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巴伐利亞,慕尼黑中心城區,蘇軍陣地
1950年11月17日,星期五,晴
頭頂傳來的喀秋莎火箭彈的呼嘯聲和讓地麵顫抖的猛烈爆炸聲仍刺激著人們的耳膜,在兩條大致呈南北走向的街巷中,一輛輛剛剛啟動的485坦克如緩慢流淌的河水朝街口方向移動,大量頭戴蘇製40鋼盔的步兵手持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身上挎著子彈袋和手榴彈包,緊隨己方坦克往街口彙集而去。//訪問下載 //從瓦礫堆環布的街口往西大約00米即是慕尼黑著名的瑪利亞廣場,老市政廳和民主德國臨時政府、國會皆位於廣場周邊,可以看作是慕尼黑的地理、政治雙中心。在過去的兩個星期時間裏,攻入慕尼黑城區的蘇聯軍隊已經三度進抵瑪利亞廣場,又三度被德國守軍逐回。激烈的戰鬥使得美麗的瑪利亞廣場變成了廢墟,幾乎每一條石板裂縫都蘊蓄著雙方將士的鮮血,但廝殺和流血遠沒有結束。隨著炮火的咆哮逐漸減弱,尖銳的哨聲充斥在伊薩爾河西岸的城區街道,戰車的轟鳴聲、海潮般的“烏拉”聲伴著機槍嘶鳴浩蕩響起,隸屬蘇軍奧地利方麵軍的蘇維埃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奮勇向前,驅使他們頑強戰鬥的已不再是追逐勝利的榮譽感,而是無可違逆的命運——來自莫斯科的嚴苛命令使得蘇軍每一名參戰官兵都意識到慕尼黑成了決定戰爭走向和國家命運的關鍵,若是拿不下慕尼黑,不論他們是在城外待機還是有序後撤,都會成為敵人的政治宣傳依據,不甘失敗的西方陣營亦將借此機會挾製蘇聯,屆時蘇聯不僅無法排除德國這一隱患,就連國家安全也會又一次受到威脅。
不管遇到多麼強大的阻礙,海潮總是一浪接著一浪永不停息,蘇軍官兵們的“烏拉”口號聲就如同這澎湃海潮,密集的機槍子彈在狹窄局促的街道上橫飛。拖著尾焰的火箭彈隨時隨地從戰場各處飛來,引導步兵實施進攻的蘇聯坦克一輛接著一輛受損癱瘓,很快隻有幾輛坦克衝在前麵。其餘的都被同伴殘骸阻擋在後麵,數以百計的蘇軍步兵隻得利用街道兩旁的廢墟緩慢推進;su115威力強大的炮彈摧毀了守軍一個又一個火力點,無數的碎石塊被掀起又如雨點般落下,但這樣的炮擊根本無法撕開無蹤無形的守軍防線。當麵的火力點被消滅了,立即會有其他位置的火力進行彌補,距離瑪利亞廣場越近,蘇軍官兵每向前推進一步都必須要付出十分沉重的代價,通向勝利的道路上遍布坦克殘骸和戰士們的遺體……
慕尼黑。德國南部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歐洲最繁榮的城市之一,因為保留著原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而被稱為“百萬人口的村莊”,城區的總麵積接近00平方公裏,舊城區的建築堅固而緊湊,新城區的工業設施宏大而耐用,湍急的伊薩爾河將整個城區一分為二,緊鄰阿爾卑斯山脈的地裏條件亦為城市防禦戰提供了便利。在抵擋住蘇聯軍隊的連番進攻後。慕尼黑很快成為“德國的斯大林格勒”。而單純的防禦戰還不足以讓它成為第二次蘇德戰爭的轉折點。當占領慕尼黑東部、北部和中部的蘇聯軍隊最後一次嚐試奪取整個慕尼黑時,集結到巴伐利亞東南部的德國軍隊已增加至7個師及支團級規模的獨立部隊。在德奧邊境及奧地利境內,盡管德國武裝人員和奧地利抵抗組織的破壞行動受到了蘇軍反製,但隨著阿爾卑斯山區今冬第一場雪的降臨,蘇聯軍隊從奧地利向德國南部輸送補給的效率大幅下降,進攻慕尼黑的蘇軍部隊僅能維持最基本的後勤供應。淩冽的北風也讓持續苦戰的蘇軍官兵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11月17日黃昏,蘇聯紅旗第四次插上瑪利亞廣場。蘇軍進攻部隊除第7軍因傷亡過大而停止推進外,步兵第15軍、步兵第8軍、機械化第14軍以及近衛坦克第10軍所屬的第4和第44坦克旅繼續猛攻德軍盤踞的西、南城區。甚至在入夜後仍保持旺盛攻勢,而在當深夜,位於阿爾卑斯山北麓的巴伐利亞南部地區開始降雪。按照以往的氣候,慕尼黑的第一場雪也會在11月下旬至1月初到來。迎著紛揚的雪花,經過重編的德國陸軍第1軍和新編美械第7突擊師向位於慕尼黑東南部50多公裏的羅森海姆發動進攻。經過5個時激戰,殲滅蘇軍第步兵師大部;同一時間,德國陸軍第5軍和帝國第1遠征兵團所部向慕尼黑東北方70多公裏的米爾多夫發動進攻,黎明前攻占該城並重創蘇軍第9步兵軍所屬部隊。隨著蓄勢待發的德國軍隊以閃電般的速度拿下羅森海姆和米爾多夫,反擊並包圍慕尼黑地區蘇聯軍隊的鉗形架勢已是畢現無疑。在這一舉動的刺激下,蘇軍在維爾茨堡雷根斯堡帕紹一線發動猛攻,意圖將德國的東部和南部戰區連成一片,又以奧地利境內的蘇軍預備部隊和南斯拉夫軍隊馳援在巴伐利亞作戰的蘇聯軍隊,而占領大半個慕尼黑的蘇聯軍隊隻是暫緩攻勢而沒有實施戰略撤退,如此情形不禁讓人想起194年時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進退兩難的德國第6集團軍,而從莫斯科至慕尼黑需要跋涉兩千五百多公裏,即便從烏克蘭邊界算起仍有一千多公裏,蜿蜒曲折的公路、破損坍塌的橋梁,無不增加了蘇軍的後勤負擔,任蘇聯軍隊何其精悍強盛,到了這裏也已成為強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