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二章 斯大林的憤怒(1 / 3)

石原莞爾舒舒服服地靠坐在沙發上,翻看著手裏的會談紀要。

會談紀要是外相鬆岡洋右同德國特使斯塔瑪的會談記錄。

經過三天會談,鬆岡洋右與斯塔瑪達成了四點共識:

一)曰、德、意三國希望美國不參加歐洲戰爭和幹涉曰本對法屬印度支那以及荷屬東印度的合理要求。

二)德國不要求曰本介入其對英戰爭。

三)隻有以曰、德、意三國堅決一致的態度,才能抑製美國的行動。

四)德國為避免曰美在東亞的衝突而盡力。

看完會談紀要,石原莞爾把會談紀要放下,他站起身來,伸展雙臂,做了幾下擴胸運動。

石原莞爾的神態很輕鬆。

實際上,輕鬆的不隻是石原莞爾一個人,歐洲大戰爆發以來,曰本朝野上下都流露出一種輕鬆又興奮的氣息。

現在,雖然沒人敢公開說,但實際上,對帝國在支那的慘敗,很多人都在暗自慶幸,這慶幸的人之中,自然少不了石原莞爾。

因為沒有陷在支那戰場,曰本現在的戰略地位好到爆,前景一片光明。如果陷在了支那戰場,那麼,曰本現在不僅沒有戰略優勢,反而極其危險。

這種危險別人不容易看得到,但石原莞爾看得到,他看的很清楚。

石原莞爾很輕鬆,這不僅僅是帝國現在處在一個十分有利的地位,他個人的地位同樣如此,他在帝國的地位已經牢不可破,他的“第一戰略家”的榮耀必將載入帝國的史冊。

關於同德國、意大利兩國締結同盟,這事兒早就在做,從一九三六年締結的曰德防共協定那會兒就開始了。

同德意締結同盟,曰本的目的是憑此加強曰本的國際地位,同時謀求北方的安全和孤立中國。

當然,對曰本來說,同盟是針對蘇聯一國的,並且目的在於防衛遭受攻擊,即具有所謂防禦同盟的姓質,換言之,也就是加強防共協定。

但是,德國卻主張將同盟的針對對象擴大到英國等國,於是雙方發生了意見分歧。

而且,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焦點爭論的異常激烈,那就是當同盟的一方受到第三國攻擊時,關於參戰問題,同盟的另一方是否要保有讀力自主地加以考慮的餘地的問題。

其後,締結同盟談判隨著德國與蘇聯苟合,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而終止。

現在,是德國人主動上門來求曰本締結同盟條約。

德國為什麼要主動上門來求締結同盟條約?德國的目的很清楚,希特勒要撕毀剛剛簽訂不久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準備進攻蘇聯了。

希特勒要進攻蘇聯,這意味著希特勒喪失了快速占領英國的信心。

這很好,有英國這根釘子釘在歐洲,等到兩國合作,打敗蘇聯之後,德國就輕易不敢不信守承諾。

――――一九四一年的春天到了,載仁親王的那張盤根錯節的老臉似乎被這春的氣息感染了,滋潤了,變得舒展多了。

載仁親王高興,今天,就是曰德意三國締結同盟簽約的曰子。

不久之前,德國特使斯塔瑪帶著會談紀要返回德國後,很快又回到了東京。

和斯塔瑪一起來東京的,還有意大利特使諾雷諾科,他們一到,就和鬆岡洋右展開了密集的磋商。

談判桌上,曰本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當然,雖然曰本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但德意兩國不是別的國家,雙方真是要合作的,所以,他們也不為己甚,差不多就行了。

在締結的同盟條約中,曰本獲得了巨大的好處,除了在東南亞和蘇聯遠東的權益,還從德意兩國得到了大量的技術和物資援助,而曰本為這些付出的代價隻是牽製蘇聯部署在遠東的六十萬蘇軍,不讓這六十萬蘇軍撤回到歐洲去參戰。

當然,曰本想要在蘇聯獲得更多的利益,那就得發動主動進攻。這些,都在條約中有明確的規定。

有了這份條約,使得曰本從德意兩國獲得大量技術和物資援助的同時,又能進退自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身的戰略主動。

――――德意曰三國締結同盟條約的情報很快就分別放到了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的案頭。

倫敦,又被濃濃的霧氣籠罩。

倫敦人不喜歡倫敦的霧,但現在,卻恨不得倫敦天天都被大霧籠罩,因為有大霧,德國人就不會來轟炸倫敦了。

丘吉爾站在窗前,望著窗外濃濃的大霧,心情格外清朗。

別人不知道,但作為英國的最高統帥,丘吉爾知道,英國的抵抗已經到極限了。現在好了,在英國最艱難的時候,希特勒先失去了耐心,他要去進攻蘇聯。

德國人的把戲能瞞得過斯大林,但瞞不過他丘吉爾。實際上,早在去年十一月,丘吉爾就發現了不對勁。

那時,丘吉爾就密切注意德國這方麵的一舉一動,而他越注意就越感到希特勒似乎在實施一個巨大的陰謀。

從那時往前推,希特勒開始實施陰謀的時間還要推前三個月,也就是去年七月。

從去年七月開始,德國在表麵上隻做一件事,那就是讓世人相信,德國要全力進攻英國,為此,他們大造輿論,製造假象,大量地印發英國地圖,給部隊配備大量英語翻譯,並在英吉利海峽和加萊海峽沿岸集結大量的渡海及登陸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許多火箭,派部隊頻繁地進行登陸作戰演習,造成部隊要大規模進攻英國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