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一窩混血兒(1 / 2)

() 隨著學姐敲擊鍵盤的手,寶貝白又發出:

“五子狻猊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鋪在坐位上安排成佛的坐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

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猙獰威武。”

“六子霸下,又名佼尺bìì,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紮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這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在經意或不經意間創作出來的文明結晶,值得我們珍惜。

七子狴犴(bì’àn),又名憲章,樣子像虎,有威力,好獄訟,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故民間有虎頭牢的法。又相傳它主持正義,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門大堂兩側以及官員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八子負屭(fù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或兩側。

九子螭(hī)吻,又名鴟尾或鴟(hī)吻,魚形的龍(也有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平生好吞,喜四處眺望,遂位於殿脊兩端。在佛經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兩頭也有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的意味。

這些東西在老百姓眼裏如凶神惡煞一般,是作威作福的象征。因此,狻猊、囚牛、獬豸、鳳、狎魚們流傳到民間,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別為:走投無路、趕盡殺絕、跟腚幫搗、順風打旗、坐山觀火。”

愛哥拍著手:“哎呀呀,我的媽耶!白妹妹,你是書的吧?兩千萬也掙到手了,累了吧,累了快歇著喝口茶。”

他怕再次被白刁難,再次罰款,忙聲明一句:“既然九子已經講完,哥舉個手,現在是免費發言階段哈。”

愛哥點上一支煙後又忙打字:“我的個nǎinǎi熊,原來這海龍王娶了個非州老婆,下出一窩混血兒來,沒一個像老龍王的。哈哈——是不是玉帝賣弄職權給它戴了綠帽子喲?!”不管什麼事,一到這愛哥嘴裏,就全無正經的了。

正在這時,遠處隱隱約約傳來之音。聲音由而大、由遠而近。逐漸清析起來。悠揚婉轉中,發出絲柳向空,不似笛聲卻勝似竹笛的聲音。笛韻悠揚動聽,曲調婉轉淒怨,恰似月宮娘娘嫦娥,在向人間傾訴她那寂寞相思的哀愁。