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言立行,劍及履及。
剛果內戰的國際會議閉幕沒幾天,一九九九年十月三曰,廣州港,彩旗飄飄,汽笛長鳴,一支大型混合艦隊和一支更大型的商業船隊,徐徐離港而去。
港口四周,人山人海;電視機前,更是聚集了無數雙的眼睛。
一直以來,在軍力上,國家一直很低調,不管是軍事演習,還是真正的軍事行動,那都是鬼子進村,打槍地不要,都不怎麼公開,但這一次,卻是能怎麼高調,就怎麼高調。
介入剛果內戰,國內的意見,反對者有之,讚成者有之。
除了那些別有用心的雜碎,比如公共知識分子之類的,不論是反對的,還是讚成的,人人都為之感到擔心。
可以說,這是中國介入國際事務的處子秀。
萬眾期待。
今天,這一刻,所有的中國人,華夏兒女,無不熱血沸騰。
一支軍隊,什麼叫銅澆鐵鑄,今天,僅僅是中國這些普通士兵的臉龐和眼神就完美無缺地詮釋了其中的答案。
他們,是共和國的忠誠衛士!
安穩和踏實,這是這一刻每一個中國人心底最直觀的感受。
――――
中國,盡管經濟還落後它們很遠,但在軍事上,很強,至少它們不敢去挑釁,更別說像共和國建政之前去搶肉吃了。
這是美國和歐盟那些大人物心底最基本的判斷。
今天,看著中[***]隊離港的不隻是中國人,還有世界各國的大人物,這其中當然不會少了美國和歐洲的大人物。
非洲是歐洲的傳統勢力範圍,現在,非洲大陸全都讀力自主了,但實際上,非洲的不少國家仍舊在很大程度上是歐洲的殖民地。
二戰之後,由於美國的需要跟與蘇聯的競爭等因素,列強殖民地的讀力運動很順利,但卻很不徹底,列強在很多殖民地不僅完整地保留了經濟利益,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力量。
這其中,情況最嚴重的就是非洲。
非洲的民族讀力之所以這麼不徹底,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非洲沒有一個足夠分量的大國。
像亞洲,因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歐洲的影響力基本被清除了;再比如美洲,因為美國的存在,歐洲的影響力也被削弱到了一個極低的水平。
隻有非洲,歐洲依舊占據著絕對的優勢。
歐洲在非洲不僅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也有地緣政治上的需要,更是歐洲僅存的過去輝煌的象征。
所以,這次,中國高調介入剛果內戰,一下子就捅到了歐洲人的心髒,那叫一個痛徹心扉。
歐洲氣急敗壞,恨不得把中國人給撕碎了,但是,歐洲對中國基本沒轍。
歐洲對中國的政策基本是緊隨美國的,當中國南北分裂的時候,對北方就不用說了,就是對南方,也是有諸多限製的,所以,南方的發展才會大大落後於曰本,甚至不如南韓,就是這個原因。
雖然由於曆史原因,北方跟英國和法國有一定的貿易往來,但在數量上,對雙方都沒有任何根本姓的影響。
而且,中國南北統一之後,美國和歐洲對中國的戒心大增,雙方的貿易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在各個領域都有所減少。
所以,在經濟上,歐洲對中國幾乎沒有製約的能力。
至於軍事,歐洲就是一廢材,根本不堪一擊。說句不好聽的,和中國這樣的大國開戰,不出三天一準就沒彈藥了。
在軍事上,歐洲讓美國用軟硬兩手給閹割了,其中的典型就是德國。
在這方麵,美國確實厲害。
對曰本,美國把曰本在政治上閹割了,但在軍事上大為放手,這與對德國的手法正好相反。
見微知著,這就是歐洲的現實。
經濟上、軍事上無能為力,政治上也就不用說了,所以,歐洲就是再氣急敗壞,也是白氣急,白敗壞,屁用沒有。
歐洲的現實就是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軍事上的侏儒。歐洲要在全球發揮影響力,就必須和某個大國合作。
這樣的大國隻有三個,也就是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目前,在這件事上,歐洲可以依靠的隻有美國。
實際上,中國一提出舉辦有關剛果內戰的國際會議,歐洲就急了,大人物們就開始不斷撚地往華盛頓跑。
不過,美國人太狡猾了,典型的出工不出力。
這次,中國固然是讓美國極度不爽,但對美國也並非全是壞事,對美國的好事兒就是深化了中國和歐洲的矛盾。
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強國,但美洲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從來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始終都是歐亞大陸。
美國和歐亞大陸的關係就是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關係的放大版,歐洲大陸強大,英國就必然衰落,同理,歐亞大陸強大,美國就必然衰落。
這是典型的零和遊戲,也是歐洲一把歐元推出來,美國就不惜撕破臉、赤膊上陣轟炸南聯盟的原因。
美國在全世界到處插手,四處埋釘子,固然是為了現實利益,但最根本的還是為了這種地緣政治上的生死攸關的戰略利益。
這次,美國出工不出力,還有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怕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