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和杜聿明的司令部駐地都在臘戍。
臘戍是一座小城,人口隻有兩萬多人,但現在,在臘戍周圍,一下子湧進了數十萬人,而且,這還沒完,難民大軍還在源源不斷地湧過來。
難民有英國人,有華人,但更多的是印度人。
華人在臘戍隻是稍作停留,然後在雲南方麵的來人安排下,分批撤往雲南內地。
驅車從眉苗山趕回臘戍,途中,和來時一樣,到處都是逃難的人。
逃難的人中有不少華人,但沒有一個華人步行,至少,也是坐著馬車的。
在這些華人難民中間,有不少帶槍的人,他們雖然沒有穿著正式的軍裝,但人人都精明而彪悍,很明顯,都是軍人。
在緬甸,英國人是大鬼子,印度人是二鬼子,英國人依靠印度人統治緬甸,而二鬼子比大鬼子還壞,當地人恨二鬼子尤甚大鬼子,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中國人在緬甸沒有地位,沒少了受這些大鬼子、二鬼子的欺負,但這一刻,不論是大鬼子英國人,還是二鬼子印度人,沒有人敢過來搔擾這些優哉遊哉逃難的華人。
這一幕,來眉苗山的時候就看過了,但杜聿明、孫立人、戴安瀾等人現在還是看不夠,他們百看不厭,比什麼戲都吸引他們的目光。
華人能如此悠哉悠哉地逃難,當然是因為黑神軍,這些逃難的華人不用花一分錢,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了,可以一路遊玩著到雲南。
杜聿明等人最愛看的是這些華人臉上的表情,尤其是老人和孩子。
國家!
強大!
還有什麼能比老人和孩子臉上的表情更能證實這個的呢!
一絲絲血肉相連的感覺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滋生、成長……杜聿明的司令部在臘戍城裏的一棟二層樓房裏。
房子是一名李姓華人實業家的,中[***]隊還在路上呢,這兒就已經安排好了。
進到司令部,戴安瀾把帽子往桌子上一摔,罵道:“麻痹的,這幫英國鬼子和小曰本都是一路貨,都他媽不是個玩意!”
戴安瀾這麼生氣,不僅是因為那位皇家禁衛軍軍官的傲慢,更是因為英國人的無恥。
在眉苗山的軍事會議上,關於戰略取向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史迪威主張積極進攻,爭取光複仰光,把曰本人趕出緬甸,但英國人被曰本人打沒了膽氣,如果隻是中國人進攻,不需要他們,那他們是同意的,但是,要拽上他們,那就免了。
杜聿明則表示聽從史迪威這位盟軍司令官的命令,但有一條,杜聿明決不退讓,那就是不管怎麼樣,英國人是不能缺席的。
這麼一來,結果就是史迪威翻白眼了。
史迪威雖然是盟軍司令官,但美國人在緬甸隻有一千多人,他這個盟軍司令官真的隻是名義上的。
最後,不要說積極進攻了,就是防守曼德勒都是個大問題。
英國人對進攻沒興趣,對防守曼德勒同樣沒什麼興趣,現在,英國人一心就是想在緬甸拖延點時間,好組織印度的防線。
當然,拖延時間很重要,保存實力更重要。
英國人正在經若開山脈向西修路,修一條通往印度的路,路一修好,就是這些大鬼子二鬼子開拔的一刻。
英國人指望不上,而中國人又死咬著英國人不放,所以,在史迪威看來,緬甸戰場的前景一片黯淡。
史迪威對英國人沒奈何,對中國人他更是說不出什麼來。
主人沒這個心思,一點力都不想出,難道要客人把責任全都擔起來麼?
這既沒道理,也不現實。
戴安瀾生氣,就是生這個氣,那個亞曆山大打的就是這個主意,英國人全退下來,責任都壓在他們頭上。
在沙發上坐下,杜聿明把領口鬆開,然後問道:“你們怎麼看?”
孫立人沉聲問道:“軍座,蔣先生是怎麼打算的?”
孫立人在國民政斧軍中是相當另類的將軍,他出身清華,在美國一開始學的是土木工程,後來上的美國弗吉尼亞軍校,連國民黨都沒加入,和黃埔係一點邊也不沾。
這次,孫立人之所以能成為遠征軍的一員,最大的原因是孫立人是安慰人,而蔣介石正在加緊拉攏安徽,怕安徽從他的集團裏分裂出去。
所以,孫立人不知道什麼內幕。
沉吟一下,杜聿明道:“蔣先生的意思是既要說得過去,又要保存一定的實力。”
實際上,蔣介石的意思和韓立洪的主張大同小異,杜聿明原本對如何貫徹蔣校長的命令還有點犯愁,韓立洪委托龍雲給他捎的話讓他茅塞頓開。
對蔣介石的這個命令,孫立人沒什麼意見,本來嗎,英國人和曰本人一樣,都不是什麼好東西,而緬甸之戰又跟他們沒多大的關係,這更多的是一場交易。
何況,即便緬甸丟了,諒曰本人也不敢進攻雲南。
現在,曰本人敢轟炸上海,敢轟炸香港,但就是不會進攻雲南,這是因為黑神軍和曰本人之間維持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在北越,老人孩子和婦女都已經撤回了雲南和廣西,留下的都是一些青壯。黑神軍的這些動作,使得曰本輕易不敢打破平衡,招來黑神軍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