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節 副手(下)(1 / 2)

一封又一封的情報連續不斷地送到敘州,一連三天,敘州知府衙門天天召開軍事會議,就連知府袁象在處理完他的公務後也會跑來會議上,發表一些他的軍事觀點。

等到第四封報告送到時,敘州所有人都徹底改變了看法,李國英毫無疑問發動了大規模攻勢,動員兵力超過四萬人,其中披甲估計在一萬人左右——直到現在明軍的報告依然是概數,大都是軍官在遠距離觀察清軍,然後依據自己的心中的舊有意見作出推斷,而敘州這裏同樣如此。但李國英發動這麼大規模攻勢的用意依舊讓敘州趕到迷惑,現在鄧名的猜測和袁宗第當初的非常接近,那就是李國英想大力補充忠縣,讓忠縣能夠駐紮更多的部隊,發揮更大的作用。

“不過隻要萬縣還在我們手中,就算清軍在忠縣修建水營,對我們的航運影響也不大。”袁宗第特別關心忠縣的城防是因為他想成為攻克渝城的主力,而鄧名一直認為川西部隊會是攻擊渝城理所當然的主力,萬縣部隊頂多是起到偏師作用,就是不起作用問題都不大。那樣李國英在忠縣放置大量的部隊就等於把更多的部隊放在次要戰場,不但要耗費巨大的資源補給忠縣的部隊,而且一旦渝城失守忠縣的清軍除了投降也沒有別的路好走:“你們說李國英會不會動萬縣的腦筋?”

如果從渝城到萬縣北岸都被清軍控製,那順流而下的船隻還好,逆流返回敘州的貨船就有些麻煩,在這麼長的距離上都沒有安全可靠的基地,沒有補給和情報。而且貨物集散地就要挪到奉節去,不但對明軍護航團來說是麻煩,對商人來說也意味著成本的提高。

“不太可能把,萬縣現在也有四、五萬人呢。”敘州估計這次李國英出動的兵馬規模在四、五萬左右,盡管依舊是大大低估了清軍的實力,但已經超出了敘州對清軍實力的原先預期,但即便如此靠四、五萬人也無法攻克袁宗第的萬縣,而且川西軍順流而下,幾天就能趕到萬縣增援,留給清軍的時間並不多。

“或許李國英同樣低估了靖國公的實力?”鄧名越想越是有這種可能姓,他從江南帶回來的物資是一個別人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不但李國英絕對無法想象,恐怕就是當麵告訴他對方都不會相信,所以李國英可能根本不知道鄧名不但有餘力發展成都的農工,還能大力支援最靠近成都的盟友袁宗第。

“那倒好了。”鄧名的部下們都笑起來,如果李國英用和袁宗第差不多的兵力勞師襲遠去打萬縣,那肯定會吃一個大虧:“如果李國英在萬縣城下被擊敗,然後被靖國公一路追回渝城,那渝城也就不用打了。”

“李國英十分謹慎,渝城不會不留兵,不過無論是他動了去打萬縣的念頭,還是單純想補給一下忠縣,這種行動都會讓他兵力變得更加薄弱。我們應該鼓勵他這種冒險。”鄧名想了一下,覺得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李國英都難以給明軍造成重大的威脅,因此鄧名也無意過多幹涉:“如果我們之前猜測的是對的,也就是說李國英是想施展什麼疲兵之計的話,我們當然沒有必要派出水師;我不敢奢望李國英去撞萬縣的堅固防禦,但如果他隻是想補充忠縣的話,我也沒有必要為了阻攔他這個完全無害的行動打亂我們自己的計劃。”

敘州經過三天的討論,依舊傾向於靜觀其變而不是立刻派出水師,若是放在平時說不定鄧名會不假思索地下令水師增援,但現在鄧名自己的攻勢也進入倒計時階段,第一批動員已經開始,雖然為了盡可能不影響生產規模比原計劃小,但每天都有征召兵乘船趕到敘州。現在敘州已經集中了三千水手、兩千常備軍、一萬征召兵,至於去搶收莊稼的民夫的也已經動員一萬人,距離預訂的出發曰期還有七天內,還會完成另外一萬民夫的集結。

為了減少政斧開支,鄧名有言在先,這些民夫飲食標準都和戰兵看齊,但不算軍人,因此他們的名稱也改為民夫而不是輔兵。相同的飲食標準,不受欺負、打罵,而且還有補貼和獎金,放在其他明軍或是綠營部隊中都是想都不敢想的待遇,但鄧名的政策卻在民夫部隊中激起了一片抗議和不滿之聲,他們表示也想要包括銅扣子軍服、協助相親在內的一係列軍人待遇。

領頭鬧事的民夫頭子之一鄧名湊巧還認識,名叫譚小莊,是被俘的貴州兵,曾經的西營秦係輔兵,去年納稅後獲得成都同秀才資格。成都進行軍訓時,譚小莊因為懂得服從,而且有一定的領導才能,經教官推薦被任命為預備役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