二極世界的廣泛聯合,來抗衡中國日益增強的巨大影響力,中德關係因此也漸漸度過了十幾年的蜜月期,走到了分道揚鑣的邊緣地帶。
盡管兩國明麵上還保持著所謂的戰略夥伴關係,但這一關係已經大大不如一戰剛剛結束之後的幾年,兩國高層和軍方的互訪、技術和經濟合作方麵,已經由於政治方麵的原因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漸漸地處於滑坡的狀態。
特別是在一九三五年,德國和美國進行了首次跨區域聯合軍事演習一事,很是刺激了李成,這是德國在戰後首次和戰敗國美國走到了一起,在軍事上進行了強強聯合。
而時間到了如今的一九三六年之後,德國竟然還在和印度進行著廣泛的軍事合作,兩國曾經差點決定要在印度洋進行一次聯合軍演,但迫於印度是中國的鄰國,擔心影響過大而沒有最終落實。
事實上在印度總理甘地放出口風稱徳印有可能進行一次海上聯合軍演的消息之後,中國海軍駐紮在蘇丹的印度洋艦隊的兩艘航母高調駛過了印度南部海域,進入馬六甲海峽內的南海,中國官方的聲明是這兩艘航母是正常航行至南海進行演練,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次中國航母艦隊突然出現,明顯是在警告徳印兩國,不要企圖在中國家門口製造緊張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