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斯維爾是唐濟海的朋友,自然也就是唐濟海籠絡的目標人物。
托克斯維爾是列寧格勒工貿局的一名大科員,為人極是活泛,又極有人脈,光是家族的親戚就足以組成一個相當規模的關係網。
而這,要極大地歸功於托克斯維爾的祖父母,他們不僅喜歡孩子,他們一起生養了五個兒子和三個女兒,而且,也極善於教育孩子,每個孩子多多少少都能有點出息。
唐濟海和托克斯維爾有業務上的關係,所以,一來二去就熟了。
對唐濟海,托克斯維爾羨慕極了,也倍兒有好感,因為中國人比他見過的美國人和西歐人更富裕更大方,而且,唐濟海沒有美國人和西歐人的浸透在骨子裏的膚淺的傲慢。
托克斯維爾沒事兒就來唐濟海這兒,今天是星期天,他一吃過早飯就過來了。
唐濟海籠絡托克斯維爾並沒有特殊的目的,至少現在沒有,他的任務就是單純地交朋友,廣交朋友,所以,他在這兒很受歡迎。
托克斯維爾來找唐濟海也沒什麼正事兒,就是來消磨時間的。
唐濟海和托克斯維爾很熟了,雙方都很隨便,托克斯維爾坐下後,唐濟海把雜誌遞給了托克斯維爾。
托克斯維爾接過來一看,就把雜誌扔在了一旁的沙發上,他對這些一點都不感興趣。
托克斯維爾就是麻木的蘇聯老百姓的一員,絲毫也不關心國家大事,不僅認為那和自己毫無關係,更是極為厭煩。
過了一會兒,陸陸續續又來了幾位和托克斯維爾差不多的客人,大家在一起談天、喝酒、吃些小點心,形成一個小沙龍。
唐濟海在列寧格勒的活動雖然沒有特殊的任務,但僅僅是這些交朋友的舉動也產生了極大的效果,那就是讓這些蘇聯精英階層的人了解中國,從而羨慕中國,對中國產生好感。
貧窮的想往富裕的生活,這對小資一族有著不可遏止的誘惑,中國普通人的生活並不比蘇聯好,但像唐濟海這類的中國人的生活卻是絕大多數蘇聯人所不敢想象的。
客人之中,像托克斯維爾這類對國家大事麻木的人有,關心的也有,打雞血的也有,他們有時候爭論起來那是極為火爆,臉紅脖子粗是常事兒。
在這些爭論中,唐濟海沒有任何傾向姓,他對每個客人來說都是好主人。
很快,爭論又起。
托克斯維爾就對美酒美食感興趣,對這類的爭論毫無興趣,別人爭論,他半躺在沙發上,一手端著酒杯,一手拿著遙控器翻來翻去地調台。
唐濟海從不參與爭論,做好主人之餘,他還是一個好聽眾。
奇談怪論又來了。
二戰勝利、打敗德國法西斯的功勞屬於蘇聯人民,跟蘇共毫無關係。
愛黨不等於愛國,蘇聯和蘇共是毫不相幹的兩碼事兒,捍衛蘇聯不等於捍衛蘇共。
經過研究,即便希特勒不發動二戰,斯大林也會發動的。
……
……
……
蘇聯可能要亂了,這是唐濟海的感覺,但他不知道會怎麼亂,會亂到什麼程度,以及對蘇聯可能產生多大程度的影響?
忽然,唐濟海的目光落在了電視上,他示意把托克斯維爾把台調回來,調到新聞節目。
托克斯維爾把台調了回來,電視裏,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正在發表談話。
唐濟海認真聽著,他的眉頭不知不覺皺了起來。
戈爾巴喬夫在道歉,在向格魯吉亞人道歉,並以最高領導人的身份承擔了全部責任……
俄羅斯人最喜歡的就是侵占別人的土地,多少也不嫌多,但是,占領土地容易,治理起來卻也是個麻煩。
格魯吉亞和俄羅斯有著太多的恩怨情仇,隻要一有機會,格魯吉亞人就想脫離蘇聯,讀力出去。
這幾乎成了格魯吉亞人的本能。
一九**年十一月十三曰,格魯吉亞首府第比利斯,數千格魯吉亞人走上街頭示威遊行,他們要求格魯吉亞政斧鎮壓要求脫離的阿布哈茲勢力,同時也要求格魯吉亞從蘇聯讀力出來。
抗議活動在二十五曰到達**,導致格魯吉亞政斧完全癱瘓,當地警察不再聽命,而是同情示威者。
萬般無奈,莫斯科隻好調駐高加索的蘇軍來執行維持社會秩序的任務。
當時,雖然蘇軍乘坐坦克和裝甲車進入市中心,但蘇軍士兵並未荷槍實彈,隻是手拿警棍和鐵鍬,圍住示威者,步步進逼,但就留出一條路,讓示威者後退。
在這之前,沒有一位格魯吉亞政客站出來企圖化解局勢,隻有格魯吉亞東正教主教勸告示威者撤離,但沒有人願意聽他的廢話。
結果,虎狼之師的蘇軍士兵不知道什麼叫做適可為止,導致了二十名年輕少女和老年婦女在清場的過程中喪生。
其中,一位十六歲的花季少女被大鐵鍬拍腦殼的過程,被反對派錄了下來,到處播放。其他十九位死者的臉上也有傷痕,被格魯吉亞電視台大肆播放,指責蘇軍過度使用暴力。其他的男人們雖然有人受傷,但沒有死亡。
於是,格魯吉亞人群情激奮,全格魯吉亞開始了罷工、罷課和罷市,以及四十天的悼念曰,雖然政斧宣布了全國戒嚴,但抗議活動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