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節 反正(1 / 3)

剛開始聽說清軍要去攻打成都時,鄧名和他的衛士團都認為這是天賜良機,讓明軍能夠更輕鬆地取得勝利。現在渝城到成都之間幾乎都是無人區,大軍想就地征集糧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若是渝城清軍出發的話,所有的軍糧都需要從出發地搬運。

如果走水路的話,清軍就需要繞比較遠的路,而且是逆流而上,速度會比較慢。在這期間,明軍可以先攻克萬縣,同樣逆流而上直抵渝城城下。一旦明軍水師進入渝城附近的長江江麵,清軍前線部隊的補給線和退路就被切斷了,隻剩下死路一條;若是清軍選擇走陸路,同樣需要由渝城提供全部的補給,而且還需要提供全部的輔兵——因為在無人區行軍,不但征不到糧,也找不到搬運物資的壯丁。

渝城城內的清軍一直是依靠嘉陵江這條水路維持生存,陝西通過嘉陵江能夠運輸多少補給,渝城就可以養多少兵馬。這條補給線的運輸能力雖然不斷提高,但是目前看來依然相當有限。若是清軍把大量資源都用來維持那支攻擊成都的部隊的話,可想而知渝城就剩不下多少兵馬了,明軍可以輕而易舉地首先奪取渝城,然後消滅成為孤軍的川西清軍。

不過等樸煩敘述完熊蘭打探來的情報後,鄧名發現清軍並不象他認為的那樣愚蠢。

當著樸煩的麵,鄧名把川西的地圖攤開,手指在地圖上沿著嘉陵江的走勢滑動著,最後停在了劍閣附近。

劍閣位於保寧府境內,在府城的北方稍微偏西一點,距離嘉陵江水道不遠。從此處沿著嘉陵江向北,沒多遠就是保寧府北方的重鎮廣元。廣元地處陝西和四川交界,陝西南部的補給中心漢中到廣元有大道相連,無論是兵員還是物資都可以迅速地從漢中運抵廣元;嘉陵江與支流白水在廣元彙合,沿著這兩條水道前去甘肅和陝西中部的交通也都比較方便。

“無論運輸向保寧還是渝城的糧草,清軍都是在廣元裝船,然後順流而下運輸到前方,再空船逆流返回。若是熊千總打探得來的消息沒錯的話,清軍肯定會從廣元出發,沿著嘉陵江直奔劍閣,這麼短的距離清軍朝發夕至。在劍閣棄船改行陸路,走蜀道從劍閣直奔江油,然後到綿竹,突入川西平原。”鄧名思考了一下,從廣元到劍閣的交通實在太方便了,基本不會給清軍造成什麼後勤壓力。問題就在於劍閣到綿竹的這一段路。

鄧名問道:“你們覺得清軍需要多少人來搬運糧草?”

衛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

“這段路沿途上也沒有百姓了,如果韃子要保證糧草的話,卑職覺得需要三個輔兵來幫一個戰兵。”

“我覺得兩個比一個就差不多。”

“就算二比一吧,一千五百個戰兵就需要三千個輔兵。都府的劉總兵手下大概有一千戰兵,韃子大概也不會少於此數。”

“一千五戰兵?那韃子也太托大了吧,路上難免會有折損吧,怎麼也要三千人才夠。”

“三千甲兵就要六千到九千輔兵,全軍就是九千到一萬兩千人,這麼多兵力韃子湊得出來嗎?”

鄧名覺得清軍裏漢人居多,所以建議部下用清軍而不是用韃子來稱呼對手,但是大家不太習慣。

鄧名站在邊上聽了一會兒,又問樸煩道:“清軍在萬縣的時候,兵力最多達到多少?”

“大概有五千之數。”樸煩說道,接著又告訴鄧名:“這還沒算熊千總的兩千人。”

“不用算,因為熊千總是用他自己的屯墾養兵。清兵派了五千兵來,依舊有能力繼續向雲陽推進。”鄧名低聲說道,又問了樸煩一聲:“清軍這五千人到了萬縣之後,萬縣的儲備是越來越少呢,還是逐漸增多?”

“不斷增多。一開始庫房裏沒有什麼糧食,熊千總大都讓撤退的人帶走了,但韃子很快就運來了糧食,儲備了一些後才繼續向雲陽進攻的。”樸煩老老實實地答道。

“我猜也是這樣。”鄧名點點頭。

周圍衛士們的表情已經是一臉的嚴肅,東征西討了大半年,他們都很清楚樸煩的情報說明了什麼。

“從廣元到渝城的距離,大概和渝城到萬縣的距離差不多,運輸方式也基本一樣,都是滿載的船隻順流而下,到目的地後卸貨,然後空船逆流返回。就算渝城到萬縣的水運距離稍微近一些,而且長江航運也比嘉陵江好一些,但清軍經營保寧府多年,控製力和對水路的熟悉程度遠在渝城府之上。我覺得從廣元運輸糧食到渝城的耗損,絕對不會大於從渝城到萬縣的這一段。”鄧名對衛士們說道:“既然清軍能夠在萬縣養五千兵,儲備還不斷增加,那他們在渝城養上一萬士兵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嗯,高明瞻和王明德來萬縣的時候,渝城不可能不留人防守,我們不多猜,就算現在渝城能夠養一萬五千兵吧。”

雖然鄧名估計的數字已經很保守,但這個兵力依舊大大高於去年袁宗第攻打渝城時的清軍兵力,當時渝城城內隻有四千多士兵,其中披甲兵不過一千而已。現在清軍總兵力至少是那時的三倍,敢於嚐試進攻奉節,說明渝城擁有的披甲兵人數也很多,估計已經達到了四、五千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