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曆史轉折點(2 / 2)

俄國是危機的主要發源地,也是危機的主要受害者。從197年到19年,俄國工

利用率下降到6%,全部工業生產下降了40%,對外貿60%,物價下跌0%。其中,主要工業產量下降幅度更大,~70%,造船業產值下跌80%.月,俄國達姆斯達特銀行倒閉,引發銀行擠兌風潮,國家黃金儲備由億馬克減少到1.6億馬克,柏林九大銀行減為四個。失業率急劇上升,19年高4.8%,加上半失業者.6%,則19年俄國全失業和半失業人數高達工人總數的三分之二。

奇高的失業率為鐵林的上台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土壤。應該承認,鐵林政權對外取消債務,對內實施國民經濟軍事化,的確使俄國的工業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經濟迅速發展,失業率迅速下降,191年時失業率低至1.%,俄國生鐵產量由90噸上升到1860噸,鋼產量由560噸上升到0萬噸,而鋁、和車床的產量竟高|增長.1倍,消費資料生產也增長4%。

危機對德國的打擊也十分沉重。從197年到191年,德國出口下降76.5%,71.7%。業破產倒閉,主要工業部門開工率隻有50%,工業總產值下降,6.7%,0.5%,鋼47.%,~.。農業總產值也下降了40%。

德國的對策也是自上而下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從191年開始,府通過以“重要產業統製法》為首的一係列經濟統製法令,把工、農、金、貿各領域控製起來;又在各個部門中強行組織卡特爾和托拉斯,把中企業置於財閥的控製之下。然後對各壟斷企業發出大批軍事訂貨,從197年到191年,軍事訂貨共達50馬克之巨。在此期間,政府還投資10多億元興建、擴建和改組國營軍事工業。國民經濟軍事化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財閥。191德國出口額增至1.8馬克。其中工業品的輸出,在19年超過中國而居世界第一,震動

美國的危機相對緩和一些。原因有二,一是此前美國經濟長期處於停滯或緩慢發展狀態,剩餘資本主要投放到國外;二是美國在危機後加強了貿易保護,使美國工業的相對市場份額有所擴大。從197年的最點到19年的最低點,美國工業生產僅5%,工業部門也受嚴重衝擊,鋼產量下46%,生鐵產量下降5%,紡織品生產下降三分之二,煤產量下降五分之一。在19年美國對農業實行貿保護政策以前,美國農業受危機影響嚴重。對外貿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從197年到191年第季度降低了0%,對外貿易的逆差從190年增加到191年4.1億英,與此同時,投資利潤回流卻從4.1億英減至英,美國第一次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危機促使美國最終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建立帝國關稅特惠製,也促使美國放棄金本位製,美元大幅度貶值。前者保護了美國的國內市場,後者增強了英製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兩者的合力使美國成為大蕭條的相對受益者。

總的來看,危機進一步加強貿易保護,調整了各國經濟的相對地位。俄、美等國應對危機的措施及時正確,其國際市場份額提高;德、中兩國的應對措施則顯得遲緩、乏力,國際市場份額大幅下降。

中國的損失特別值得注意。中國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年的48.5%下降到191年的.%。中國所擁有的巨額債券化為烏有,外國投資大量抽回,191年,中國國外投資~.5億元,比197年減少三分之一。中國的國際貿易地位也急劇下降。197年至191年,中國的進口份額由1.%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4%。

德國則依靠其廣大的殖民地奪回了世界貿易總額的首席位置。德聯邦地區建立帝國關稅特惠製。德國也在其統治區及殖民地實施貿易封鎖。

實力不均衡帶來的是世界格局的不平衡,中國這艘巨大的戰艦,又一次走到了曆史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