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年、永曆十九年底,清廷發起了對川北的攻勢。轉年年初就遭到了空前的慘敗,此後就徹底喪失了對南方的軍事威懾權。
以楊在楊大學士為首的大明中央朝廷,隨即以永曆天子的名義要進一步給鄧名加官進爵。鄧名謝絕了晉升他為郡王的恩典,卻暗示他希望在職務上能有更高的提升。
經過一番研究後,楊在以大明天子的名義重開大都督府,打算授予鄧名征虜大將軍的稱號,這也是武將能夠得到的最高官職。雖說征虜大將軍這個職務是朱元璋停止授予武將的,重開大都督府似乎是對祖製的違背。不過,朱元璋也沒有把親王授給過外姓人,從這個角度上說,永曆給予南明三王親王的爵位已經是開了先例。
在鄧名高高興興地接受了這個武人的最高職位後不久,南方就再次出現了激烈的動蕩。
由於在川北遭到慘敗,清廷隻好把福建和廣東的治權交給了耿繼茂和尚可喜,讓他們二人成為了和吳三桂一樣讀力王國的藩王。不過清廷對廣西的處理稍嫌遲緩,孫延齡無論是資曆還是實力都無法同他的嶽父孔有德相比,對廣西的控製也十分有限,因此沒能搭上這趟順風車。
一無所獲的孫延齡對此當然非常不滿,他開始公開對手下抱怨,稱清廷的主力先是打不過川軍,然後又打不過川軍扶持的夔東軍和浙東軍,現在居然連川西的農民都打不過了——川北最讓清廷丟臉的就是,被清廷大吹大擂的名將趙良棟統率的河西精銳,居然被江油一代的川西農民自衛隊打得幾乎全軍覆滅。雖然清廷企圖解釋川西的農民完全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農民,但這完全是越抹越黑,孫延齡他們對川軍的戰鬥力沒有直觀印象,認定了清廷的精銳已經腐朽不堪,在這種情況下,居然還死抓著權力不放,說明現在這個朝廷已經完全沒有自知之明。
在這種情況下,孫延齡就開始和吳三桂勾勾搭搭,打算一起用“通鄧”的罪名討伐湖廣總督張長庚。
相對消息閉塞的廣西,武昌的張長庚則驚駭於川西的戰鬥力,他從報紙上看到了很多關於川北會戰的報道。明軍正規軍和清廷主力進入戰場之前,趙良棟麵對的隻是江油的民兵。而且趙名將還有奇襲的優勢,一開始趙良棟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伎,在傑書大肆宣稱要去渝城的時候,暗地裏派遣精兵背負少量糧食,曰夜兼程偷渡劍閣、突襲江油;明軍也確實沒有能在第一時刻作出反應,當清軍先鋒兵臨江油地區的時候,明軍正規軍還沒有得到消息。
江油地廣人稀,但是每個農民都擁有大量土地,生產的糧食富裕,所以農民們紛紛自行養馬出售給川西的騾馬行。趙良棟入侵江油的時候,當地的的農民人人有馬,每家都有好幾支步槍。最讓張長庚震驚的是,川西報紙上詳細介紹過一個名叫匡太平的農民保衛家園的壯舉。這個人拒絕向清軍的征糧小分隊提供糧食,帶著老婆和兩歲的孩子藏進他的穀倉裏進行抵抗。清軍的征糧小分隊共有十個人,匡太平用步槍打死了五個,然後騎馬追擊逃跑的清軍潰兵,又砍死了三個人。第二天清軍動員了上百披甲,由一個千總帶隊,用長矛、大刀和弓弩圍攻這個農民駐守的穀倉,又被步槍打死了好幾個人。此時匡太平的連襟司馬求道聞訊,帶著周圍的十幾個農民騎馬持槍趕到,將帶隊的千總當場擊斃,還乘勝追擊打死、打傷了幾十個清兵。這對連襟也因此成為轟動全川的英雄人物,戰後還接受了好幾家報紙的采訪。還有個從綿竹來增援的農民也沾了匡太平的光,同樣成為了新聞人物,這個綿竹農民名叫安逸臣,是匡太平以前的好友,也是第一批在聞警後就騎馬負槍星夜趕去江油支援的綿竹農民,很多報紙都熱情地報道了這兩個人的戰友之情。
輕裝前進的清軍征不到糧食,立刻陷入了困境。趙良棟的手下被農民打得丟盔卸甲,迫使他親自指揮對這些武裝農民的進攻,還投入了他的親兵營。可是麵對一人多馬而且人人持有先進武器的農民龍騎兵大隊,趙良棟的重裝步兵竟然不是對手,泥足深陷。十天後,明軍的正規軍尚未抵達,但綿竹數千持槍的農民大隊已經騎著馬、坐著馬車陸續趕來增援了,連趙良棟的親兵營都被他們打得失去了戰鬥力。
對於這些報道,其它地區大都認為是天方夜譚,就是燕京也將信將疑,懷疑明軍吹噓的成分居多,更大的可能姓是明軍的正規軍化妝成農民,伏擊了人生地不熟的趙良棟。但張長庚卻不懷疑,因此康熙四年初川北戰役結束後,他就打定主意進一步向四川靠攏。而且此時張長庚已經分別從成都方麵和燕京方麵得到消息,知道吳三桂正在打他領地的主意。得知孫延齡也參與到密謀中後,張長庚把大批原先放置在湖北的軍隊調動到湖南,防備吳三桂和孫延齡,還同時向燕京和成都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