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三章 越鬧越大(1 / 2)

蔣介石是國家領袖,不是誰都可以指名道姓,說蔣某人如何如何的,尤其是在外交場合。

高橋的這番話,就跟他指著曰本人的鼻子,說你們裕仁天皇怎麼怎麼,一個意思。

在何應欽看來,這無異於曰方已經下了最後通牒,所以反應才這麼大。

一番狠話撂下,倆鬼子趕緊拍屁股走人,要再呆下去他們怕露馬腳,暴露他們是倆冒牌貨。

第二天,高橋太野調動天津華北駐屯軍,張牙舞爪地跑到河北省政斧公署附近,來回溜了兩圈,算作示威。

事情鬧起來了,關東軍自然不能扯後腿,出兵不行,但發個聲明是順水人情,抬手就來:天津駐屯軍的做法,俺們關東軍十分支持,完全支持。

事情越鬧越大。

――――蔣委員長春風得意馬蹄疾,剿共、收拾軍閥,忙的是歡天喜地,不亦樂乎。

至於華北的事兒,那就是一堆屎,黃郛走了,不還有汪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要是實在看不過去,他最後定盤就行了。

汪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比何應欽還沒主意,唯一的法子就是請求曰本大使有吉明去跟外相廣田弘毅溝通溝通。

溝通的結果是廣田弘毅說,這事兒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他管不了,那是關軍隊負責的,你找軍隊去吧。

隨後,陸軍省發表聲明,河北事件須由當地駐軍解決。

一推再推,轉了個圈,就又都集中到假冒代表高橋太野那裏去了。

汪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徹底沒轍,於是就來個一推六二五,讓何應欽自己看著辦。

麻痹的,我能怎麼辦?一咬牙,何應欽下令,將政訓處處長曾擴情和憲兵三團團長蔣孝先撤職,政訓處和憲兵三團,解散的解散,裁撤的裁撤。

――――東京,參謀本部。

參謀次長杉山元、教育總監真崎甚三郎、陸相林銑十郎和陸軍省軍務局局長永田鐵山,他們四個是陸軍四大佬,能夠決定陸軍的事物。

他們正在商議,高橋太野這犢子搞出的這事兒,是見好就收,就此打住,還是繼續窮追猛打,看看還能不能再擠出點什麼油來。

因為黑神軍的存在,現在,已經沒人還去想推動華北自治,弄第二個滿洲國。

大政方針已經定下,一旦時機到了,那就發動全麵戰爭,徹底征服支那,而現在要做的,就是全力進行戰爭準備。

所以,任何事都要圍繞這個大政方針來進行,這事兒也不例外。

把中央係的勢力全部從華北清除出去,雖然還是無法推動華北自治,但對帝國將來的征服支那之戰,毫無疑問,是大大有利的。

不僅如此,雖然無法推動華北自治,但如果把中央係的勢力從華北清除出去,在宋哲元、閻錫山、韓複榘那些個軍閥身上也更好著力,說不定就能整出什麼意外的收獲來。

總之,搞下去大大有利,但問題是,搞成了有利,可要是搞不成,搞砸了呢?

如果繼續鬧下去,把支那當局逼急了,跟他們來個魚死網破,那就糟了,而且是大糟特糟,糟的不能再糟。

這個時候,嚇唬嚇唬行,但是,絕對不能真的對支那用兵。所以,隻要支那當局堅持,那他們就是沒轍的。

如此一來,不僅先前吃進肚子裏的得吐出來,而更可慮的是,會讓支那當局意識到,對抗是有效的。

這個影響將是極其惡劣的。

最後,統製派的正真大佬永田鐵山一錘定音:平息事態吧。

――――不占大便宜就是吃大虧,不占小便宜就是吃小虧。這是曰本人的信條,甚至是已經化為了一種本能。

永田鐵山也一樣,他雖然從全局考慮,給事情定了調,不把事情繼續擴大,但也並沒有把門徹底封死,他心裏仍然存有一絲僥幸。

所以,他弄了一個“必要項”,一個“希望項”。

已經得到的好處,全部放進“必要項”,高橋太野提出的其它七七八八的要求,都被掃進“希望項”。

既然是希望,那就不是必定要做到的,得看支那人有沒有這個“自覺姓”。

除了弄出個“必要項”和“希望項”,永田鐵山因為心存一絲僥幸,所以他繼續用高橋太野去跟支那當局交涉。

但是,高橋這犢子是個冒失鬼,永田鐵山又怕這犢子把事情搞砸了,就派中國課課長喜多誠一大佐去天津監督。

實際上,監督是假,幫忙才是真,喜多誠一這廝立功的心情比高橋太野還急迫,他一到天津,就把高橋太野、本山海和老朋友曰本駐上海總領館副武官磯穀廉介找到一起共商大計。

他們幾個一合計,就拿起筆,刷刷刷,把永田鐵山定的“希望項”全部改成了“必要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