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9日深夜,立陶宛北部,希奧利艾雷達站。塞滿儀器設備的機房內,頭戴船形便帽的蘇軍技術人員神情嚴峻地緊盯著不同型號的雷達屏幕,密密麻麻的光點或連續彎曲的波線意味著什麼,這裏的每一個人心裏都非常清楚,以致於房間裏的氣氛顯得格外凝重。就在兩三年以前,東西方陣營大戰如火如荼之時,盟軍的遠程轟炸機群就經常在夜間光臨蘇聯腹地,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空域基本上是它們往返的必經之路。為此,蘇聯防空部隊在這兩個早年吞並的地區建立了龐大的雷達防禦體係,以便於探測追蹤盟軍轟炸機群的蹤跡,引導己方戰鬥機和地麵防空部隊實施攔截。
在這場重量級的比賽中,蘇聯雖然憑借陸空軍的出色表現最終占得上風,但在阻止敵方轟炸、保衛己方國土方麵,他們的表現卻隻能用差強人意來評價。據統計,戰爭時期盟軍向蘇聯境內派遣轟炸機達四十多萬架次,投彈七十多萬噸,給蘇聯的工業和軍事設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蘇軍先後擊落盟軍轟炸機5000餘架,擊落比率僅僅超過百分之一,遠遠不及二戰時期德國空軍戰績。究其原因,並不是蘇聯戰鬥機飛行員畏死,也不是蘇聯空軍指揮官無能。經過二戰的磨合,美英皆建立起了一流的戰略轟炸機部隊,且擁有數以千計的高性能轟炸機,從指揮官到飛行員都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戰術安排也較為合理,反觀蘇聯一方,他們從沙俄手中繼承了廣袤的國土、龐大的人口和幾乎處於封建時代的工業基礎,機械和電氣技術與歐美強國相去甚遠,這一情況縱然在多個“五年計劃”時期得到了顯著改善,但蘇聯決策者更著重於那些“看得見”的領域,飛機、坦克乃至步兵武器。在頂尖高手的對決中。這種坡腳走路的方式弱點盡顯——缺乏優秀的高空攔截機,地麵警戒雷達性能原始、數量不足,易受對手幹擾壓製,如此種種使得蘇聯人在國土防空方麵吃到了不少苦頭。他們隻好通過分散工業設施的辦法來減轟炸損失。而這種辦法帶來的最直接後果便是工業效率的下降。第二次蘇德戰爭爆發後,西方國家的暗中抵製與軟性封鎖使得蘇聯的工業經濟困難重重,前線部隊時常得不到充足的物資供應。為了克服這些困難,蘇聯人決心重整工業,鑒於西方盟國直接參戰的可能性不大,德國空軍又苦於招架,他們將許多散布在烏拉爾以東地區的工廠重新遷回交通便利的工業城市。在莫斯科、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基輔等地,沉寂多年的煙囪又開始噴吐煙霧,而軍工企業尤其是生產飛機、坦克、火箭的核心工廠仍留在烏拉爾工業區和西伯利亞鐵路沿線。由此一來,蘇聯腹地又有了具備轟炸價值的目標,美國的戰略情報部門最先發現這一點,他們迅速將封存入庫的B9轟炸機送到德國人手中,英國人緊跟著也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將冗餘無用的蘭開斯特送來,德國空軍幾乎是一夜間重建了轟炸機部隊。其攻擊範圍、破壞力和自衛能力遠超昔日第三帝國空軍的轟炸機群!
蘇軍在立陶宛地區的防空警戒中樞亦設立於希奧利艾雷達站內,在位於地下掩體內的中樞大廳,軍士們一麵將雷達探測到的信息反饋在地圖指示版上。一麵將這些重要信息提供給戰鬥機指揮部,由他們傳遞到正在飛行的戰鬥機駕駛員那裏。衝破由米格9型噴氣式戰鬥機組成的前沿防線之後,浩蕩而至的德軍轟炸機群已經越過海岸線進入立陶宛空域,與此同時,從立陶宛各處機場起飛的戰機正在集結之中。它們不僅有噴氣式戰鬥機,還有大量采用增壓技術的活塞式戰鬥機,在地麵高炮射程難以企及、防空火箭效率尚低的情況下,由這些高空截擊機組成的第二道防線被視為是保衛蘇聯腹地的最重要屏障。
與指揮中樞相隔不到二十米的雷達機房內,一切工作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當中。突然間,以轉針方式顯示探測結果的雷達屏幕被不計其數的光點所布滿。脈衝波顯示的雷達也出現了極端異常的畫麵,仿佛同一時間有數以萬計的飛機在探測空域飛行。見此狀況,這裏的軍階最高者,一位穩健老練的蘇軍大校,下令啟用抗幹擾方案。盡管技術上的差距依然明顯,蘇聯人還是通過實戰摸索出一係列抗幹擾的辦法。由多個雷達站和多種雷達組成的雷達網亦大幅提高了地麵警戒係統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